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河北省数字电磁扰动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数字与模拟观测对比分析,说明数模观测的一致性,结合近几年河北省及邻区中强地震,进行震例分析和研究.应用结果表明:数字与模拟观测变化一致性较好;震前数字电磁扰动出现异常变化,异常形态为:原始采集波形出现扰动变化、日均值或日总量出现高值突跳、日总量背景值上升等.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水氡变化探索地震前兆的观测研究中,水氡的突跳变化颇引人注目。某些研究者认为这种突跳可能是强震发生的短临前兆信息。位于天津近郊的张道口井,自1977年开展水氡的正常观测以来,长期平稳。可是在唐山余震趋于衰减的1979年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突跳变化(图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记录的近三年张家口地区3级以上地震震前异常信息的分析,发现多个台站记录到异常信息,可能是相应地震的前兆异常.结合近三年各测点多分量仪器观测数据分析,发现低频地声均值单个突跳、低频地声振铃计数接连突跳、低频电磁振铃计数单个突跳及接连突跳这4种异常形式并非震前异常信号,而低频地声振铃计数缓慢上升后波...  相似文献   

4.
梁沙沙  李海滨 《中国地震》2023,39(1):98-115
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所在区域的9个固定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及震中区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记录的远震事件波形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对连续地震波形低频异常信号进行提取的同时,利用远震事件波形中的P波及其尾波数据探测震中区域部分台站地下结构信息,试图对主震发生前后出现的低频异常信号进行构造解释。研究结果显示:(1)9个固定台站提取出的地震波低频信号在2008年4月17日至2008年4月19日同步出现持续约40小时的先升后降异常形态,同时伴有间断性突跳并在震后密集呈现;(2)震中附近研究测线在不同时段内岩石圈结构出现变形,且在震中附近,位于发震断裂上的台站与非发震断裂上的台站相比,其地下结构变化更明显。震中附近研究测线的岩石圈结构在不同时段变形现象是使用与提取低频异常信号相同频段(0~5Hz)的数据所得到的,反映地震连续波形中记录到的低频异常信号与震源区地下结构变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震前的水氡突跳,是指震前某日测氡值明显高出相邻日期的观测值的异常现象。渤海地震、海城地震和松潘地震等大震前一些水氡观测点出现明显突跳,大都是每日一至两次取样进行观测的。这里简单介绍采用自记测氡仪在一些测点观测到的日变现象。图1是北京一喷气井(无线电研究所院内)的气氡观测值曲线,一天内有较大变化,但逐时值缓变无突跳。图2是福州水化站自流井(热水)水氡观测值曲线,傍晚至夜间有高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钻孔体应变干扰机理及异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杰  刘敏  邹钟毅  李峰 《地震研究》2003,26(3):230-238
对山东省钻孔体应变仪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干扰及突跳异常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1)山东省四个台站的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不同程度地受降雨、地下水位、气压、温度的影响,其中,烟台台体应变观测受到的干扰最多,影响最显,主要与其钻孔的地质条件有关。(2)长清台体应变观测资料中出现的几次突跳异常是由井孔内破碎带处掉下的岩块引起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深入分析2013~2015年河北省潮汐形变数字化观测分钟值资料发现,测点所受大气环境干扰因素主要包括气压、温度、降雨及风扰四类,观测曲线出现震颤、畸变等异常变化形态。使用小波方法分析地壳形变数据后,结果表明不同因素的影响形态各异,机理复杂,且观测数据对不同干扰因素的响应频段分布也不同。同时分析结果显示:1)在低大气压场影响观测环境时,响应频段在32~64分钟范围内,呈纺锤体形态;2)短时温度变化扰动定点形变观测,在8~64分钟频率内与温度细节对应较好,波形为抖动形态;3)降雨时曲线伴随抖动,响应在16~64分钟较高频段,呈尺度微小的剧烈抖动,并伴有高频噪声;4)高气压场导致风力牵动山体或水体,造成负荷增减,曲线抖动,响应频段在64~128分钟之间,响应形态呈纺锤状。  相似文献   

8.
吴江 《四川地震》2005,(1):18-23
利用攀枝花南山地震台伸缩模拟和数字仪器并行观测数据,用三次多项式函数进行回归计算,将三次多项式系数作为分析探讨数字和模拟两套仪器的长期漂移变化、线性变化、突跳性变化以及不规则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指标。结果表明,数字和模拟仪器的观测结果在长期漂移变化、线性变化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突跳性变化以及不规则变化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性。数字化与模拟观测结果在突跳性变化以及不规则变化方面差异的原因是数据采集率存在差异所致,数字化数据采集率高意味着所包含的信息更为丰富。模拟观测结果的变化形态与三次多项式函数曲线形态要接近些,相对来讲表现出模拟观测数据变化的单调性,这可能是仅仅读取整点时数据的局限性所致。  相似文献   

9.
前言 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前6天,姑咱水氡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单点突跳异常,四川省地震局据此对松潘7.2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临震预报;因此,姑咱台水氡的观测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地震界的关注。不少人以姑咱水氡单点突跳异常为依据发表了文章。笔者经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认为姑咱水氡单点突跳变化不是地震前的临震前兆异常,而是观测中的一种随机误差。  相似文献   

10.
选取应城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地电场日变化规律和数据干扰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应城地电场日变形态表现为两峰一谷,日变幅约15—30 mV/km;②应城地电测区环境不稳定,降水及高压直流输电干扰显著;③高压直流及雷电干扰会造成地电场观测数据曲线出现台阶变化,而雷电干扰数据表现为恒定值;电磁暴会引起观测数据曲线发生振荡变化,日变幅甚至可达正常幅度的10倍;降雨会导致观测数据出现突跳和漂移现象。研究结果有助于识别地电场数据干扰,剔除无效信息,更好地为湖北省地震监测服务。  相似文献   

11.
成都地震台地电场观测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14年以来的成都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了这些观测数据的日变形态和特征,同时对一些影响地电场数据变化的干扰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发现这些干扰主要为供电、地铁运行、雷电、降雨、农田灌溉和高压直流输电等,这些干扰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阶、方波型阶跃,高频脉冲、不规则大幅度突跳等。这些认识对于正确识别、排除各类干扰信号并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电观测过程中,由于受漏电和观测系统故障会引起干扰数据,如突跳、台阶、超差等,这些干扰数据不易被快速判断,需要做大量检查工作才能完成。为解决此问题,研制了地电观测干扰数据检查仪,能实时记录仪器工作状态和地电场变化,当出现干扰时调取相应干扰时段的秒数据或分数据,通过对干扰数值波形特征分析,进而快速判别并排除干扰。实践应用表明,该仪器对干扰异常能够较好识别,提高了排查效率。  相似文献   

13.
腾冲地震台数字化水温记录多次出现数据突跳,影响观测资料质量。引入1套相同型号的水温仪进行对比观测,对可能引起原水温仪数据突跳的因素(静电干扰、供电电压、仪器探头故障等)进行一一排查,结果表明,水温仪主机数据转换模块工作不正常是引起水温数据突跳、阶变的主要原因,仪器供电电压不稳、雷电因素对数据突跳的产生有促进作用。消除水温数据突跳干扰的有效解决办法是更换1套水温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前,几个台站记录到的异常地震波形的形态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异常波形可分为4种形态;震中距小于80km的台站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到了异常波形;临近地震时,记录中出现的波形数量增多,振幅增大;临震前10天波形密集,呈现明显的突跳变化。根据异常波形的特征,本文还对异常波形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异常波形的出现是地震前孕震区岩石产生微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体应变仪观测值突跳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梅  曲同磊  孔向阳 《地震》2002,22(1):111-114
山东长清台数字化体应变仪观测曲线自1999年以来出现几次形态类似的大幅度突跳,为正确认识这类现象,在长清台做了交直流切换对观测值影响试验,并对水位、气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位、气压、电源切换等因素不会引起体应变仪观测曲线的突跳。对比其他类似观测分析推测,这类突跳可能与“慢地震”事件或“岩孔崩落”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地震》2015,(4)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部分电磁扰动观测台站资料,主要利用电磁扰动原始波形比较以及电磁脉冲能量分析两种方法,对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地震前4个电磁扰动台站原始曲线出现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形式为观测值脉冲信号频繁突跳、增大以及震前波形畸变、反复出现阶跃;2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台站都记录到了明显的脉冲能量增大的异常现象,主要异常出现的时间在几天~2个多月;3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都在地震前记录到了异常变化,但反映出的异常时间及变化幅度不同步。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磁辐射的产生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前,几个台站记录到的异常地震波形的形态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异常波形可分为4种形态;震中距小于80km的台站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到了异常波形;临近地震时,记录中出现的波形数量增多,振幅增大;临震前10天波形密集,呈现明显的突跳变化。根据异常波形的特征,本文还对异常波形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异常波形的出现是地震前孕震区岩石产生微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低频成分缺失和地下速度强烈变化会导致严重的周期跳现象,是地震数据全波形反演的难题.通过对地震数据加时间阻尼和时间积分降主频处理,提出了一种可有效去除周期跳现象的多主频波场时间阻尼全波形反演方法.由浅到深的速度不准确会造成波形走时失配和走时失配的累积.浅部速度的准确反演可有效地减小深部波形走时失配与周期跳现象.对地震数据施加时间阻尼得到时间阻尼数据,利用不同阻尼值的时间阻尼地震数据实现由浅到深的全波形反演.低主频波场的周期跳现象相对高主频波场的要弱.对地震波场进行不同阶的时间积分以得到不同主频的波场,把低主频波场的全波形反演结果作为高主频波场全波形反演的初始模型.应用缺失4 Hz以下频谱成分的二维盐丘模型合成数据验证所提出的全波形反演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数值试验结果显示多主频波场的时间阻尼全波形反演方法对缺失低频成分地震数据和地下速度强烈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对阿克苏台岩体断层形变测量仪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雷电降雨、气温突变、气压变化会使观测数据发生畸变。雷电干扰在观测数据曲线上表现为台阶、脉冲,仪器故障和观测室架设其他仪器会造成观测数据产生较大幅度漂移,检修仪器和停电后恢复供电则导致数据曲线出现台阶和突跳变化。  相似文献   

20.
资料筛选2013年到2017年地震及自然因素案例,对沈阳地震台SSQ-2I石英水平摆倾斜仪及JCZ-1T超宽频数字地震仪的波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台SSQ-2I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与JCZ-1T型超宽频带地震仪在主要频带内对地面运动的响应程度具有一致性,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均存在一致响应,这可能是由于两套仪器的观测物理量不同、灵敏度不同等造成的。超宽频带地震仪和倾斜仪对地震波响应的特性,为倾斜观测中阶变突跳等异常变化性质的判定提供了物理学指标,对形变观测中可能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的认识及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