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哲学论著中,常常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国际上灾变论再次兴起。特别是去年9月至今年6月,世界五种科学杂志连续发表有关灾变论的文章,使许多科学家卷入热烈的讨论,随之也出现不少关于灾变原因的假说。 灾变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宗教迷信之说?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灾变论之所以蒙受“不白之冤”,这要追溯到一百年前的居维叶。他在研究巴黎盆地第三纪化石时,首次指出生物发生过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并称这种事件为灾变。但是,他把灾变和宗教硬凑在一起,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生物化石逐层更迭是“神创神灭”  相似文献   

3.
Samuel Warren Carey(塔斯玛尼亚大学地质学荣誉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以地球膨胀理论代替板块构造理论的积极倡导者。由于他77岁时的最新杰作是以“有知识的外行而不是技术专家”的演说形式发表的,因此,遗憾的是这篇杰作不能在参考文献和资料中得以存在的原因。这本书的精华就在于有许多我们当中的人不同意的观点,所以我们应该阅读一下。  相似文献   

4.
关于板块运动启动时间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板块运动何时启动?"是当前重大和争议较大的科学问题。文章从超大陆研究、板块运动的地质学标志和热动力学数据模拟等3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国际地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在分析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对该问题的倾向性认识,赞同地球板块构造不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出现的独立全球"事件",即不是一个等时的重大热-构造事件的认识。但从新太古代开始,地球上已出现具有板块水平运动特征的俯冲作用。由于地幔温度的差异,早期的板块运动缺少深俯冲形成的高压和超高压变质记录,而从新元古代开始,出现与现代板块一致的动力学机制。因此,赞同大致以新元古代作为"原板块样式"和"现代样式"板块运动的转换时间。  相似文献   

5.
庐山以其瀑布飞泉、苍松翠峦著称于世,但关于庐山古冰川学说的争论更加引人注目。本世纪30年代,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力排众议,创立了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更新世冰川学说。他在1937年完成的巨著《冰期之庐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大量确据。在这部著作中,李四光教授从地貌、沉积和古气候等方面证明了庐山确实存在更新世冰川,并划分出波阳、大姑和庐山三个冰期,进而与殴洲阿尔卑斯的恭兹、民德、里斯冰期相对比。但是事物的发展经常是不平衡的,从这个学说创立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些中外学者对庐山冰川持否定态度。例如1934年外国学者巴尔博、德日进等认为庐山冰蚀地形不明显,泥砾可用山崩、土滑、风化作用、冲积扇等成因解释之。又如1945年丁骕教授认为,海拔过低、纬度偏南的广西一带也可能没有发生过更新世冰川等等。总之,不同意见认为,中国东部(包括庐山)不可能有更新世冰川存在。  相似文献   

6.
从1980年Alvarez父子等发现中、新生代地层接界处的粘土层中铱异常丰富以后,天外带给生物界的灾难对地球生物的演进起着决定作用的新灾变论于是盛行起来。这一简单直截的灾变论点又特别吸引那些并不从事古生物或生物研究的局外专家。为此,现从生物界容易为人明瞭的量方面的剧变现象,再向前跨一步,审视以生物界为主体的当时地质史在基本性质方面的变化。在仔细分析了有关化石的形态、构造、功能和当时地球各圈层的演变阶段以后,可以发现随中、新生代的交替所发生的大冷血动物恐龙类和温血动物哺乳类之间的替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现实主义灾变论的产生与发展。通过对地质事件的频率、概率、幅度及其影响的理论分析,从时空理论上讨论了灾变事件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其影响的重要性。据最近十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和证据,进一步说明了在地球的长期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确曾发生许多幅度不等的灾变事件,其中既有地外成因的又有地球自身发生的,前者具有比人们想象的更重要的作用。最后,就现实主义灾变论的哲学意义、地学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9.
笔者在"关于板块运动启动时间的争论"一文(陆松年等,2016)基础上,参阅公开发表的部分文章,介绍了前板块岩浆洋和停滞盖研究的新进展,并再次讨论有关板块运动启动时间的不同认识和观点。根据太阳系30个类地行星天体图像资料,硅酸盐质行星体在它的生命期由于冷却和岩石圈增厚似乎经历过多种构造样式,包括岩浆洋、多类型停滞盖以及板块构造。硅酸盐类行星由于增生、分异、撞击和放射性活动,使星体变热,发生熔融反应而形成"岩浆洋"。硅酸盐星球体早期很可能是大面积但寿命很短的岩浆洋,之后的星球可能受两种构造模型控制:停滞盖构造和板块构造。已有资料表明,停滞盖构造是类地行星的主要构造类型,而板块构造在类地行星中是十分罕见的。停滞盖构造是一个单一的、围绕天体的板块,基本由硅酸盐质岩石圈组成。停滞盖构造有三种主要变化形态——热管、滴状及柱状体、拆沉及上涌流。板块构造启动时间从 > 4.4Ga到0.85Ga至少有11种不同观点:认为板块构造始于冥古宙的有1种、始于始-古太古代的有3种、始于中-新太古代的有4种、始于古元古代有1种、始于新元古代的有2种。本文重点介绍了地球冥古宙-太古宙板块运动启动的地质学证据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树德 《地质论评》1987,33(3):283-290
通过对南口山前红土砾石层沉积物的机械组成、粘土矿物及化学成分、沉积结构特征及微结构特征研究分析表明:南口山前红土砾石层沉积与冰川作用无关,是古泥石流沉积。同时在古泥石流形成时期,气候比较湿热,雨量丰富,氧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都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人们通常认为是宇宙形成于大约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英国自然杂志近期报道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宇宙不是一次大爆炸形成的,根据新的数学模型研究认为,宇宙一直经历着无休止的产生和消亡的循环过程。这一新的循环模型(cyclic model)的建立,搬开了前人宇宙形成理论中一直存在的绊脚石,即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大爆炸前的宇宙存在形式。因为这一模型所依据的新数学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许多宇宙学家对该假说持慎重态度,还有一些持批评态度。循环理论的创立者英国剑桥大学的Neil Turok和…………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人们通常认为是宇宙形成于大约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英国自然杂志近期报道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宇宙不是一次大爆炸形成的,根据新的数学模型研究认为,宇宙一直经历着无休止的产生和消亡的循环过程。这一新的循环模型(cyclic model)的建立,搬开了前人宇宙形成理论中一直存在的绊脚石,即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大爆炸前的宇宙存在形式。因为这一模型所依据的新数学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许多宇宙学家对该假说持慎重态度,还有一些持批评态度。循环理论的创立者英国剑桥大学的Neil Turok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是宇宙形成于大约 1 5 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英国自然杂志近期报道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 ,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宇宙不是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根据新的数学模型研究认为 ,宇宙一直经历着无休止的产生和消亡的循环过程。这一新的循环模型 (cyclicmodel)的建立 ,搬开了前人宇宙形成理论中一直存在的绊脚石 ,即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大爆炸前的宇宙存在形式。因为这一模型所依据的新数学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 ,许多宇宙学家对该假说持慎重态度 ,还有一些持批评态度。循环理论的创立者英国剑桥大学的NeilT…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人们通常认为是宇宙形成于大约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英国自然杂志近期报道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宇宙不是一次大爆炸形成的,根据新的数学模型研究认为,宇宙一直经历着无休止的产生和消亡的循环过程。这一新的循环模型(cyclic model)的建立,搬开了前人宇宙形成理论中一直存在的绊脚石,即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大爆炸前的宇宙存在形式。因为这一模型所依据的新数学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许多宇宙学家对该假说持慎重态度,还有一些持批评态度。循环理论的创立者英国剑桥大学的Neil Turok和……  相似文献   

16.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11,13(4):363-374
在高倍(>50000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显微镜(AF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那些在岩石和矿物中所见到的纳米级别的物体常常吸引了地质学家们的注意.这些物体大小在25~300 nm之间,多呈球状、棒状或卵圆状;对这些物体的成因,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导致了剧烈的争论.因为这些物体与真菌中的球菌和杆菌总体相...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和研究原罗冬群的详细资料,笔者认为罗冬群系非史密斯型构造地层(岩石)体、其它各类外来岩块组成典型的构造混杂岩,它是班公错-怒江带东段小洋盆消亡后在大陆造山带中留下的残迹。  相似文献   

18.
陈永红 《新疆地质》2006,24(4):395-397
综述了Molar-Tooth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态特征,Molar-Tooth为元古代时期全球性的一种构造现象.其成因,地质学家们已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直到今天还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初步认为Molar-Tooth的成因与藻类等生物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2009,29(5):1008-1008
第四纪这个术语自180年前被引入到地质学中以来,关于它的定义、时代以及在地质年代和地层表中的位置的问题多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1].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别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红安群(宿松群)和大别山杂岩在岩石建造和变形、变质改造等方面的重大差异以及其间残存的角度不整合面,进一步肯定了大别运动的存在。大别运动主要发生时间为2500Ma左右,区域上大致可与华北地台阜平运动对比,是大别山地区原始硅铝质陆壳形成和韧性再造的变革运动。初步将大别旋回划分出早期伸展、中期挤压和晚期走滑剪切3个变形幕。指出了大别运动界面是大别山上部地壳极其重要的滑脱界面和层圈构造,沿袭这一古老构造薄弱面曾先后发生了韧性滑覆、脆-韧性逆冲推覆和脆性剥离等变形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