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对13种荔枝螺属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观察,发现本属齿舌式均为0:1:1:1:0。齿舌中央齿尖锐突出与本属物种均为肉食性相符。各物种齿舌中央齿基部均较宽,具1枚中央齿中间齿,2枚中央齿侧齿。中央齿上布满侧生小齿,大部分为中央齿侧齿内小齿和侧齿外小齿,同种不同个体的小齿形态、数目存在差异,侧生小齿具有不对称性和可变性,因此在对本属种类分类时中央齿小齿仅可作为部分参考依据。本属种类的中央齿缘齿有较大的区别,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不具中央齿缘齿,其余11种具有明显的中央齿缘齿,因此齿舌的分叉类型也分两种,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为较原始不具中央齿缘齿的三分叉型,其余11种为两端分叉型。通过齿舌形态的分析,结合比较外部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认为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与其余11种之间已达到属间关系,建议将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归为红螺亚科的Mancinella属。  相似文献   

2.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螺藁杆双脐螺和其他3种隶属扁蜷螺科的吸虫及线虫中间宿主螺,其形态极为相似,缺乏分类学资料,比较几种扁蜷螺的形态及生殖系统构造,明确其分类学特征,能为监测及防控部门准确鉴定物种提供依据。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所有样本螺壳参数;解剖4种扁蜷螺生殖系统并绘图;扫描电镜观察齿舌形态。方差分析表明,4种扁蜷螺壳高(H)和直径(D)比值差异显著(F=64.171,P0.01)。4种扁蜷螺齿舌均为中央齿1列,双齿型,但中央齿齿尖形态、侧齿及缘齿列数、齿尖数量及形态等依种类不同均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齿舌形态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生殖系统阴茎复合体构造在属间差异明显,种间较为相似(旋螺属的凸旋螺、小旋螺)。尽管4种扁蜷螺贝壳形态较为相似,但壳高(H)和直径(D)比值、齿舌列数、齿尖以及生殖系统的阴茎复合体构造等特征,对入侵物种藁杆双脐螺和中国几种常见扁蜷螺的准确鉴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蛾螺科、织纹螺科和细带螺科腹足类齿舌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8种蛾螺科种类、3种织纹螺科种类和1种细带螺科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3科12个种的齿舌均由2列侧齿和1列中央齿构成,无缘齿,齿式为0·1·1·1·0。蛾螺科种类(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台湾东风螺、深沟东风螺、缝合海因螺、香螺、甲虫螺和Antillophos sp.)的侧齿具小齿2—3枚,中央齿具小齿3—7枚。织纹螺科种类(半褶织纹螺、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的侧齿具小齿2枚,中央齿具小齿9—13枚,其基板的两端常延伸至下一齿排附近。半褶织纹螺具侧齿附板,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无侧齿附板。塔形纺锤螺的侧齿呈长形的梳子状,具小齿9—12枚,中央齿极小,具小齿3枚。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未发现东风螺属种类的齿舌具有种特异性。侧齿附板不存在于所有织纹螺科的种类中,其有无也不能作为同属或同亚属种类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A)、菲律宾蛤(Venerupis Philippinaram)仔(B)及自制配合饲料(C)作为饵料,分别研究了上述3种饵料对二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生长、肝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活饵料的投喂更有利于管角螺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较差,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其特定生长率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其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在整个实验区间的胰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先降后升,鲜活饵料组则较稳定;45 d 后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皆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的(P<0.05);表明管角螺在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优先利用糖原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3)不同饵料对管角螺软体部的灰分和水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鲜活饵料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皆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盐度及规格对管角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海水温度28℃的条件下,实验室中研究了不同盐度(12,17,22,27,32)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盐度、个体大小对管角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的影响。盐度为12~27时,单位体质量管角螺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在27时达到最大值;盐度为27~32时,随着盐度的升高管角螺的耗氧率降低。管角螺的软体部干质量与单位体质量耗氧率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呈负相关关系;盐度范围在12~27时,单位体质量的管角螺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在27时达到最大;盐度为27~32时,随着盐度的升高管角螺的排氨率降低。管角螺的软体部干质量与单位体质量排氨率之间的关系也符合幂函数方程,呈负相关关系。不同规格管角螺的耗氧率、排氨率及O:N值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并在27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黄渤海区蛾螺的齿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莹  张素萍  常亚青 《海洋科学》2009,33(10):54-58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黄渤海区野外调查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 6个种,分别是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略胀管蛾螺 Siphonalia subdilatata、皮氏蛾螺 Volutharpa ampullaceal、水泡蛾螺Buccinumpemphigum、黄海蛾螺 Buccinium yokomaruae、褶纺锤螺 Plicifusus sp.的齿舌进行了解剖,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种的齿式均为1·1·1.以往曾有报道蛾螺科的齿舌"中央齿具有3~7个齿尖",而本研究发现了蛾螺科的褶纺锤螺,其中央齿齿尖数目有8枚.同时发现,黄渤海区蛾螺的侧齿数目有的是不对称的.本研究可为蛾螺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近海蛾螺科动物16属,共计21种,进行了齿舌解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齿舌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比。结果证明,蛾螺科种类的齿舌齿式为1·1·1。通过研究发现蛾螺科动物的齿舌形态结构包括形状、排列方式以及齿尖数目虽然在属内、种内有一定的变化,但仍可以作为蛾螺科种类的分类依据之一,从而将各属、种区分开来。此外,本研究确认了在火红土产螺Pisania ignea(Gmelin,1791)中存在着齿舌两性异型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斯氏并殖吸虫拟钉螺宿主,现场采集螺标本,进行形态分类和生态考察及螺体寄生虫检查.发现拟钉螺属(Tricula)一新种,命名为建欧拟钉螺(Tricula jianouensis sp.nov.),螺壳高3.125 mm,壳宽1.600 mm,体螺层高1.125 mm,壳口长径1.275 mm,壳口宽径0.925 mm.螺口外缘翘起呈铲状;轴缘与外缘形成较窄夹角,内唇嵴明显高出,与体螺层间有一沟状隙.齿舌每一横列有7枚齿,齿式:2-1-2/2-2·3-1-3·11(14)·14(15).该螺充当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斯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为0.11%.  相似文献   

9.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江西省分布的7科11属15种陆生贝类的齿舌进行了观察与详细描述.结果显示所研究的15种陆生贝类中,除环口螺科的矮小双边凹螺Chamalycacus nanus侧齿和缘齿均仅有单列外,其他各科种类均由多横列组成.每一横列上又包含若干个齿片.不同科的种类齿片上缘或侧缘的数目和形态有较大差异.同一属间种类的齿片形态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许多终生浮游软体动物接近全球分布或呈环球分布,是海洋酸化和谱系地理学研究的良好材料。本文以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长角螺属(Clio)种类为材料,通过测定其线粒体COI基因(mtCOI,55条)和核18S rRNA基因(9条)序列,结合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对该属进行了分类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矛头长角螺(C. pyramidata)和尖棘长角螺(C. cuspidata)在mtCOI基因系统树中均形成4个明显分化的谱系分支,分别为支系A–D和支系E–H。矛头长角螺的支系A为全球分布,中国海及邻近海域可能仅有支系A的存在,支系B、C和D分布于特定海域。尖棘长角螺也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南北两侧存在2个不同的支系,分布于吕宋海峡的支系E为一新的谱系分支。各支系内mtCOI基因的K2P遗传距离在0~0.026之间,支系间的遗传距离在0.031~0.089之间。膨凸长角螺(C. convexa)和曲形长角螺(C. recurva)没有明显的地理遗传分化。18S rRNA基因支持支系D为独立种,但不支持其他支系的划分。矛头长角螺和尖棘长角螺内部可能存在隐存多样性。洋流可能会成为物种扩布和基因交流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