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原则与指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属类型区划.其遵循的是相对一致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主导因素,以及综合分析四个原则,区划的指标有:1.自然指标,即统计单元内泥石流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地貌、地质、气温和降水各自的综合评价值;2.经济指标,即统计单元内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单位面积上的社会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值,工业产值与社会生产总值之比值,以及交通发展程度系数.对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分别作了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以进行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钟敦伦等编制的《长江上游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为专题地图形式的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总结,由《长江上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成果通过鉴定1994-04-07在成都,由水利部组成专家组(成员9人)对《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课题进行了会议鉴定,会上经专家组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课题选题准确,意义重大,提交的成果材料全面,分析详尽,立论有据...  相似文献   

4.
本区划分为四个步骤:1.单指标分级、分区,并编制成图;2.复合指标分级、分区,并编图;3.专项指标分级、分区,并作图;4.泥石流危险度指标分级、分区,并作成“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分区图”(见刊前).  相似文献   

5.
本区泥石流危害严重,泥石流自然危险度指标级别主要为B级.泥石流沟密度大,泥石流暴发频繁,人为泥石流众多.泥石流沟多处于活跃期或发展期.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全面防治、重点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行政法令和宣传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泥石流轻度危险区(属Ⅴ_a级区)分为15个小区,基本无危险区(Ⅴ_b级区)分为4个小区.全区跨6省,面积30.30万km ̄2.本区泥石流自然危险度级别以E级为主,经济发展程度级别多为5级(经济待发展区).区内泥石流活动微弱,危害轻,但有个别人为泥石流造成的重灾点.本区的重点防范对象是人为泥石流.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下游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洪  钟敦伦  何一平  崔鹏 《山地学报》2007,25(5):622-628
在分别完成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滑坡危险度区划和土壤侵蚀强度分区的基础上,对小江流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区划。结果为,共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山地灾害综合区:(1)一级(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2)二级(次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和(3)四级(低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无三级(中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其中一级(高危险度)区面积1 425.34 km2,有泥石流沟84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60.0%,有滑坡137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77.4%,土壤侵蚀强度以轻、中度为主;二级(次高危险度)区面积756.79 km2,有泥石流沟35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25.0%,有滑坡34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19.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为主;四级(低危险度)区面积863.20 km2,有泥石流沟21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15.0%,有滑坡6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3.4%,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  相似文献   

8.
区内共有21个小区,面积23.08万km ̄2,分布在8省区内.泥石流自然危险度指标级别以B级和C级为主,泥石流活动强度属强烈一中等.本区泥石流活动强度和危害程度不一,区域泥石流危害程度《部分单沟泥石流危害程度,区内有13个县市所在地受泥石流威胁或危害.本区泥石流防治已有一定基础,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问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李泳 《山地学报》1999,17(4):305-311
分析了现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在因子选择,权重确定,危险度计算,区划原则和区划结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泥石流危险性应进行三个层次的评价;泥石流存在环境的质量评价,泥石流活动性的评价和泥石流破坏能力的评价,并以势函数定义了泥石流危险度的统一形式,它可以满足不同目的的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刘希林  陈宜娟 《地理科学》2010,30(4):558-565
以川西地区60个县(市、区)为基本评价单元,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本框架下,基于国内现有区域泥石流危险度和易损度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对区域泥石流危险度8项评价指标中的3项进行了调整,用年平均降雨量取代洪灾发生频率,用流域相对高差取代≥25°坡地面积百分比,在多雨地区雅安市所属的8个评价单元中用年平均暴雨日数取代大雨日数。通过采集研究区15 a来自然、经济、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基础数据,运用ArcGIS 9.0的成图技术,得出川西地区泥石流危险度、易损度和风险区划系列图。研究表明,川西地区泥石流高风险区共24个县(市、区),是四川省泥石流风险的重点防范区。  相似文献   

11.
钱塘江河源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发新 《地理研究》1987,6(1):21-30
纵观确定河源标准的基础上,根据1983年钱塘江河源河口考察实际资料,重新确定钱塘江源头为六股尖。  相似文献   

12.
“绿洲”概念小议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本文探讨了绿洲的概念,认为绿洲的内涵应扬4方面:(1)绿洲位于荒漠区;(2)水是绿洲存在的基础;(3)茂盛的植被是洲的主体景观;(4)地貌部及人类活动对绿洲发展与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怒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及退耕工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开发历史、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云南怒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如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陡坡垦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 :将海拔在 2 5 0 0m以下、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生态系统最脆弱、坡度大于 2 5°的耕地 ,改农作物种植为经济林经营 (退耕还林模式 ) ;在坡度介于 1 5°~ 2 5°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济林 (农林复合模式 ) ;将部分水利条件差的坡耕地停止种植粮食作物 ,改种牧草 (退耕还草模式 )  相似文献   

14.
郭扬 《地理研究》1982,1(4):1-9
本文主要讨论地理文献特征,阐明文献分布的规律. 地理学是研究地表各种自然、人文现象的内在联系及演变规律的科学.它富于综合性、区域性,又是和许多学科交叉叠合的一门跨界学科.地理学的这些性质、特征必然反映到文献上来.地理文献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学科文献要长;地理文献的来源或分布要比一般学科文献格外分散.本文通过对若干文摘期刊及书刊引用文献统计分析,表明从事地理研究所参考引用的期刊文献,仅25%左右来自地理期刊,从事综合及总结性研究时高于这个此例,从事部门地理或带有技术性研究时低于这个比例.大部分参考文献则来源于相关学科期刊,这是地理工作者经常要比较多时间翻阅各种书刊去搜集资料的原因. 最后,本文阐述了从事地理文献研究对了解地理学发展趋势、选择课题、查找文献以及改进文献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怒江大坝建设中的各方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怒江上修建大坝是否可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使得怒江大坝工程的上马被迫搁浅。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可以分析在怒江大坝建设的论证过程中,中央政府、环保人士和当地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且可以证明在没有环境保护法律的保障下,环保评价的弊端。通过对各方博弈的分析,说明了政府在进行怒江大坝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必须高瞻远瞩,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同时要兼顾当地人民的利益,并要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工程建设环境评价法律。  相似文献   

20.
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吕世华  陈玉春 《中国沙漠》1995,15(2):116-123
采用两维高分辩率边界层数值模式,并与一个包括植被和土壤层的生物一大气能量传输模式(BATS)耦合,模拟研究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中的绿洲对大气产生"冷湿效应",使之上空形成冷湿气柱;绿洲之间的沙漠对大气呈"暖干效应",使上空形成热干气柱。在水平平流的作用下,在绿洲下游的沙漠边缘形成降水峰值,有利于降水,但沙漠区下游的绿洲则相对于整个绿洲区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