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雁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1):233-238
采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存在质量和成本无法同时优化、成本预测精确度低,成本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提出基于BIM的建筑重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方法。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建筑施工成本具体面临的问题,以各期施工成本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数据基础;结合BIM技术进行成本控制动态模型构建,在模型中引入可辨识矩阵设定成本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进一步找寻施工成本各项指标间的关系,按其相互关系进行排序,得到子成本与总成本间的规则联系,并就规则制定控制策略,调整成本控制动态模型以实现施工成本的动态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成本预测精度始终在75%以上,成本控制结果与实际值的拟合度高达95%,相比当前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2.
简文彬 《地震学刊》2009,(6):709-714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土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略阳、宁强2县许多村镇的生土建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严重损毁,为了尽快恢复重建,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从经济和可持续性发展2方面分析了生土建筑的优越性,结合2县生土建筑震害特征,分析震害原因,从抗震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和抗震构造措施3方面提出生土建筑的防震减灾建议,为灾后重建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震灾后恢复过程控制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城市地震灾后恢复的一般理论问题。文中首先论述了系统灾后功能评价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以系统平衡作为灾后系统恢复的基本约束条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本文所建议的灾后状态转移方程,分别建议了简单系统和大系统的灾后恢复过程控制理论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5.
紫坪铺水库所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2004年建成的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在"5.12"地震时被毁严重。紫坪铺水库地震观测系统的恢复重建方案以原"紫坪铺总体技术设计"为主线,利用有限资金尽量满足原设计的监测能力,并时实现观测技术系统升级换代,修复后实际监测能力与地震记录情况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实地考察,揭示本次地震的主要震害特点,给出积石山6.2级地震烈度划分标志及各烈度区的特征,从指挥决策、协调联动、人员搜救、伤员救治、技术支撑、舆情处置、受灾群众安置及次生灾害隐患排查等方面阐述该次地震的应对处置过程和工作成效,分析总结本次抗震救灾经验启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灾后恢复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7.
抗震夯土民居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攀枝花地震,使川南贫困山区传统夯土民居遭受了严重损毁。灾后援建过程中,对当地夯土民居在夯土材料、墙体构造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良与优化,并指导当地农民建造了一批抗震夯土示范农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示范农宅的结构设计、构造特点及施工过程做了全面介绍与总结,旨在为贫困地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曾帆  邱建  韩效 《中国地震研究》2016,30(1):131-144
“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借鉴了“5.12”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以地方作为主体的组织管理新机制。据此,基层政府展开了规划建设领域组织管理模式的多元探索,积累的有效经验包括开展规划编制全覆盖,实施城乡规划总牵头,进行灾区空间总管控;在项目建设上实行“五总”管理新模式;针对农房重建这一薄弱环节,通过加强现场监管、建立技术系统、强化公众参与等方式,探索出改进农房建设管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后区域无人机GPS遥感定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基于云计算的地理位置定位方法进行目标定位时需要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信息,造成目标定位过程复杂且容易出现定位差错。提出新的地震灾后区域无人机GPS遥感定位方法,其功能包括遥感传感子系统、遥感空中控制子系统、无人机平台、无人机地面控制子系统、三维模型影像重建以及目标定位分析。重建地震灾区的三维影像模型时,先提取地震灾区的DEM数据,将无人机GPS遥感测量得到的影像纹理映射到DEM上,构建地震灾区的三维地物模型;目标定位分析采用测距目标定位法,利用无人机在不同位置对目标进行定位分析,实现对地震灾后区域的定位分析,得到目标的坐标结果。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能提高目标定位的精度,缩短目标定位用时。  相似文献   

10.
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发生6.6级地震,地震造成36人受伤,各类房屋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实地抽样调查,按照国家标准的原则和方法,评估出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429964万元,灾后恢复重建经费约需538461万元。  相似文献   

11.
伍娇娇  刘霁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5):1092-1097
针对传统方法无法对灾区震后重建中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快速评估的问题,提出适合灾区震后重建的,基于灰色动态预测的建筑工程造价快速评估技术。采用朗格系数法对灾区重建中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确定重建工程造价范围,通过加权平均数指数法对建筑工程造价情况进行判断,构建自回归移动模型防止建筑工程造价评估中受到异常因素影响,分析人工使用费、机械设备使用费、材料使用费,计算项目造价指数,根据基期单方造价与报告期单方造价计算结果,建立灰色动态预测图,实现对灾区震后重建中建筑工程造价快速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评估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对灾区震后重建中建筑工程造价进行评估,且评估误差较低,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唐雪静 《华南地震》2019,39(3):114-120
为解决震后灾区地形复杂,建筑建设困难问题,将BIM技术应用在震后灾区居民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基于BIM体系框架设计震后灾区居民装配式建筑建造流程,通过设计阶段、工厂预制阶段、运输阶段以及安装阶段完成震后灾区居民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构建,采用Revit软件和Tekla软件构建装配式建筑的建筑模型和结构模型,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以及高合作性优势,优化模型以及构件,再通过Navisworks软件依据建筑模型实现建筑工程的碰撞检测,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通过基于BIM的震后建筑进度管理模型,实现建筑进化计划编制以及进度控制;利用Lumion软件输入工程材质实现建筑项目的实时漫游,直观了解装配式建筑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戴君武  王艳茹 《地震研究》2012,35(2):282-287
采用统计拟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的分布特点,依据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与烈度、人口、GDP和损失的拟合关系,提出了基于人口、地震灾害损失、GDP等因素的3个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快速评估模型,并利用宁洱地震数据验证经验公式的可行性。震后恢复工程资金分布特点及资金评估经验公式对未来地震进行恢复重建规划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启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2):532-538
考虑地震活动对建筑破坏的影响以及当前房屋基础土方施工中计算得到的土方量与实际土方量之间的误差较大,后期造成沉降、施工耗时等问题。提出房屋基础土方施工方法并应用到震后重建区域,分析房屋基础土方施工场地积水、橡皮土和密度不达标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土方量获得房屋基础土方施工现场的总土方量,根据土方量计算结果结合施工场地条件、工期要求和设计方案,采用navisworks软件和Revit软件构建三维模型,根据模拟结果调整并优化施工方案,完成震后重建区域中房屋的基础土方施工。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土方量计算结果准确率高、可一定程度抑制由于地震造成的沉降,施工耗时少,整体的施工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震后重建项目的多因素造价控制过程中,未考虑造价影响因素造成的偏差,导致控制精度较低,因此需对震后重建项目中基于灰色模型构建的多因素造价控制模型进行研究。从重建项目的造价影响因素入手,分析由于震后重建项目管理程序缺位造成的进度偏差,因为设计能力影响造成的质量偏差以及因建筑材料市场供求状况不稳定造成的价格偏差,计算各影响因素造成的偏差系数,求解得出更为精确的重建项目整体偏差结果。结合灰色模型构建造价控制约束函数,并进行求解,进而完成震后重建项目中多因素造价控制模型的构建。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的精确度较高,且与实际值偏离程度小,可信度较高。可以对重建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降低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16.
李侠  王心雨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679-1684
震后建筑群修复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比其他阶段更具有变动性,需要高精度和高灵活性的预控系统的运用才能保证工程造价不出现偏差。在此文中,设计震后建筑群修复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预控系统。相关人员可在用户登录模块进入系统界面,在系统的工程信息管理模块中,采用改进遗传算法构建震后建筑群修复工程造价模型,完成震后建筑群修复工程造价动态预控系统的设计。实验结果验证,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造价动态预控系统能够有效实现震后建筑群修复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动态预控,伴随造价样本数目的增多,误差率会逐渐降低,预控性能较好;且预控灵活性始终大于95%,使用局限性仅有0.04,实用性较高,能够为震后建筑修复施工部门的工程造价控制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杨月巧  迟宝明  宴金旭 《地震》2014,34(3):149-159
近年来随着我国重特大地震灾害的频发,震后重建的灾区再次遭受地震灾害,部分重建项目在震后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地震灾后重建进行综合后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内容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后评价的一级评价指标:工程项目后评价、经济效益后评价、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后评价、社会效果后评价、人文价值后评价和应急能力后评价。并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得出各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本文以芦山县在汶川地震的重建内容对该一级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构建出该县重建综合后评价的二级指标。分析结果说明该评价框架体系指标合理,方法可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2018年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国四川、甘肃等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伤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给人以深刻警示。在灾后重建中结合受灾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如何科学制订重建规划体系、创新重建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快重建速度,是高质量完成重建任务、大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恢复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同时,在重建中科学考虑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震灾害损失,采取务实可行的防震减灾对策也极为重要。本文概述十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对甘肃省造成的震害情况,基于甘肃灾区恢复重建的工作实践,阐明了甘肃灾区的重建原则和规划体系特点,从创新思想认识、强化社会管理、完善扶持政策、突出重建重点、提升基础能力、防范灾害风险等方面,分析总结灾后重建的主要措施与取得的成效,深刻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所取得的进步,也可为未来应对大震巨灾和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在变形和累积耗能的建筑地震受损程度评估模型,是将建筑划分为五个状态水平,未研究建筑环境性能,评估结果误差较大。因此设计基于BIM的建筑地震受损程度评估模型,采用基于BIM的建筑环境研究与评估方法,考虑建筑环境性能,基于这个思路,依据混凝土单轴Mazars损伤模型,获取三轴状态中的损伤演化方程,得到应变大于损伤阈值时损伤演化方程增量形式,构建混凝土损伤评估模型。经实验证明,所设计模型在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0.31g时,建筑结构大致无缺,在峰值加速度是0.61g时,建筑地震受损指数超过0.8,建筑倒塌;所设计模型评估的平均误差低于0.03,平均评估时间是2.86 s,说明所设计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建筑地震受损程度,且精度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