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盈江Ms5.8地震序列主震及Ms≥4.0前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为9 km,与该事件的定位结果相一致;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之一走向248.,倾角77.,滑动角19..结合余震、烈度分布以及震区的活动构造,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相应的发震断层应是震区附近的北东向大盈江断裂.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20.,除Ms4.7余震为正断型地震外,其他7次地震都为纯走滑型地震,都具有NNE-SSW向近水平的P轴,与该区历史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一致.综合应力场及构造分析表明,盈江Ms5.8地震的发震动力学环境是: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东向挤压和缅甸弧对保山—腾冲地块北东向俯冲的双重作用,保山—腾冲地块呈现北东向水平运动,导致的大盈江断裂带左旋走滑错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3.
孙昭杰  李金  黄瑜  桂荣 《中国地震》2018,34(1):71-82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6.5级地震主震及部分M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距心深度。研究结果显示,皮山6.5级地震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290°/倾角55°/滑动角96°;节面Ⅱ:走向101°/倾角35°/滑动角82°,最佳矩心深度16km,表明该地震是一次逆冲型事件。通过反演部分M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早期余震的破裂方式与主震较为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震源机制出现走滑型和正断型,表明早期余震的破裂受主震影响较大,随着序列的发展变化,后期震源区应力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统计皮山6.5级地震序列P轴方位发现,优势方位为NNE向,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结合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及他人精定位结果和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解释了导致此次地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杨军  苏有锦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2015,38(2):196-202,333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5.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区发生MS6.9地震,本文利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断层节面Ⅰ:走向191°/倾角62°/滑动角173°,节面Ⅱ:走向284°/倾角82°/滑动角21°。此次地震为走滑型地震,最佳矩心震源深度约3 km,矩震级为MW6.7。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定位结果分析认为,节面Ⅱ可能为实际破裂面,本次地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的交汇部位,本次地震与2016年和1986年2次M6.4地震震源机制解不同,显示出该区域复杂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
选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乳山2014年1月7日M4.2及4月4日M4.0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在矩心深度为6 km处获得最佳震源机制解,其节面参数基本一致,属于近走滑型地震。震中附近流动台站的震源距计算表明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应略小于7 km,与CAP方法反演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地震的主体破裂发生在上地壳。  相似文献   

7.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 km,地震破裂类型为逆冲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展布及震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判定发震断层面为节面I,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相似文献   

8.
2011年1月19 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作为已知输入,利用F-K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反演结果显示,这次安庆地震是一个带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1°,倾角30°,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15°,倾角75°,滑动角116°,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属于浅源地震.从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安庆地震极有可能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震源深度测定的确定性方法(PTD)和震源机制CAP反演法,对2019年11月30日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发生的ML 4.2地震进行分析,重新计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到的震源深度基本一致,均约为7.0 km,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编目结果(7.1 km)相差不大,此结果可能表明地震监测台网相对较好的情况下,用不同方法测得的震源深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MS6.0地震,余震发育。本文利用区域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数据基于CAP方法计算了28°~29°N,104°~105°E范围内的14个M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全球矩心矩张量目录和部分前人研究结果中该区域的共27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应力场。将研究区域按0.1°×0.1°划分成25个应力网格,最终得到9个网格的应力分布结果,大多数应力场方向稳定,根据主震所在应力网格点得到主震的断层类型为主逆冲型。本文研究成果为四川长宁地区的孕震机理、活动构造以及地震趋势判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8年7月10日河南固始发生ML 4.0地震,为区域4级地震平静长达18年背景下的一次显著事件。为分析此次地震震源破裂性质和发震构造特征,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其中节面Ⅰ:走向127.0°,倾角75.0°,滑动角-78.0°;节面Ⅱ:走向268.0°,倾角19.0°,滑动角-128.0°,且节面Ⅰ性质与淮滨断裂破裂特征和切错方式符合;采用震源谱拟合计算得到此次地震应力降为2.756 MPa,固始及邻区ML 2.5-4.0地震应力降普遍小于3 MPa,且与震级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3年3月1日—7月31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4.0共3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逆断型7次,走滑型14次,正断型8次,未知型1次。  相似文献   

13.
许鑫  万永革  何金 《高原地震》2021,33(3):1-10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建立求解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目标函数以及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了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结合前人资料,推断节面Ⅰ(走向119.90°,倾角84.07°,滑动角-9.95°)为本次地震的主断层面.其次,从前人文献和Global GMT...  相似文献   

14.
陈继锋  蒲举  罗仁昱  李青梅  陈晓龙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049-1054,1064
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地区发生了8.5级大地震。100年来,海原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仍然较高。利用甘肃、宁夏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基于CAP方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宁夏海原及周边地区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M>3.0的16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海原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及走滑兼逆冲型为主,主压应力P轴主要集中在NE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较好的对应。通过与哈佛大学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P波初动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对比发现,该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与强震震源机制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比较可信,表明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也可以较好地用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未来随着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建成,地震台站密度的大幅增加,地震定位精度与台站分布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对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及结果的深入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杨萍  张辉  冯建刚 《地震工程学报》2017,39(1):150-153,185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11月23日青海祁连MS5.2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09°、倾角58°、滑动角21°,节面Ⅱ走向8°、倾角72°、滑动角146°,矩震级MW5.16,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 km。结合震区的活动构造,判定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推测托勒山北缘活动断裂中段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08年8月30日在四川攀枝花-会理发生的Ms6.1地震序列,本研究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序列主震及ML≥4.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的两个主应力轴仰角小于10°,其中,主压力轴方位为140°;节面之一走向185°、西倾83°、滑动角5°,显示左旋走滑略兼逆冲分量的断层作用性质.结合余震、烈度分布以及震区的活动构造,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相应的发震断层应是穿越震区的近南北向红格断裂(南段).本研究还获得主震震源机制解的最佳拟合误差深度为10 km,与该事件的定位结果相一致.该序列中6次ML≥4.0余震也具有与主震类似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初步表明:空间上,2008年攀枝花-会理Ms6.1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研究区内更早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反映了该序列是在川滇地块SE-SSE向水平运动的背景下、沿近S-N向红格断裂发生左旋走滑略兼逆冲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时间2016年7月31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发生M_S 5.4地震,基于海南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M_S 5.4地震震源深度较浅,最佳深度为5.1 km,其中节面Ⅰ参数为:走向340°,倾角37°,滑动角-18°;节面Ⅱ参数为:走向85°,倾角79°,滑动角-125°。初步推断苍梧M_S 5.4地震破裂面运动以走滑为主,兼有正断性质,反演参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搜集2008年1月-2010年5月东北地区ML≥4.0地震波形资料,利用邻省多台P波初动资料,采用P波初动解计算方法,求解2008年1月-2010年5月东北地区M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前期工作成果,研究东北地区应力场方向的总体特征和主压、主张应力轴方向的变化,分析P轴走向随时间的变化与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可能...  相似文献   

20.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