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的“山西式”铁矿几乎分布于整个华北地区,其成因曾是一个古老的地质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并结合镜下鉴定与能谱分析对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层中铁质鲕粒结构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大部分铁质鲕粒具有放射结构,并能隐约看到同心圈层,同时,在鲕粒内部及其周围发现了大量的似蓝细菌丝状体,以及铁质凝块和球粒,具有明显的微生物成因特征。因此,认为铁质鲕粒的形成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微生物参与了铁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贵州石炭系"清镇式"铁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中部清镇、修文、开阳等地石炭系铝土矿底部的铁矿被称为"清镇式铁矿",铁矿层被认为是湖泊沉积产物.笔者等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发现,清镇林歹、卫城和龙里长冲等地"清镇式铁矿"的铁质岩主要由赤铁矿、菱铁矿组成;在清镇含铁岩系中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富集,∑REE75.71×10-6~859.45×10-6,铁质岩中Zr、Ga...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洋不同热液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微生物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圈将地球其他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已有研究发现,地质与生物密切相关,地质过程为生物提供生活场所、能量和营养物质,生物活动改变地质过程,如微生物改变洋壳和海洋的化学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元素的迁移。研究发现,陆地上已发现的一些矿床,是生物成矿的或与生物作用有关。微生物在现代大洋中的多金属结核和结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对大  相似文献   

4.
西南寒武、二叠系富硒碳质岩中硒结合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硒的7步连续化学提取技术,对采自贵州寒武纪牛蹄塘组和湖北恩施二叠纪茅口组富硒碳质岩中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进行了比较研究,应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岩石总硒和各结合态硒。结果表明,恩施二叠纪沙地新鲜富硒碳质硅质岩和碳质页岩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硒化物态硒为主,残渣态硒较低;遵义松林早寒武世碳质硅质岩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态硒为主,碳质页岩与镍钼矿层中则以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和硫化物态硒为主,斑脱岩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元素态和可交换态硒为主。根据硒结合态的这种分布特征,推测二叠纪、寒武纪富硒碳质岩中硒初始富集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略有差异:前者碳质硅质岩中主要以微生物还原为主,碳质页岩中则是微生物还原作用和生物同化吸收或吸附兼而有之;后者主要以生物同化吸收或吸附为主,微生物还原次之。  相似文献   

5.
高蕊  宋晟 《云南地质》2014,33(3):346-350
通过对云南禄劝付腥田铁矿区的地质普查工作,发现了2个赤铁矿体、2个磁铁矿体和3个铁矿化点,铁矿体受控于中元古界美党组五段、三段,矿床成因为美党组高含铁质碎屑沉积再经后期热液改造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6.
宣龙式铁矿生物标志物(烷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礼  杜汝霖 《地质学报》1995,69(2):138-145
笔者通过对河北庞家堡碾盘山,大堡堆和龙关共8个铁矿岩样的生物标志物(烷烃)的研究,发展这些样品中nC15-nC20含量较高,主峰碳都在nC16、nC17、nC18;植烷,姥鲛烷很丰富。这些结果表明矿体中的铁质叠层石和铁质核形石是藻成沉积构造。聚铁作用的发生主要是蓝藻生命活动所引起。该研究结果为宣龙式乌托邦成因提供了新的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菱铁质结核是含煤建造中常见的一种成岩结核。它是在弱碱性还原环境的成煤盆地中,铁质和有机质等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和富集的。由于它本身的特征和其内保存着许多成因标志,所以它是研究含煤建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其地球化学条件以及进行含煤地层、岩层对比的标志之一;当它在地层中富集具有相当规模时,又是一种很好的铁矿资源。几年来笔者鉴定和研究了大量的菱铁质结核,从中摸索到了一些特点,并用它来对比岩层和煤层,结合其他手段,解决了一些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广西桂江流域水体中碳的来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岩溶区不同类型样品中的有机碳同位素样品前处理的分离提纯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广西桂江流域水体进行了稳定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C3植物对桂江水体可溶性有机碳(DOC)有很大比例的贡献,而水生生物对水体有机碳影响较小.抚河流域比漓江流域有较高的(DOC)含量,可能与非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高有...  相似文献   

9.
河北宣龙地区铁质包壳粒及其形成的微生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沉积学报》1998,16(2):24-29
通过对宣龙地区“鲕状矿石”的详细镜下切片观察,与叠层石结构、形态和成分的对比,以及稳定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提出“鲕状矿石”实际上均为微生物成因的铁质包壳粒,并按其形态分为核形石,微生物鲕石、微生物豆石三种类型。对铁质包壳粒的微生物矿化作用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海南石碌铁矿的Sm-Nd法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最新测定的海南岛石碌铁矿 Sm-Nd 同位素年龄(841±20Ma)与石碌群第六层所含宏观藻类化石群代表的地质时代完全吻合,进一步肯定含铁矿的石碌群应归属青白口系。同位素测定结果还表明该铁矿的原始物质形成时间与成矿作用为同一时期,结合含矿层底部存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稀土模式及矿体产状等特征,推测该铁矿的铁质来源于近源海底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