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方爱民  李继亮 《地质科学》2000,35(2):212-218,T001
依沙克群是80年代建立的一个岩石地层单元。由于缺乏可信的古生物学证据,因此关于该套地层的时代一直颇有争议。近期,笔者首次在该套地层上部4 复理石中发现了早古生代和晚泥盆-早石炭世2个放射虫组合。两套含有化石的地层间为冲断接触。结合前人对依沙克群下 下部岩笥段基性熔岩形成年龄的研究,笔者认为依沙克群已不能以为一个统一的岩石地层单元存在,而应予解体。  相似文献   

2.
依莎克群由上、中、下3个断片构成,并非连续性沉积地层.区域上依莎克群上部碎屑岩段(晚泥盆—早石炭世)和下部基性火山岩段(震旦—寒武纪)地层年龄差别大,呈断层接触,依沙克群作为一个统一岩石地层单元已不合适.将依莎克群下部基性火山岩单独划分出来,命名为库地岩组.库地岩组火山岩属大洋拉斑玄武岩浆产物,成分特征接近洋中脊玄武岩,岩浆源于上地幔分熔,具蛇绿岩性质,时代为早青白口世至早寒武世.  相似文献   

3.
豫西陕县一带,有一套中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前人将其归于太古界太华群或早元古代熊耳群。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下与太华群、上与熊耳群均呈不整合关系,为一独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因其发育在放牛山地区,故建立新的岩石地层单位──放牛山组。本文对放牛山组层型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豫西陕县一带,有一套中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前人将其归于太古界太华群或早元古代熊耳群。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下与太华群、上与熊耳群均呈不整合关系,为一独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因其发育在放牛山地区,故建立新的岩石地层单位-放牛山组。本文对放牛山组层型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四川木里一带的石炭纪地层,是一套区域浅变质碳酸盐岩、泥质岩、硅质岩及少量碎屑岩组合体,含牙形石、菊石、珊瑚类等化石,前人未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顶底完整,层序、接触关系清楚,含有一定生物化石,岩性特征明显,具备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条件。故以木里邛依剖面为正层型剖面,将该套地层建立岩石地层单位-邛依组。本文对邛依组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四川木里一带的石炭纪地层,是一套区域浅变质碳酸盐岩、泥质岩、硅质岩及少量碎屑岩组合体,含牙形石、菊石、、珊瑚类等化石,前人未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顶底完整,层序、接触关系清楚,含有一定生物化石,岩性特征明显,具备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条件。故以木里邛依剖面为正层型剖面,将该套地层建立岩石地层单位──邛依组。本文对邛依组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叶城县的西昆仑麻扎构造混杂岩带内,发育一套含煤砂砾岩地层,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将其划分为3个地层填图单元,即三叠系(T,未分)、三叠系赛力亚克达坂群(TS)和早—中侏罗世叶尔羌群(J1-2Y)。这些碎屑岩主体是造山作用形成的山间磨拉石沉积,但各地层单元之间多为断层接触,顶底不全,岩石地层之间的新老关系和形成时代也不清楚。通过对该套碎屑岩的详细剖面测制和分析,依据其岩石组合特征、生物地层特征对比,将该套含煤砂砾岩重新厘定为早—中侏罗世叶尔羌群(J1-2Y),并自下而上再划分为:莎里塔什组(J1s^)、杨叶组(J2y)、塔尔尕组(J2t)。它们主要是一套河湖相沉积的地层,是对西昆仑构造混杂岩带在早—中侏罗世隆起造山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8.
出露于沙尔湖煤田东北角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碎屑岩地层,在地层层位归属及岩石地层单元名称使用上,存在不同意见.笔者在沙尔湖煤田进行地质勘查过程中,于该套地层采到丰富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通过对前人资料归纳与实际材料分析,确定使用库莱组作为岩石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9.
西藏日土县北部拉竹龙地区雅西尔沟一带的一套碳酸盐岩建造的地层,前人将其划归雅西尔群,由于化石依据不足,将其时代错定为泥盆纪。本次工作在该套地层中新发现了大量属于早三叠世的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从而为该套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同时根据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将这套地层命名为万泉河群。  相似文献   

10.
西准噶尔玛依勒山一带早泥盆世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新疆北部西准噶尔地区玛依勒山一带泥盆纪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沉积岩建造较发育,以往资料一般将其划为中泥盆统。本次工作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属于早泥盆世的化石,为该套地层的时代确定提供了依据。根据岩石地层单位将该区泥盆系划分为下泥盆统马拉苏组和中泥盒统库鲁木迪组。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纪地层主要由碎屑岩组成,沉积厚度达5000-7000米,前人认为属浅海沉积环境,然而,笔者在这套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大量包括浊流在内的重力流沉积和其它一些深水沉积标志。它们集中出现于下石炭统(不包括底部)和中石炭统,该深水沉积标志除重力流沉积外,尚发现了平流岩、产于泥岩和硅岩中的硅质放射虫、多种深水遗迹化石以及与深水环境有关的沉积构造序列等。  相似文献   

12.
滇西无量山岩群为原1:100万下关幅(1975)命名,为一套浅变质砂岩和泥岩,形成于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其时代一般认为属古生代,但一直缺乏化石依据或准确的年龄数据。本次1:5万区调在澜沧江西岸云龙县毛草坪村无量山岩群四段(Pz W4)的下部和上部获得两层变质基性火山岩夹层,根据野外岩石产状、镜下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恢复其原岩为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扩张环境。采用LA-ICP-MS技术,对下部和上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分别获得206Pb/238U年龄为(327±11) Ma(N=14, MSWD=6.7)和(284±3.7) Ma(N=27, MSWD=4.9),为早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晚期,这为无量山岩群形成时代及其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年龄依据,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与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天山上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中发现早二叠世珊瑚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近于北天山艾维尔沟北原划为上石炭统的奇尔古斯套组火山岩系所夹灰岩中,采到了结节脊板杯珊瑚Cy-athocariniatuberculataSoshkina,其时代属于早二叠世,表明该区奇尔古斯套组的一部分应属下二叠统。另外,于头屯河原划为上石炭统的奇尔古斯套组火山-碎屑岩系所含灰岩砾石中,采到伊万诺夫格鲁特珊瑚GrootiaivanoviDubrolyubova,时代属于晚石炭世,与达拉阶(即莫斯科阶)相当,故地层时代应晚于晚石炭世达拉期,根据区域对比推测该地层的一部分也应属于下二叠统。艾维尔沟一带早二叠世珊瑚化石的发现,表明北天山石炭纪强烈的拉张事件可以持续到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4.
川西高原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耕武  李伟同 《地层学杂志》2002,26(3):161-169,205
川西高原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属于山间盆地型陆相沉积 ,红层发育 ,化石稀少 ,地层划分、对比困难。本地区有化石证据的白垩纪地层仅见于雀儿山南麓的德格县 ,错阿组为一套红色含砾砂岩和粉、细砂岩 ,上部夹灰黄、灰黑色钙质粉砂岩及含铜砂岩 ,深灰色含铜砂岩中产有以希指蕨孢居统治地位的孢粉植物群 ,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本区古近系红层发育 ,理塘县热鲁村附近的热鲁群下部为红色岩系 ,中上部灰黄、灰色粉砂岩内产以 Pali-binia和桃金娘科为主的植物群 ,时代为早—中始新世。目前可以肯定的中新统仅见于松潘县红土坡一带 ,为一套含煤的灰、灰黄色碎屑岩系 ,其中所含的叶化石和孢子花粉表明其时代为中新世。上新统至更新统分布较广 ,北部以白玉县昌台地区较为典型 ,称昌台群。无论从化石或岩性看昌台群均可分为上、下两套 :下部以杂色碎屑岩为主 ,夹砾岩和玄武岩 ,其中的孢粉组合以麻黄及榆科、藜科花粉丰富为特征 ;上部以含褐煤的暗色碎屑岩为主 ,除丰富的植物化石外 ,孢子花粉为松科、菊科、杜鹃科等居优势的组合 ,昌台群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到到早更新世。南部的上新统—更新统以昔格达组为代表 ,主要是河湖相暗色岩系 ,局部地区有褐煤夹层 ,产植物叶化石和孢子花粉 ,时代主要属于更新世 ,下部在某  相似文献   

15.
浙江白垩系上部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浙江白垩系上部地层可划分为永康群、天台群和衢江群 ,长期以来 ,认为天台群和衢江群不整合覆于永康群之上。通过对代表性盆地岩石地层层序、古生物、同位素年龄资料的综合分析 ,发现三个群的下部地层 (馆头组、中戴组和天台盆地的塘上组 )为下白垩统 ,上部为上白垩统 ;天台盆地塘上组与仙居盆地小平田组为同物异名的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层 ,覆于小平田组之上的“塘上组”是两头塘组的下部层位 ;永康生物群和衢江生物群的主要生物化石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 ,但就两个生物群所涵盖的永康群和衢江群生物化石总体而言 ,其时代均应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永康群、天台群和衢江群是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时期的同期异相堆积 ,不存在相互叠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嫩北农场一带出露一套以中酸性火山熔岩为主的晚古生代地层.前人对这套地层划分、时代归属存有很大分歧.原因是:一方面区域上火山岩出露厚度大、露头不连续、区域植被茂盛,顶底多为断层接触或被第四系所覆盖;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于火山岩地层中的化石较少或缺少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本文在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层岩石组合对比及锆石U-Pb年代学资料,将这套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为大石寨组.  相似文献   

17.
王树庆  胡晓佳  杨泽黎 《岩石学报》2021,37(7):2086-210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中段,是研究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和地壳生长的关键地区。在苏尼特左旗南部,晚泥盆-早石炭世色日巴彦敖包组角度不整合在早古生代增生楔之上,已有研究对于其沉积环境、盆地属性及区域构造意义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色日巴彦敖包组敖木根呼都格剖面和阿拉塔特剖面碎屑岩和火山岩夹层开展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相分析进一步查明了地层层序、时代及物源特征,并对沉积环境和盆地属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敖木根呼都格剖面色日巴彦敖包组底部含砾粗砂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为391±5Ma,中下部凝灰质砂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为338.2±4.3Ma,凝灰岩锆石年龄为336±2Ma、333±3.5Ma,结合古生物化石,表明底部形成于晚泥盆世,中上部地层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阿拉塔特剖面中上部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20.4±6.2Ma,表明其形成于晚石炭世。碎屑锆石年龄谱及Hf同位素组成表明底部及中部砂岩碎屑物主要来自近源的早古生代白音宝力道和二连东乌旗地区弧岩浆岩,少量来自北侧南蒙古弧。结合沉积相分析,推测苏尼特左旗南部色日巴彦敖包组下部为一套形成于弧陆碰撞后被动陆缘滨浅海相沉积建造,中上部为形成于弧前盆地的一套杂砂岩夹火山岩建造。以上资料表明,该区从早石炭世开始转为活动陆缘背景,暗示古亚洲洋中东段在晚古生代仍未封闭。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北部下侏罗统战备村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北部战备村地区出露一套火山岩,岩石组合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灰白色流纹质火山碎屑岩、流纹质火山熔岩、碎屑熔岩夹少量火山沉凝灰岩。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查明该套地层下部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之上,上部被中—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平行不整合覆盖,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78~192Ma,时代为早侏罗世。根据《中国地层指南》关于新建"组"的要求,指定战备村剖面为层型,新建为战备村组。下侏罗统地层单位的建立,对大兴安岭早中生代火山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及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扎鲁特旗北色日巴彦敖包组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日巴彦敖包组为2006~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扎鲁特旗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新识别出来的地层单位.在该组下部灰黑色凝灰质粉砂质硅泥质板岩中发现早石炭世古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p.(古芦木).根据岩石地层对比及生物化石特征,将其时代由早二叠世归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并重新厘定为色日巴彦敖包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