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世栋  李红  苏玉杰  王松平 《岩土力学》2008,29(7):1977-1980
在基坑工程中,立柱桩和工程桩形成了长短桩复合桩基础。通过有限元法模拟桩侧摩阻力分布的变化,认为在这种复合桩基础中短桩(工程桩)的存在会影响到长桩(立柱桩)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根据剪切位移法得到考虑短桩影响的计算方法,并将被影响后的长桩桩侧摩阻力分布形式做了等量简化,使之适用于Geddes应力法。提出了利用Geddes应力法计算长短桩复合桩基础沉降的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PLS,根据实际工程资料进行验算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一种确定导管架平台群桩p-y数据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管架海洋平台群桩基础的桩头约束是一种弹性约束。针对具有弹性约束桩头的群桩,提出了一种利用非线性地基梁群桩模型,通过迭代计算确定导管架平台群桩p-y数据的方法。该方法首先依据单桩p-y曲线,利用具有弹性约束桩头的群桩模型,计算桩头在总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再利用Poulos相互作用系数确定由于群桩相互作用引起的桩头附加水平位移,将总荷载作用下的桩头水平位移与桩头附加水平位移叠加后的结果作为迭代计算的初始桩头水平位移。然后,依据桩头荷载与初始桩头水平位移,通过对单桩p-y数据的标定,确定其修正系数Ym,进而得到与第1次计算对应的群桩p-y数据。在接下来的迭代计算中,利用每次更新后的Ym确定该次计算使用的群桩p-y数据,并据此由群桩计算模型计算桩头位移,通过对单桩p-y数据标定确定相应的Ym,直到第i次与第i-1次计算出的Ym(i)和Ym(i-1)之间相对误差小于允许误差为止。由于该方法考虑群桩效应的p-y数据,且借助具有弹性约束桩头的群桩模型进行分析,从而使计算结果能客观反映具有弹性约束桩头群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3.
用单桩沉降估算群桩沉降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的选取不易把握,而单桩沉降较易得到,找到一种用单桩沉降来代替群桩沉降的方法无疑会使得问题变得简单。单桩沉降由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组成。采用桩身线弹性的假定计算单桩桩身压缩,利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单桩桩端沉降。同时在群桩沉降计算时考虑桩身压缩对沉降的贡献,并用承台下的平均附加应力乘以桩端荷载传递系数后作为桩端的附加应力。根据单桩和群桩沉降计算时的异同,提出了一种用单桩的沉降估算群桩沉降的方法,使得在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选取较为容易,且计算较为简单。最后介绍了该方法在桥梁工程桩基础沉降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深基坑双排桩结构支护效果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日成 《地质与勘探》2012,48(2):1900-12-31-373
[摘 要] 由两排平行的钢筋混凝土桩以及桩顶冠梁形成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基坑侧 向变形,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设计中。本文以济南市西区文化中心项目大剧院为工程背景,对双排桩 支护结构下基坑坡面水平位移,坑底隆起,桩身弯矩、剪力,桩土接触面切向刚度和法向刚度等特征进行 研究,并通过“实体单元桩冶和“结构单元桩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桩与土体相互作用 力学模型能较好模拟双排桩支护施工过程,计算精度较高;桩顶的水平位移最大,基坑开挖底面的弯矩 和剪力最大;计算结果可为双排支护桩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明特林法计算桩沉降量中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上海地区高层,超高层的日趋增多及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出现,按明特林法计算桩基沉降的结果较实本基础法更接近实际情况,就明特林法计算桩基沉降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使计算结果与实际试桩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国内建筑夯实水泥土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其中在计算置换率问题上纠正了传统按承和标准值计算的概念错误,明确指出应按承载力设计值进行计算,并提出了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奶状分别计算置换率,然后取其做为设计参数的方法和公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标贯击数估算静压桩的沉桩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最易获得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估算静力压入桩的沉桩阻力,提出了经验公式。对桩端阻力、桩侧阻力在土层中的变化等计算的细节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编制了计算结果可视化的程序。2个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用标贯锤击数估算静压桩沉桩阻力的方法是可行的,计算出的压桩力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可以方便的用于判断沉桩可能性、估算承载力、选择沉桩设备等。  相似文献   

8.
滑坡治理中的抗滑桩设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抗滑桩因其抗滑能力强,适用条件广泛,对滑坡的根治性能好等突出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滑坡治理中。但由于以往“表格”计算方式的限制,在其设计应用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滑坡治理中抗滑桩的应用、桩身形变、内力、钢筋混凝土桩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给出了不同地基系数条件下的桩内力表达式、不同位移及转角边界条件下桩身变形,以及钢筋混凝土桩的结构形式。编制了从滑坡推力计算至桩结构设计的全套应用程序,从而使抗滑桩的分析快捷、准确、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的现场试验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小截面静压预制桩具有许多优点,能适应山区土层分布不均的地质条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压桩的终压力估算、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结。根据一个小截面静压桩基工程的现场试验,研究了压桩机理、压桩阻力估算及承载力计算等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局限性,并提出应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考虑沉桩与群桩间相互影响的复合模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总结了复合模量计算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考虑群桩间相互影响的复合地基模量计算公式,即由于邻桩对桩间土的加固作用而使复合模量比单桩模型的计算值有所增加,公式同时考虑了沉桩对桩间土模量的提高作用,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出的公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虑挡墙位移与深度对土压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的影响,使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根据水平承载桩土抗力计算方法建立了可以考虑位移及深度非线性影响的挡墙土压力计算模型,并对其主要参数水平地基系数KN的取值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计算模型的试验验证显示:该模型能比较准确地计算土压力的大小,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压力随深度的分布规律。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可为挡墙设计土压力的计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等截面桩与扩底桩抗拔承载特性数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江斌  王卫东  黄绍铭 《岩土力学》2008,29(9):2583-2588
建立了等截面桩与扩底桩的抗拔分析模型。采用直接约束处理的接触算法与库仑摩擦模型来模拟桩-土界面,土体选用抛物线型Mohr-Coulomb本构模型。通过程序的二次开发,实现初始应力场的合理计算,并采用位移边界对扩底抗拔桩的上拔过程进行动态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以现场足尺试验中的试桩为数值分析对象,通过调整计算参数使计算得到荷载-位移关系曲线与试验结果接近,来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并确定计算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上拔过程中轴力、侧摩阻力的大小与分布、桩身与扩大头附近土体变形与塑性区的发展规律。数值分析加深了对扩底桩抗拔承载特性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程瑶  徐舜华 《岩土力学》2006,27(Z2):929-931
FRP复合板桩弹性模量较低,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的变形而导致结构无法正常使用,因此设计时要考虑其变形特性。FRP复合板桩的变形包括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两部分。通过一种简化的计算FRP板桩变形的方法,使FRP复合板桩设计更为方便。运用该法计算出的最大变形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较为接近,表明该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RAGA的指数曲线模型预测基桩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测挤扩支盘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指数曲线模型的函数表达式是一个超定非线性方程。采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参数进行回归处理时,往往由于计算复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为此,用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对指数曲线模型的参数和理论极限承载力进行优化,并基于MATLAB环境下编写了模型的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应用指数曲线模型对挤扩支盘桩静载荷试验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RAGA的指数曲线优化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实测数据和有效地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且基于RAGA的指数曲线优化模型具有求解速度快、计算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人为干扰因素小、通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当锚索超出规划红线被越来越严格限制后,双排桩支护的应用已越来越多。实践中发现现有规范方法的双排桩计算模型简单方便,但对于软土地层时存在计算位移不够合理的情况。同时,桩间土简化为压缩弹簧未能充分考虑桩和土柱之间的作用,会使计算位移偏大。为改进这些不足,建议了一个新的土压力模式,即基坑面以下的附加压力看作弹性应力,对两排桩与桩间土的作用增加一个等效土柱刚度,对基坑面以下的桩间土弹簧刚度取压缩刚度和m法刚度的大值,使计算的位移更合理,并与有限元和工程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初步检验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陈力恺  孔纲强  刘汉龙  金辉 《岩土力学》2012,33(Z1):200-204
软弱土及湿陷性黄土等地区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是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目前针对群桩负摩阻力计算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单桩负摩阻力,基于极限平衡原理计算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从而得到群桩负摩阻力计算公式。结合现场试验结果,对现浇X形桩群桩负摩阻力及桩身下拽力进行计算分析,并讨论了群桩基础中各基桩位置对桩身下拽力的影响,以及群桩效应系数随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文中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地面堆载等级越高,群桩所受的桩身下拽力越大,且群桩效应系数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负摩阻力系数和中性点深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吴起星  田管凤 《岩土力学》2004,25(12):2028-2032
提出计算竖直受力桩的位移协调法,具有模型简单、参数易取的优点。用来分析桩侧土影响半径rm,结果表明,随着桩顶荷载P增大,桩长细比L/d增大,都会使rm扩大;土质越好,rm越小。此外,也说明,现行建筑基础规范中有关桩间距规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路堤荷载下碎石桩处理软基沉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降控制为目的的碎石桩复合地基,其沉降计算在设计、施工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典型的桩土单元体模型,建立了复合地基体积压缩系数与复合地基弹性模量的关系,考虑施工中的时间因素及相应的固结度对沉降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沉降计算公式,并结合四川省遂-资高速公路软基变形监测的数据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研究表明本算法计算值比实测沉降约大10% ~20%。填筑过程中,计算沉降历时曲线与实测曲线拟合较好,更接近实测值;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影响路堤荷载下碎石桩处理软基沉降变化的因素,得出桩径、桩间距对其影响较为明显。同时结合本例,建议布桩时桩间距与桩径比值最好控制在2~4之间。  相似文献   

19.
考虑桩身压缩的综合系数法计算超长桩基础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苗  杨淼  房凯 《岩土力学》2012,33(3):793-798
实测表明,超长桩基础的桩身压缩量占总沉降量很大比例,因此,等代墩基法刚性体的假定不符合实际,需要一种考虑桩身压缩量的方法来计算超长桩基础沉降。通过对现有超长桩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嵌岩桩桩身压缩系数拟合方程,同时得出了非嵌岩桩桩身压缩系数约为0.5;推出桩侧沉降比和桩端沉降比,并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考虑桩身压缩的超长桩基础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抗滑桩内力计算“K”法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传统的抗滑桩内力计算“K”法作了一些改进,如建立了滑动面上下统一的坐标系,将桩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通过合理的假定,保证了桩身在滑动面处内力和位移的连续性,同时,采用名的MATLAB数学软件设计了“K”法的计算程序,适用于滑坡推力和桩前滑体抗力分布的各种形式以及抗滑桩为刚性桩和弹性桩的情况,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较之传统的查表法,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抗滑桩内力和位移计算速度和精度,同时可得到理想的可视化计算结果,有助于抗滑桩结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