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跟踪和总结工业活动诱发地震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研究提供参考。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2年期间的293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国家、研究机构、文献关键词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于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的研究发文量从2014—2015年开始增长,之后保持平稳,2020年显著增加;美国论文产出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在该领域处于引领地位;中国论文数量排名第二,但国际合作中心性弱,其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研究热点区域都有页岩气开采活动,包括四川盆地和加拿大福克斯克里克。  相似文献   

2.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W(7.9±0.2)表...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文献在1982—202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作者、关键词、研究热点、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文献的各项特征及反映的规律,为学科发展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结果显示:在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的研究中,高产作者是我国地下流体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从较为单一的地震预报转变为地震预报、地球化学、井震结合等,近年研究趋向多元化、综合化;中国地震局下属的研究所和相关机构是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力量,是该类文章发表的主力军;与其他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结合高新观测技术探索多尺度协同化观测新模式可能是该领域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是形成特征地震的一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华林  耿杰 《地震地质》1990,12(1):57-62
本文通过特征地震特点与枢纽运动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是形成特征地震的一种机制,断裂的枢纽轴部是特征地震发生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富蕴、海原、炉霍和郯城地震断裂皆属特征地震断裂  相似文献   

5.
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地质、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活动及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原断层实际是深度不超过10km的铲状逆掩推覆断层,而海原大震的震源深度为15-20km,因此,海原断层与该次大震的发生无关。海原大地震的发生既与延至软流层顶部的近NS向和近EW向的构造有关,也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有关。海原断层上的各种地震形变为地震诱发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地震动作为引起地震灾害的原动力,常常通过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形式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20年海原8½级地震,在震中距80 km远的西吉—静宁交界的黄土丘陵区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分析海原地震高烈度区滑坡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场地调查和数值计算等方法,研究典型滑坡密集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地震反应特征。研究表明起伏地形和黄土厚度不均等因素造成丘陵山体两侧地震反应的差异,从而导致地震滑坡在斜坡土体较厚的一侧成群连片发育。海原地震造成的滑坡密集区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土层结构等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地震动随局部场地条件变化非常迅速,地层场地效应和地形场地效应联合作用加剧了斜坡地表的地震动放大作用,增加了触发地震滑坡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源,检索2001—2020年地震地质领域相关文献,通过VOSviewer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分析我国地震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结果表明:地震地质领域的核心学者、机构和文献来源较为集中;研究内容主要为活动构造分析、典型震例震源机制反演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研究;地震地质学研究内容在近20年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重点已发生部分转变,古地震、郯庐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青藏高原东北缘等可能成为后续研究热点,且在2014—2016年,该领域在活动构造研究方面出现新的分析方法,但整体进展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8.
陈继锋  蒲举  罗仁昱  李青梅  陈晓龙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049-1054,1064
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地区发生了8.5级大地震。100年来,海原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仍然较高。利用甘肃、宁夏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基于CAP方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宁夏海原及周边地区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M>3.0的16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海原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及走滑兼逆冲型为主,主压应力P轴主要集中在NE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较好的对应。通过与哈佛大学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P波初动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对比发现,该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与强震震源机制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比较可信,表明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也可以较好地用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未来随着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建成,地震台站密度的大幅增加,地震定位精度与台站分布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对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及结果的深入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殷娜  邓淼  万飞  贾建鹏  纪同娟  程昊 《山西地震》2021,(2):21-26,43
2016年1月21日海原-祁连山断裂北侧发生MS6.4地震.诸多学者对其震源特征、孕震机制和发震构造等进行探讨,但仍存争议.该文综合区域构造活动特征、构造转换、地貌发育、历史地震以及现代地震活动性研究进展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门源MS6.4地震的孕震环境特征,结合区域动力学的大尺度特征探讨其新构造运动的意义.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10.
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是近代在中国大陆内部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此缘的弧形构造带上,这里是青藏高原隆起与华北地台的交接地带,也是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与华北构造应力场的过渡地区,所以,海原地震的研究对探讨大陆内部大地震的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years, some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paleoearthquake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and revealed a lot of paleoearthquake events.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allows more reliable analysis of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and earthquake rupture patterns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Based on this paleoseism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recurrence probability and magnitude distribution for M≥6.7 earthquakes in future 100 years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weighted computation by using Poisson and Brownian passage time models and considering different rupture patter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currence probability of M S≥6.7 earthquakes is about 0.035 in future 100 years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Foundation item: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03034) and Major Research “Research on Assessment of Seismic Safety” from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相似文献   

12.
依托“中国地震数据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建立了以十三陵地震中心台为前兆台网部,8个无人值守的前兆台站为一体的前兆观测系统。 这套系统利用中国联通的CDMA 1X网络将台站接入到Internet网络,并利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在Internet网络上开辟一条安全、 稳定传输隧道,实现了前兆台站、 观测设备与十三陵前兆台网部的信息集成。 文中以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为例,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CDMA 1X 无线网络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实现前兆观测系统信息集成。 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行证明,利用CDMA 1X +VPN技术的前兆观测系统组网模式可以做到投资少、 见效快、传输可靠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及其他相关数据库,从代表中国地震科学研究总体水平的地震系统学术论文的产出数量、学科分布、来源出版物、出版语言类型、论文引用情况及国际合作等,对地震系统1979年以来发表SCI论文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SCI论文发表数量和时间分布上来看,国内地震科学研究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态势,大地震的发生对地震科学的研究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来,SCI论文数量在全球相关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从SCI论文特点分析及被引用情况来看,学术论文的质量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中国地震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WANG  Jian 《地震学报(英文版)》2004,17(4):381-388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6 seismic dense zones are delineate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L≥2 earthquakes since 1970 in each seismic dense zone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 activity, three types of seismicities are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types and crustal medium is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ree types is discussed. Finity of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is proposed. Seismic hazard in mid-long term and diversity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Shanxi seismic bel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科技工作者立即投入到震后应急救援、现场余震监测、灾害评估、地震机理研究、震情趋势判定和现场科学考察中。其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青年专家在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及数字化地震参数计算、震源破裂过程、地震灾区区划图编制、余震破坏影响范围确定、地震社会学分析与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8年12月,研究所40岁以下科技人员在各种科研刊物上发表了SCI、EI文章就有10余篇,参加现场工作人员41人次。青年科技人员能够迅速投入到震后科技支撑工作中,得益于研究所平时对青年科技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评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lease of CNDSN (Department of Earth- 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2002), an earthquake with surface wave magnitude MS=8.1 shook west of Kunlun Mountain Pass (KMP) at the juncture of Xinjiang, Qinghai and Xizang on November 14, 2001. This is the largest and the only MS>8.0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over 50 years since the August 15, 1950 MS=8.6 (MW=8.6) Chayuearthquake in Tibeta…  相似文献   

17.
Th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of the 1303 Hongton M=8 earthquake has been established. Using the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of G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mage and isoseismal of the earthquake are studies. By comparing with the standard earthquake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the abnormal damag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is found, s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b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tectonics, site condition and basin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n the ground motion generated by earthquake source and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near source also ar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n seismic zonation, anti-earthquake desig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ding produced by the abnormal density distribution are discussed.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important fundamental research “The Basic Research of Important Project in Damag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ortant project “The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Anti-earthquake Structure Research” from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10th Five-year Plan. Contribution No. 04FE1008,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野外地质科学考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5月4日至5月30日,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组成的科考队,完成了2010年度地震行业专项“新疆于田7.3级地震与阿什库勒火山综合科学考察”的野外综合科学考察.火山地质组通过对阿什库勒火山群的野外地质、地貌实地考察,初步查明了阿什库勒盆地新生代火山类型、数量、结构参数和火山活动历史,并且...  相似文献   

19.
吴琼 《国际地震动态》2012,(8):13-16,26
以科学引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分析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4-2010年科研论文的产出状况.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2004年10月成立以来,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增强,发表论文的质量提高较快,论文的被引用量及下载量均大幅增加,不同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情况差别较大,地震预测预报、震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论文科研影响力较大.  相似文献   

20.
吕金霞  王晓青 《地震》2004,24(4):131-136
通过检索重庆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论文题录, 对1994~2002 年我国主要地震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地震文献量及其变化进行了计量分析。 结果表明, 地震中文期刊文献总体上表现为学科相对集中, 近年主要中文地震科学类期刊的文献总量随时间相对下降, 研究的学科范围有所扩大; 理论地震研究和工程地震等应用研究的加强表明了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实力和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增长。 对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近年文献量的分析, 支持地震学文献总体学科分布高度集中的特点, 同时也表明了学科面需要扩大, 以适应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初步分析结果对开展地震学科文献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