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埃达克质岩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共同发起和主办的《埃达克质岩(adakite-like)及其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Sy 相似文献
2.
埃达克质岩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学术研讨会秘书组 《岩石学报》2002,18(1):127-1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大陆盆山系统与战略资源预测》、国家攀登预选项目《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共同发起和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 相似文献
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大陆盆山系统与战略资源预测》、国家攀登预选项目《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武汉 )、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共同发起和主办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承办 ,于 2 0 0 1年 1 2月 1~ 2日 ,在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举行了《埃达克质岩及其… 相似文献
4.
《岩石学报》2001,17(3):435
(第一号通知)
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中国科学院资环局、"973"计划"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集矿
区预测"项目组、国家攀登计划"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项目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
共同发起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
研讨会组织委员成员(以姓氏拼音为序):
白志民、柴育成、邓军、范蔚茗、郭进义、韩宝福、胡瑞忠、刘伟、马昌前、毛景文、吴福元、许保良、
许继峰、杨坤光、姚玉鹏、翟明国、张金东、张旗、赵振华
秘书长:刘伟
副秘书长:白志民
会议主题:交流adakite-like的研究成果和不同认识;研讨adakite-like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近期目标,今后
研究方向及合作事宜.
会议地点: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时间:2001年12月(具体时间见第2号通知)摘要集,论文摘要集为内部刊物,提交摘要时间截止于11月底.
论文文集:会议将出版会议论文
要求:A4纸1-4页,论文按<地质科学>的格式,文后附英文题目、作者和单位.摘要可用电子邮件或信件寄交:E-mail:jinhui yang@hotmail.com
地址:北京德外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进辉收(邮编:100029)
经费:与会者自行解决,会议费200元
回执请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00101刘伟收
联系人:刘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00101
电话:010-64889078;E-mail:liuw@mail.c-geos.ac.cn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代章)
2001年6月21日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新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常量、微量及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藏北石水河—浩波湖—多格错仁北部分布的一套新近纪(9.4~26.9 Ma)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ω(SiO_2)>58%,ω(Sr)>350×10~(-6),低Y和Yb,高La/Yb比,无铕异常。岩石N(~(87)Sr)/N(~(86)Sr)=0.706 365~0.708 156,N(~(208)Pb)/N(~(204)Pb)=38.955~39.052,N(~(207)Pb)/N(~(204)Pb)=15.651~15.672,N(~(206)Pb)/N(~(204)Pb)=18.679~18.839,N(~(143)Nd)/N(~(144)Nd)=0.512 411~0.512 535,ε(Nd)=—2.01~—4.43,充分表明它们为一套典型的壳源中酸性火山岩系,源自高原加厚陆壳下部的一个榴辉岩质源区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6.
7.
本次工作对出露于冈底斯中段南缘的仁布县帕夏石英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岩石化学研究。利用LA-ICP-MS同位素定年技术,测得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9.5±1.7Ma (n=9,MSWD=2.0)。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ΣREE为(110.14~143.36)×10-6,LREE/HREE为7.09~10.23,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δEu为0.93~1.14,铕异常不明显;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U、Th、K、Ba、R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Ta、Nb、Ti;具有高Sr低Y特征,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的性质。研究认为,该埃达克质石英闪长岩源区为角闪岩相下地壳和地幔楔的混合源区,残留相为角闪石、金红石,无斜长石残留,在侵位过程中经分离结晶作用。该岩体代表了50Ma左右与俯冲板片断离诱发的地幔物质上涌有关的冈底斯中段南缘壳幔混源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埃达克质岩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28,自引:22,他引:28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资源基地之一。该成矿带广泛发育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火成岩。大多数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富集Sr而贫HREE(如:Y和Yb);但它们具有负的εNd(t)值和相对富集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04.),因此,被称为埃达克质岩。根据岩石化学数据,研究区埃达克质侵入岩多数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属于钙碱性系列;而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由于其高钾和富铁特征而属于钾质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中酸性埃达克质侵入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过程,至少包括在深位岩浆房(>35~40 km深度)的分离结晶和在高位岩浆房内的分离结晶或AFC过程两个阶段。同时不排除有下地壳直接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熔体参与的可能性。富钾的火山岩则是原生岩浆在深位岩浆房(>40-50 km深度)经镁铁矿物的分离结晶过程演化而来。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邻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变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测该成矿带在早白垩世早期处于大陆边缘岩浆弧内陆一侧,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期由于俯冲板片迁移(变陡),岩浆岩具有弧后环境特征。俯冲板片上部所释放的超临界流体提高了地幔 相似文献
9.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复合型大陆碰撞造山带,存在若干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的遗迹,它们对深化认识南北秦岭汇聚-碰撞过程和Rodinia超大陆聚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秦岭东部豆腐尖岩体英云闪长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代表性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860.7±6.0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SiO2(62.41%~68.89%)、高Al2O3(15.33%~17.33%),富Na2O(4.23%~5.80%)和高Na2O/K2O比值(1.11~2.41),富Sr(>400×10-6),低MgO(0.55%~2.08%),低Y(7.40×10-6~18.20×10-6)、Yb(0.63×10-6~1.62×10-6),... 相似文献
10.
甘肃黑石山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发现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笔者近期在甘肃黑石山地区早古生代火成岩的研究中发现了埃达克质岩.埃达克质岩的岩石类型为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斑岩,侵入于北祁连东段的白银陆缘弧火山岩中.岩石具高Sr低Y,Sr/Y〉40:富钠贫钾(Na2O/K2O〉2),富SiO2但含量变化不大;富集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La/Yb〉20,无Eu负异常或轻微正异常(δEu=1.0~1.19),与典型的俯冲板块熔融的埃达克岩比较.黑石山埃达克质岩具有更高的SiO2含量和更低的MgO、Mg#(~46)、Cr(均11.6μg/g)、Ni(均6.52μg/g),未显示出初始埃达克质熔体与地幔橄榄岩明显的交代过程,因而不大可能由俯冲板块直接熔融形成的;与中国东部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相比,具有较高的Na2O(Na2O〉4.0%;Na2O/K2O=1.97~2.59),但类似Cordilera Blanca岩基的(非板片熔融成因的埃达克质岩),推测形成于加厚的陆缘弧中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黑石山埃达克质岩的发现表明,在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东段经历了洋盆闭合、板块碰撞、陆缘弧地壳加厚、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及下地壳再造作用的构造演化过程。同时指出,在本区寻找与埃达克质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可能是一个新的有希望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秦岭造山带记录了华南华北板块聚合的完整过程.古生代岩浆岩记录了造山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和造山带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古生代的中基性岩浆岩揭示了俯冲隧道内变质脱水交代岩石圈地幔过程,其中富水基性杂岩为富钾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地幔源区经历了洋壳沉积物的交代;看丰沟岩体为高镁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自经历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通过对古生代岩浆岩的研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它们对应于原特提斯洋俯冲、后撤、前进和回转等过程.所以壳幔相互作用发生在原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北祁连九个泉蛇绿岩及其上覆岩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北祁连九个泉蛇绿岩及其上覆岩系的详细的野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该区火山岩由多个火山角砾岩—块状玄武岩—凝灰岩的旋回所组成;蛇绿岩之上整合覆盖着一套火山岩—沉积岩组合(蛇绿岩的上覆岩系)。蛇绿岩中玄武岩为典型的N-MORB,其上覆岩系中玄武岩为E-MORB。剖面从下到上,玄武岩中LREE,HFSE含量递增。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沉积岩的岩相学反映了洋壳从扩张中脊向大陆方向迁移的动力学过程,蛇绿岩从形成到侵位的时间间隔较短。 相似文献
13.
冀北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冀北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张招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王永强(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710054)关键词碱性岩浆印支期冀北地球动力学燕山地区是否存在印支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一直存在着争论。过去多数人... 相似文献
14.
WANG Ya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WANG Jiyang XIONG Liangp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0,74(2):375-380
On the basis of 723 heat flow measurement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over 2000 data from the global heat flow data set, the authors compiled the heat flow map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to exhibit the overall variation of the heat flow pattern in the mainland. The heat flow pattern of the mainland is complex, and can not be simply summarized as "low in the north and west and high in the south and 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hina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eat flow. Divided by the 105°E meridian, heat flow values in eastern China show a westward-decreasing trend; and a northward variation is observed in western China. The high-heat flow regions correspond to tectonically active belts such as Cenozoic orogens and extensional basins, where mantle heat flow is high; and the low-heat flow regions correspond to stable units such as the Tarim and Yangtze platforms. This heat flow pattern is controlled by India-Asia collision in the west and Pacific 相似文献
15.
全球GPS矢量场的分区描述及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均选择的GPS站点运动年速率编制了全球板块运动矢量场,从而揭示了以下几点规律:1从北大西洋洋脊东侧起,直至西北太平洋岛弧带,欧亚大板块总体呈现顺时针宽弧形运动;2从北大西洋洋脊西侧直至美洲大陆西边缘,北美大板块呈现反时针宽弧形运动;3从南大西洋洋脊东侧起,直至克马德克—新西兰一线,非洲板块和印—澳板块一并呈现从北东指向渐变为北北东指向的运动;4东南太平洋洋脊西侧太平洋板块总体向北西西方向运动;5东南太平洋脊东侧海底大小板块总体向北东东运动;6南美洲整体向北运动;7北极区总体向太平洋北缘运动;南极洲总体向大西洋区运动,并有分裂—对旋迹象。分析上述运动的分区展布,可推论以下几点运动动力学的认识:1拖动全球板块一级运动势态的地幔流可分解为由南极区向北的径向流与由大西洋洋脊和东南太平洋洋脊的东西两侧纬向流的二元动力联合作用,从而造成全球性指向北东和北西的斜向运动;2以重力大地水准面所展现的低阶双重非对称的地球,是引导表壳发育张裂洋脊带和汇聚俯冲带的力学条件;3沿赤道两侧不协调运动带呈现压扭、张扭的复杂变动除了南半球与北半球地幔流在运动指向和速度的差异而造成之外,还可能与地球质心的偏心和南、北半球自转速度的差异变化有关;4南极洲相对环南极洋脊的偏极分流运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造成三大洋脊在全球表壳的分布、全球深俯冲带仅仅在环太平洋边缘带内发育、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板块径向、纬向运动有整体性差异等问题的原因。造成上述现象是与地球整体的双重不对称性有关,即北、南半球和0°/180°半球的缩、胀和快、慢的双重非对称,而这种双重不对称性是地球内部物质的热状态、运动状态以及质量分布等原因造成的,我们认为以重力大地水准面所展现的低阶双重非对称的地球表壳,既是约束地幔流的上边界条件,又是引导表壳发育张裂带的力学条件,目前地球表面的这些一级构造因素并不是随意造成的,它们有着深刻的地球物理背景。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双重非对称畸形壳体的构造力学背景,根据GPS资料建立了地球热流驱动的地幔经、纬向一级对流格局。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早-中二叠世岩浆作用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早-中二叠世基性岩类的做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沉积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盆地早-中二叠世基性岩类的物质来源和岩浆作用的深部地质过程认勾基性岩浆来自于均一的富集地幔.并经历了较强的分异作用。深部岩浆向地表上升迁移过程中,导致了上部岩石圈的快速隆升.并造成塔里木盆地的区域性抬升和海水向西退出.并进入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当隆升的作用力超过了岩石圈的扰曲强度时,岩石圈发生破裂,导致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塔里木盆地早-中二叠世的岩浆作用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并与吐哈盆地、红柳河地区、北山地区、扬子板块西缘地区的二叠纪岩浆作用共同构成了古特提斯北缘一次强烈岩浆作用事件。 相似文献
17.
新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76,自引:15,他引:76
通过对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石的Re_Os同位素测年 ,获得等时线年龄数据为 (2 82± 2 0 )Ma。该数据表明产于东天山的这套铜镍硫化物矿床及其相关的镁铁质_超镁铁质岩并非泥盆纪_早石炭世洋底的蛇绿岩建造和相关成矿系统 ,它晚于岛弧演化阶段 ,出现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 ,与区内广泛发育的造山型金矿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为同一时期形成。其等时线187Os/188Os初始比值为 0 .2 4± 0 .0 4 ,γOs值平均为 99,显示出在成矿过程及岩浆侵位期间有不少地壳物质混入成岩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8.
19.
冈底斯南缘努日Cu-W-Mo多金属矿床黑云母Ar-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日矽卡岩型Cu-W-Mo多金属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南部的克鲁-努日-冲木达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亚带,具有较大的成矿规模以及独特的矿化组合,并可分为北部Cu-Fe矿段和南部Cu-W-Mo矿段。新近的研究显示努日矿区南北矿段具有不同的成矿时代,表明至少存在着两期Cu矿化事件。本文采集了Cu-WMo矿段内仅发育Cu矿化的石英脉样品,并对与黄铜矿共生的黑云母进行了Ar-Ar同位素定年工作。实验结果显示,黑云母40 Ar/39 Ar坪年龄为23.75±0.18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3.72±0.28Ma(MSWD=1.5),与前人测得南矿段内和辉钼矿共生的黄铜矿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不同产状Cu矿化具有相同的成矿时代,表明Cu-WMo矿段未发生两期成矿作用的叠加。矿化石英脉显示出张性环境的特征,可能代表了成矿物质由深部隐伏斑岩体向上运移的通道。克鲁-努日-冲木达成矿亚带在晚碰撞阶段发育大规模成矿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系统,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0.
西昆仑山A型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西昆仑山发育一条醒目的A型花岗岩带,空间上与库地幔台展布范围相一致;它形成于印支晚期,与海西晚期Ⅰ型花岗岩共生;岩石相对富碱、LREE、Y、Nb、Zr,贫A1、Mg、Ca、Ba、Sr及过渡元素,又以SiO2含量范围宽(66%~77%)为其显著特色,与澳大利亚东部ChaelundiA型花岗岩极为相似。研究表明,花岗岩属A1型,形成于造山晚期相当稳定的拉张环境,是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侵位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