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震断裂和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地震断裂和构造应力之间的关系。首先综述了地震机制研究的结果,指出断层面解可以给出较好的断层面的取向,而得不到确切的应力场;认为地震是一个复杂的破裂过程,而P波初动只反映了破裂开始的状态。应用了库仑准则对地震断裂进行了讨论,得出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最大主应力与断层面的夹角α≤45°,断层面解只是它的一个特例,μ=0,即没有内摩擦,或相当于围压很高的岩石试验结果;在软弱面存在的情况下,断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可以分布在更大的范围内,可以大于45°,也可以小于45°,这范围取决于破裂参数S_w,μ_w以及中等主应力σ_2。讨论了震前应力变化的过程,指出了五种基本可能引起地震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成组地震以及地震静应力触发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应用震后静应力变化研究成组地震前兆;如何区分地震组的前兆和组中单个地震的前兆。  相似文献   

3.
滇西地区应力场和Q值的时空变化与地震前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嘉政  阚荣举 《地震》1992,(5):44-53
本文用云南滇西地区及邻区从1970—1988年共19年期间内约1万个中小地震资料,采用联合求解区域应力场P轴方位和剪应力值τ_θ以及用地震尾波方法,把该区分为7个小区域,讨论了区域应力场方向、强度和尾波Q值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分析地震前兆性关系的某些定量指标,并在日常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检验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收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至1989年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对1976—1979年的震源机制的断层错滑角、断层性质、旋转方式做了补充测定,1979—1989年进行了计算机计算,从应力轴空间位置、断层产状、性质、旋转方式、错滑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在近东西向的主压应力下,许多断层走向为北东、倾角较大,以右旋逆断层为主,水平向错动量为垂直向的1—2倍。宁河、滦县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受局部构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在地震前兆应力场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五洲  孙君秀 《地震》2000,20(4):12-18
采用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干模型和湿模型的对比,研究了地下水在地震前兆应力场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地下水的存在,不单增加了前兆应力场时空演化的流变性,并促使应力向断裂带聚集,而且还增加了震前的破裂水平。尤其是在短临阶段,这种作用更加显著, 但随深度的增加,地下水对应力场分布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在前兆性地震现象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可概述如下:1.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在判定空区和条带时,除了震中分布以外,必须同时考虑区、带内外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率以及 b 值等的变化特征。2.地震的相关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某些特定地区间,地震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在空间距离上亦有优势分布,优势距离约为400—600公里。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地震“窗”或地震发生的“敏感”点。3.地震序列性质的判别。提出了描述地震序列能量分布均匀度的参数 U 值和 K 值,对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应用的结果表明,高 U 值或高 K 值(归一化熵值),可作为判别前兆性地震序列的参考指标。如果将它们与 h 值联合使用,有可能提高判别地震序列的概率增益。4.介质参数。利用尾波和 P 波,都观测到大地震前后,震源及其周围地区介质 Q 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文中还从统计的观点出发,对前兆性地震活动预测大地震的能力,作了估计,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蒲晓虹  乔建平 《内陆地震》1992,6(2):138-142
通过对四川地区近百次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的分析,研究了现代构造应力场对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强震的发震机制与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目的是从已经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勾画出华北地区应力场的轮廓,并进而从应力场的角度讨论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这里说的华北地区,是指地质上的一个块体。北界是阴山构造带,大体取北纬42°线;南界是秦岭大别山构造带;西界是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大体取东经105°线;东界目前还不甚清楚,但至少要在海域。  相似文献   

9.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1,11(3):56-64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灰色预测,表明河北诏山7.8级强震和江苏常熟5.1级中强震建模预测效果良好,对地震前兆数据作新息模型和等维新息模型的异常判别,以及包络模型判别、拓扑模型群判别,可以鉴别出地震前兆异常,实为地震前兆分析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的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原章 《中国地震》1994,10(4):307-319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属于大陆地壳的陆缘张裂型盆地,其形成与地幔向上隆起和地壳拉张减薄有密切关系,自中新世纪晚期以来,珠江口盆地的坳陷为沉积区,盆地的隆起及外围为剥蚀区。  相似文献   

11.
统计了渔洞水库的水位变化规律,分析了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前后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图像、强度和频次都没有明显变化;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化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蒲雄 《中国地震》1993,9(2):112-120
本文根据长、中和短期预报研究对主要地震活动图象加以归类和简述。结果表明:(1)利用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中、短期预报,预报时间量程可能达到1、2年,甚至几个月,但要进一步缩短预报的时间尺度就十分困难,除非有明显的前震序列活动;(2)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对于辨认未来主震(尤其是强主震)的位置是有效的;(3)强震和中强震前的图象特点是有区别的,据此,可以大概估计未来主震的震级。不过图象的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的相关性;(4)信号震、前兆震群和前震(包括早期前震)的确定应考虑到异常的地震活动时空图象。  相似文献   

13.
青藏地块活动区南部的II级拉萨和羌塘地块内部的M≥6.5强震活动比北部的巴颜喀拉、 柴达木和祁连II级地块内部明显活跃, 这可能与拉萨和羌塘地块处于地壳厚度较大、 较高的热状态和较低的正断层剪切强度等地学背景下, 导致地壳强度较弱有关。 拉萨和羌塘地块内部两次拉张性正断层活动的强震(2008年于田7.3级和当雄6.6级)前热异常的震例, 可能与临震前孕震区及邻近断层带扩容, 以及中下地壳低速层熔融物质或流体的进入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地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鲜水河断裂带上朱倭、炉霍和道李三个M>6.5级地震的序列,结合全区4.0级以上地震分布和应力场调整关系,用平面应变问题的有限单元方法,采用降低震源区断层摩擦系数、保留断层错距(考虑地震之间相互影响又作了一些改正)等方法进行了计算。文中考虑了两种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这些条件分别反映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对本区的作用。并从大地震沿带迁移与应力场调整关系中对未来地震的蕴党以及三要素进行了讨论。实验认为: 1.鲜水河断裂带应力场调整与大地震沿带迁移活动,主要是断裂带以东区域在东部板块的推动下,向北西西方向运动与印度板块强制性限制下二者联合作用的结果。 2。三个大地震后应力场调整表明,该带未来强震危险区向南东段转移,有可能在韩宁一康定一带,以乾宁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冯德益 《华南地震》1996,16(4):1-10
利用反映震级-频度关系的参量C值,η值,b值和b值谱以及反映地震空间分布的森下指等研究了近海地震活动的一些主要特征,发现近海强震前地震活动性指标及图象的变化特征与陆地上强震前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给出了新研究的可用于近海及滨海地区强震预报的短期和临震  相似文献   

16.
17.
日本学者山崎根据压电效应制作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可变电阻计,在东京附近用67赫频率对电阻作了十多年的观测。观测资料清楚地显示出固体潮和与强震同步的电阻值突跳,有时在地震前(3—4小时)还出现短临电阻变化。这种变化具有“放大”效果,其电阻的相对变化Δρ/ρ比附近石英应变计记录的地壳相对变形量ΔL/L 大致高10~4倍。山崎等人认为这种“放大”作用是由于多孔的火山砾凝灰岩具有非常高的压电灵敏度所致。文章对此分析了湿饱和岩石中一些异常压电现象的性质,对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地区地震活动与应力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吐鲁番地区 1 90 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图像以及收集到的部分震源机制资料和1 999年 1月 30日托克逊 5.6级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地震活动存在较明显的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现象 ,两个活跃时段内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具有集中分布特征。中强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位显示出北东向分布 ,说明区内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像与区域应力场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