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1 引言彗核分裂是彗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至1982年止文献记录共观测到22个彗核分裂,33个次核[1].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时观测到彗核的分裂[2].1996年紫金山天文台200mm赤道望远镜和青岛观象台同时观测到百武彗星的分裂[3].海尔波普彗星从1995年8月到10月曾爆发5次[4].1996年3月至12月不断有喷流射出,彗核活动日趋剧烈[5].1997年3月4日我们观测到彗核的小规模分裂及喷流特征,3月3日我们观测到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照片上有喷流,这可能是3月4日彗核小块分裂的前奏.3…  相似文献   

2.
在1996年8月5日——1997年5月15日对Hale-Bopp彗星进行了照相观测,多次观测到Hale-Bopp彗星彗核的小规模分裂,喷流,壳层结构及彗发的膨胀现象。  相似文献   

3.
8年前,曾让天文学家眩目的海尔-波普彗星虽然现在距太阳有21天文单位之遥,但依然可以探测到。2005年1月8日,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家 AndrewS.Rivkin 和 Richard P.Binzel 用麦哲伦天文台的6.5米 Clay 望远镜观测了这颗彗星。Rivkin 和 Binzel 观测发现彗发已经没有了,但彗核亮得还可以看到。Rivkin 说,彗核光谱是很难拍  相似文献   

4.
彗星是太阳系的一种奇特天体。在太阳辐射和太阳风作用下,彗星发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表现为外貌形态(彗发、彗尾)、亮度、光谱及运动特性等多种变化。彗星研究是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重要课题,对于了解太阳系起源、有机分子仍至生命起源、太阳风及等离子体过程都有重要意义。 著名的哈雷彗星将在1985—86年再次回归到内太阳系。它有多种彗星现象,从地面到近地空间及空间会合的各种观测及样品分析,预料会取得彗星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先概述国际哈雷彗星联测(IHW)的计划;然后,评述彗星研究的一些进展,包括:(1)彗星的化学组成和化学过程;(2)尘埃彗尾和颗粒;(3)等离子体彗尾;(4)彗发;(5)彗星的亮度、爆发和分裂;(6)彗核的蒸发、寿命及非引力效应;(7)彗核,其中也包括我国的彗星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刘灿  赵玉晖  季江徽 《天文学报》2023,64(1):11-125
彗星是太阳系遗留的原始星子,研究彗星彗核的演化对理解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彗星携带的挥发性成分会发生升华,并带动尘埃运动,造成彗核物质的损失.因此,彗核的升华活动对其表面形貌甚至整体形状演化都会产生影响.从IAU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MPC (Minor Planet Center)获取轨道数据,并考虑了彗核的自转以及进动,利用MONET (Mass lossdriven shape evolution model)形状演化模型对短周期彗星做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短周期彗星1P/Halley、9P/Tempel 1、 19P/Borrelly、 67P/C-G (Churyumov-Gerasimenko)、 81P/Wild 2和103P/Hartley 2在一个轨道周期内的太阳辐射能量以及表面侵蚀深度的分布,结合其动力学参数讨论了自转、进动和公转等特性对其表面水冰升华分布的影响以及造成南北侵蚀差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一系列彗星进行的宽带或带CCD测光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结果,为深入地理解彗星的物理性质,结构,起源和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文中简要地介绍了利用CCD成像观测在测量彗核的自转,大小,开头,质量和研究彗核的活动以及彗发的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对于Hale-Bopp彗星在1997年2月底到4月初的几次彗核活动中,分析了它的同时期天体测量资料,发现它有活动时的观测位置与由彗星历表计算的位置偏差明显地超过观测误差,也超过彗星质心与光心的偏差。因此,这些结果表明彗核活动的确造成了可观测的短期非引力效应,对几次彗核活动及其相应的非引力效应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探彗核:出师未捷身先死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2002年8月15日宣布,其造价达1.58亿美元的“彗核旅行”太空探测器在离开地球轨道去探索其他彗星途中与地面失去联系。联络中断时,“彗核旅行”位于印度洋上空约225千米处,并计划启动发动机脱离地球轨道而进入彗星围绕太阳运行  相似文献   

9.
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而近地小行星又是小行星中特殊的一类。近年来对近地小行星的观测和研究已全面开展,这已成为当今太阳系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初步探讨太阳系中不同小天体之间的关系:1.小行星与短周期彗星之间的关系;2.近地小行星与主带小行星和短周期彗星之间的关系。最近的观测研究表明某些小行星可能是由彗星演变来的,而某些近地小行星可能来源于主带小行星和死亡的彗核。  相似文献   

10.
从1986年3月16日至4月22日我们在新西兰约翰山天文台对哈雷彗星进行了近核区照相观测.所用望远镜是61cm反光镜(f/14.2),底片比例尺23.″8/mm.底片和滤光片组合分为三种:Kodak IIaO,Kodak2415,2415+RG610.IIaO底片用氮烘烤敏化,2415胶卷用氢烘烤敏化.一共得到96张底片,记录到彗核区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此暂不赘述. 在1986年3月25日晚,透明度很好,宁静度小于1”,当晚共得到10张底片:1(IIaO),2(2415),7(2415+RG610).在所得底片上可看到两个彗核,两核之间的距离(在天空平面投影)大约为5000公里,其中比较暗弱的彗核也有自己的喷流存在.这可能是哈雷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月22日美国的“深空1号”探测器(1998年10月24日发射),用尽最后一滴燃料,以每秒16.5千米的速度,成功飞掠波莱利彗星,并深入彗发,拍摄到大约50张清晰的彗核黑白照片。从距离地球2.2亿千米所拍摄的这些最新照片显示,波莱利彗星核,宽和长分别只有4千米和8千米,但是包围波莱利彗星的尘埃和气体帷幕可能有地球那么大。“深空1号”所拍摄的史无前例的彗星影像,成为人类了解太阳系演化历史的重要基石,而且这一成功壮举是对未来的彗星空间探测的极其重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小波方法对海尔波普彗星的近核CCD图像进行处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彗核的亮度中心周围的特征结构,从而提出了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来测定海尔波普彗星投射在观测平面上的平均自转周期,结果为24.41±0.96小时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进展》1999,17(3):276-279
在南京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68次学术讨论会《空间和时间中的彗核》反映了当前国际丰硕彗星领域取得的生大成果,研究倾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彗星物理各个领域的很多重要的成果,包括对海尔-波普彗 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未来空间彗星探索计划等,都在此次会议上发表。可以说,未来的一,二十年中,慧 物理的最重要的发展将在于空间研究,人类将可直接取得彗星样口在实验室内进行分析和实验它必将有助于弄清发生于彗星内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68 次学术讨论会《空间和时间中的彗核》反映了当前国际彗星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倾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彗星物理各个领域的很多重要的成果, 包括对海尔- 波普彗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未来空间彗星探索计划等, 都在此次会议上发表。可以说, 未来的一、二十年中, 彗星物理的最重要的发展将在于空间研究。人类将可直接取得彗星样品在实验室内进行分析和实验。它必将有助于弄清发生在彗星内部及其环境中的很多物理过程, 有助于了解三个主要的彗星库———奥尔特云、柯伊伯带和弥漫彗星盘———的起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面对飞速发展的行星科学, 我国的天文工作者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首次获取彗核物质耗资2亿美元的"星尘"号探测器项目由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管理,洛马公司负责开发和控制航天器。"星尘"号返回太空舱携带着两年前在星尘号和怀尔德2号彗星之间的集合点,收集到的宝贵的彗星物质。太空舱的一部分被送往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太阳风最早的实验观测来自于对彗星彗尾的观测。在1943年,霍夫迈斯特(Hoffmeister)发现离子彗尾的方向与彗核和太阳连线方向(径向)有一个系统的且通常小于5度的偏离,起初天文学家们试图用太阳光的光压来解释这一偏离,但光压太弱,不足以造成这么大的偏差。另一个早期使人们费解的现象是在一些彗星中观测到的所谓“断尾事件”,即在彗星的彗尾中有时会观测到彗尾有很明显的不连续性(见图1)。为了解释霍夫迈斯特的发现,德国天体物理学家比尔曼(Biermann)于1951年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张莹 《天文爱好者》2013,(10):41-42,47-49
彗星是善变的天体。当它位于木星轨道以外、距离太阳非常遥远时,根本就没有耀人眼目的尾巴,也不存在壮大声势的彗发。彗星仅仅是直径几百米到几十千米的“彗核”,在普通望远镜中呈现为暗淡的星点。当它运动到木星与火星的轨道之间时,接收到较多的太阳光辐射,表面部分物质蒸发为气态,形成“彗发”。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海尔-波普彗星1996年9月的光变曲线,发现其在9月10日至11日发生了一次爆发,爆发时核V星等增亮2.1m.相应地,在CCD图像上也发现爆发时彗核抛出的2个球状凝聚物.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海尔-波普彗星1996年9月的光变曲线,发现其在9月10日至11日发生了一次爆发,爆发时核V星等增亮2.1^m,相应地,在CCD图像上也出现爆发时彗核抛出的2个球状凝聚物。  相似文献   

20.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05年1月12日18:47(北京时间1月13日2:47),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波音三角训2型运载火箭将“深入撞击”号(Deep Impact)探测器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2005年7月4日,其搭载的撞击器将直接冲向“坦普尔1号(Tempel-1)”彗星的彗核,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深入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