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海盆扩张成因质疑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从板块构造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等角度,结合南海中央海盆及其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对南海“扩张成因”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南海“扩张成因说”不能成立,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是:(1)数学理论模型的边界参数选取存在多解性,其结果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不符或相去甚远;(2)无法解释海盆区地球物理探测和研究所表明的地壳结构及岩性特征,也无法解释海盆区的断裂分布和岩浆活动特征;(3)地球动力学诸方面难以支持南海“扩张成因说”成立;(4)南海海盆周边不存在与南海“扩张成因”相关的相互强烈作用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特征;(5)南海海盆不具备大规模扩张的空间.南海“扩张成因说”已严重阻碍对南海和周边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应该放弃.  相似文献   

2.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Web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查询和分发进行了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设计了南海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系统的整体结构、数据库结构以及系统的详细功能模块,并且运用ArcIMS技术实现了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的共享和发布,使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库,实现了建立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的目的.为用户发布和获取南海海洋数据提供了更为直观、快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在亚洲近海资源勘察联合协调委员会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的赞助下,由中国区域第四纪地质中心筹委会主办的国际第四纪地质考察和讨论会,于1982年11月15日至27日在我国举行.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美国和中国等国家的四十多位第四纪地质专家,以及亚洲近海资源勘察联合协调委员会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官员,出席了这次会议.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日本的代表,分别回顾了本国第四纪地质工作情况,展望了未来的发展.中国代表在会议期间作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工作概况》、《南海第四纪地质和海洋地质工作情况》、《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及广东雷琼地区第四纪地质特征》、《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特征》及《上海的地面沉降及其控制》等八个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调研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明确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旨在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深水盆地发育在非典型边缘海大陆边缘,其石油地质条件具有特殊性,油气分布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海北部深水的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以构造圈...  相似文献   

5.
在对大量地震资料长期解释基础上,通过与南海周边邻区资料的类比,从南海地质构造演化背景、中生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地层划分对比等多方面阐述了南沙海域发育中生代地层的地质背景及其地质时代归属问题,由陆及海,对比了该海域钻录井第一手资料与周边已钻遇的中生界钻井资料,指出白垩系烃源岩是一套有机质含量较高,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的...  相似文献   

6.
南海海盆的形成演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昭蜀  陈忠  潘宇 《海洋科学》1992,16(4):18-22
根据“陆缘扩张”理论,利用古地磁数据,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海盆的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结果得出:南海的多期多轴扩张及其形成演化,是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联合作用下,中、新生代南海周缘的微板块和岛弧的相互运动以及南海海盆构造应力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逐渐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地震波的特点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地区是指112°—119°E,17°—22°N之间的南海北部海区(图1).从海底地貌上来讲.它包括了南海北部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等地貌单元的主体部分.在这些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地震波的特点也不相同.本文将根据1980年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联合调查南海时所获得的地震资料,来讨论这些不同地貌单元上的地震波特点以及它们的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8.
地热流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五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在深海大洋探测地热流技术成功以后,它的研究成果已运用到地热学、地质基础理论、地球形成理论及能源科学等方面.因此,当前地热流研究已受到地学界的普遍重视.1979年底至1980年初,中美联合调查南海地质,在深海底测定了地热流.本文将简要地介绍这次调查采用的热流测定技术及其工作成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海南部2个代表13万a以来柱状沉积样品高分辨率的黏土矿物组成分析,认为所研究的黏土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成因,埋藏过程中的成岩变化或黏土矿物自生特征不明显,而以采样点南面加里曼丹岛、菲律宾东、西两侧的火山群岛和湄公河流域为主要陆源的地质条件、风化环境及物质迁移途径的差异控制了南海南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研究发现,沉积物样品中较高的蒙皂石含量对应于地质历史上的暖期,而较低的蒙皂石含量对应于冷期.伊利石的行为及其古海洋指示意义则与蒙皂石相反.将柱状沉积物样品上高分辨率的黏土矿物组成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晚第四纪以来南海陆源碎屑物的源区特征、迁移途径及海区古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前人对南海12个岩心的Uk’37法所反演的古海表温度,结合晚更新世以来典型地质时期南海海洋环境记录,探讨了晚更新世(120kaBP)以来南海冬季表层古海流分布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南海冰期与间冰期冬季的表层古海流存在明显差异,冰期冷性海流势力强盛,表层海流呈逆时针环流;间冰期暖性海流势力较强,表层海流呈双向穿越流。黑潮势力的变化对南海的表层海流性质与格局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台湾海峡分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台湾海峡》2010,29(2):149-153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季风环流、沉积构造以及丰富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但长期以来没有航线固定的考察航次进行持续观测以及逐年数据积累.自2004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设置了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这对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地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推动重大成果产出起了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2004-2010年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考察的进展及成果,并展望了今后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考察的主要方向,期望更多单位及科学家积极参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考察.  相似文献   

14.
导管入泥深度的合理设计是深水喷射钻井作业成功实施的关键.通过分析中国南海荔湾区块的地质条件,总结出了中国南海荔湾区块土壤强度随深度变化的关系,结合中国南海喷射导管结构的详细数据,给出了导管承载力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导管最小入泥深度随时间 的变化.计算方法与结论可为今后中国南海深水喷射钻井导管入泥深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海陆缘地堑系及边缘海的演化旋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仅就南海地质构造和陆缘扩张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南海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1.南海围区构造轮廓 南海西、北背靠中南半岛和华南大陆,中南半岛和华南大陆以金沙江—红河地缝合线为界,分属特提斯构造域和华夏构造域。  相似文献   

16.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自1979年上级批准恢复以来,在前几年筹备的基础上,经过全所职工的努力,现在科研、实验及生活等设施已基本建成.现有职工234人,其中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干部91人.设有海洋沉积、构造地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科技情报五个研究室及实验室.地质矿产部区域第四纪地质中心也设在这里.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业治铮教授为第一任所长.建所以来先后与海洋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了冲绳海槽地质调查,与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合作编制《南海及周缘地质-地球物理图集》,我所负责编制重力均衡异常图和△T剖面平面图.联合开展珠江口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6年1月21—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简称"南海深部计划")在上海同济大学成功召开了2016年度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年会共有来自海内外39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0多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收到约130份会议摘要。于2010年启动的"南海深部计划",旨在将南海现代深海过程与地质演变相结合,揭示边缘海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海底资源和宏观环境的影响,再造边缘海的"生命史"。  相似文献   

18.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法兰西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于1985年利用“让·夏尔克”号考察船,在南海中部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南海古扩张脊的地貌-构造特征,从而进一步推测南海中部古扩张脊系由两条走向和成生时代均不相同的脊叠置而成.根据磁条带及两条脊的交切关系可推测,南海自中渐新世以来,可能经历了两次扩张过程,时代较早的一次发生在南北方向,而北西-南东方向的扩张时代开始得可能较晚.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中部古扩张脊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海盆的两次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法兰西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于1985年利用“让·夏尔克”号考察船,在南海中部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南海古扩张脊的地貌-构造特征,从而进一步推测南海中部古扩张脊系由两条走向和成生时代均不相同的脊叠置而成.根据磁条带及两条脊的交切关系可推测,南海自中渐新世以来,可能经历了两次扩张过程,时代较早的一次发生在南北方向,而北西—南东方向的扩张时代开始得可能较晚.  相似文献   

20.
南海海盆形成演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的基础地质环境,我们于1991-1995年编制了《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基础环境图集》。编图过程中,针对南海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研究了南海周围地区地质构造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海海盆地受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的双重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南海地区地幔单向流动及流动方向的改变,造成地壳拉张陷形成南海海盆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