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0年自动站和人工观测气温资料, 对两种气温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了解仪器改变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影响以及为换型后数据的连续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除个别地区以外, 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偏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或略超出允许范围, 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不大; 由于自动站温度传感器灵敏度高, 所以在日出日落、日气温最高和最低时与人工观测偏差较大; 自动站观测气温与历史序列无显著性差异。自动站可以用于业务, 但需进行一定时间的平行观测, 尤其在西北及高山站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海省2002年Milos500型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站两种定时气温记录和最高、最低气温记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记录值的差异,主要与仪器的观测原理不同和观测时间不一致有关;气温变化较剧烈时两之间的差异较大;气温差异存在季节性变化,但无明显的地域性;高原地区气温变化剧烈,两偏差较大,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站进行一定时间的平行观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65个自动站在2年平行观测期间人工站与自动站气温(平均、最高、最低)观测资料的差值平均值、差值标准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自动站观测值比人工站观测值整体偏低,但差值集中在-0.4~0.4之间。所以自动观测代替人工观测后,对河南省气温长期观测资料的序列没有太大的影响。排除引起数据变化异常的主、客观原因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观测资料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峰  张焕萍 《青海气象》2009,(4):37-41,42
根据青海省4个代表站2006-2008年人工和自动站观测的气温资料,对气温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者差值形成的原因,以了解仪器改变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影响以及为换型后数据的连续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观测的气温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偏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或略超出允许范围。由于自动站温度传感器灵敏度较高,日出后到日落前气温变化剧烈时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1年人工观测和遥测气温资料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不同季节、白天和夜间以及天气突变和平稳变化时人工与遥测气温记录的差异特点,试图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一些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藤县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12个月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仪器改变对气温数据产生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连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的差异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5—2006年大连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观测的温度、气压、降水、相对湿度、0 cm地温和风速风向等资料,对其差值、粗差率、一致率和风向相符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本站气压、降水和0 cm地温观测差值较小,其准确度能够满足日常业务使用;而相对湿度、10 min与2 min风速和风向相符率观测差值较大,距离正常业务使用有一定的距离。因观测数据采集方法不同、感应器所处的环境不同、观测仪器原理不同、观测样本不同、观测时间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对比观测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青海省海西州所属气象站人工与自动平行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要素观测差异,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观测常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自动站气温、风普遍高于人工站观测值,气压、相对湿度自动站观测大多低于人工观测值,没有一个站各要素偏差都在评估允许范围内的;观测仪器结构与观测原理的不同、观测时空差异、观测方式的不同是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资料的对比,寻找其规律,并查找观测中仪器、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为自动站代替人工站的观测提供准确数据、平均误差、预报规律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记录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连志鸾 《气象》2005,31(3):48-52
应用石家庄2001年5月~2002年3月城区自动站和2003年1~5月CAWS600自动站的观测资料,分别与同步的常规人工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从它们感应器件和测值原理的不同、观测时间的差异、天气条件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观测记录差异形成的原因。对城区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观测记录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该测温差值的形成与气象要素有一定关系,以此为据建立了统计学差值订正方程,经统计检验和2003年4~5月的实际检验均效果显著。自动站与常规站观测记录的差值分析表明。自动站虽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现用仪器所测数据,其差值基本都在允许范围内或略超出允许范围,能满足日常业务使用。在观测时间的统一性上自动站优于人工站。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川135个站自动与人工第2年平行观测气温资料,就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的差异、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各项目的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平均偏高,平均差值基本在0.2℃以内;气温、日最高、日最低的自动与人工观测比较,差值在±0.2℃之间的分别占58.71%、51.58%、62.68%,自动与人工观测值一致的分别占15.07%、12.16%、14.78%;自动与人工观测气温之间的对比差值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两种观测体制在观测时间上、观测方式上、测温传感器安装位置上,以及感应元件和测温原理的不同、仪器误差、热滞效应,都会造成观测结果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2.
四川自动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135个站自动与人工第2年平行观测气温资料,就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的差异、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各项目的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平均偏高,平均差值基本在0.2℃以内;气温、日最高、日最低的自动与人工观测比较,差值在±0.2℃之间的分别占58.71%、51.58%、62.68%,自动与人工观测值一致的分别占15.07%、12.16%、14.78%;自动与人工观测气温之间的对比差值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两种观测体制在观测时间上、观测方式上、测温传感器安装位置上,以及感应元件和测温原理的不同、仪器误差、热滞效应,都会造成观测结果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四川省自动与人工地温对比观测数据对0~320cm地温进行逐层对比分析,发现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逐层地温差异不同,地表温度和浅层地温自动观测数据比人工观测数据偏高。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一致率最高的是160cm地温,达到21%,一致率最低的是80cm地温,仅为6.2%;80cm地温的差值绝对值大于2℃的百分率最高,接近70%左右;地温年值正差异最大的出现在红原,自动比人工偏大达8.32℃。   相似文献   

14.
刘万章  罗淇 《山东气象》2007,27(3):66-67
为进一步提高湿度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对宁津2004年、2005年自动站和人工站湿度数据的对比分析,根据湿度差值的变化波动情况,来研究自动站和人工站湿度观测数据器的差异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自然环境校准自动气象站地温传感器超差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罗淇 《气象》2005,31(11):52-54
利用2004年山东省自动气象站地温传感器校准资料,分析了校准结果超出计量性能要求的原因.结果表明:造成校准超差的直接原因是自然环境温度过高引起温度校准设备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间接原因是标准温度传感器与被校准温度传感器在温度槽内不恰当的安装.  相似文献   

16.
从自动气象站业务运行特点出发,以ASOM监控安徽省81套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运行为基础,统计评估了2010年自动站业务运行到报率、可用性的效能情况.根据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逐月运行效能统计特征,分析了未到报、报文格式错误和数据错误3者对可用性的影响,针对报文格式错误的个案特征,重点研究了出现报文格式错误与人机交互发报操作时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了定量化的发报阈值时间小于等于45 s.为提高自动气象站运行能力和业务质量,提出了解决报文字节格式错误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吴昊  吴晓丽  王昌花 《气象》2011,37(2):254-256
近年新型自动气象站在地面测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地面预审是保证气象资料正确性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计算机处理在地面审核中的应用,可以解决数据问相当多的逻辑错误,但由于现行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月报表预审的功能尚不甚完备,以及受仪器故障和失误操作等的影响,容易造成记录的气象要素极值数据出现异常,分析此类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关处理方法,以及就如何保证B、Z,A、J文件完整性,尤其是B到A文件转换时极值出现错误进行探讨,避免报表数据错误造成错情.  相似文献   

18.
自动气象站资料动态多进程处理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媛媛  琚玲  何文春 《气象》2012,38(12):1560-1564
针对目前气象预报及资料同化等业务对数据服务时效的需求,设计给出一种动态多进程的调度模型。该模型根据配置文件确定进程处理自动站资料的范围,同时采用带参数进程对重点区域进行处理。应用结果表明,动态多进程调度模型能够简单方便地根据应急保障需求调整自动站资料的处理策略,以保障具有最高时效要求的资料的处理性能。通过在应对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等三次应用证明能使资料处理时效提高8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