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10万野外地质填图发现,在措勤地区北侧的白垩系中发育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且有侵入岩体分布,又被未变形的火山凝灰岩不整合覆盖。根据侵入岩的钾长石和角闪石及其不整合的火山凝灰岩中蚀变斜长石的ArAr法同位素年龄、沉积物质的组成和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等特征,笔者推测这些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均发育于晚白垩世,并早于第三纪。  相似文献   

2.
河北东北部兴隆煤田区逆冲构造的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隆煤田及邻区的逆冲构造系基底卷入变形的厚皮逆冲构造,并具有典型的断坪-断坡式几何学结构.断层上盘逆冲方向指向NNW,沿着主干逆冲断层发生的倾向位移量约为13.1 km,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变形所造成的局部表层地壳缩短率约32.3%.对兴隆逆冲构造的几何学结构、运动学性质及其地层效应的分析表明,在申家胡同到黄土梁近东西向一线以南的区域,寻找到因逆冲断层作用导致的隐伏煤田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主干逆冲断层上、下盘地层大面积陡立乃至倒转的特征,更容易用断展褶皱,尤其是三角形剪切断展褶皱模型做出合理解释.该逆冲构造主要逆冲断层的上、下盘盖层岩系不整合于基底结晶变质岩系之上,地层序列发育完整而且可以一一对应,不存在沿着相对软弱层发育的大规模逆冲断层之断坪,因此,将该逆冲构造作为区域上承德逆冲构造的根带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黄玉霖 《福建地质》2010,29(3):217-223
武夷山仙店—浦城渔梁逆冲构造带发育于崇安火山盆地东缘,呈北东向展布,由盆缘逆断层为主体,局部具推覆特征。断裂下盘以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系为主,上盘主要分布前震旦系变质岩系和南北向中酸性侵入岩,构造性质与地层岩性的差异导致其成矿作用不同,逆冲断裂与火山岩系控制铀成矿作用,推覆构造与变质岩系影响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藏北改则新生代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与古近系红层之上,形成大型逆冲岩席和弧形逆冲断层,原地系统古近纪红层下伏三叠系—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羌塘南部发育南羌塘薄皮推覆构造,导致班公—怒江蛇绿岩、三叠系—侏罗系海相地层及侏罗纪混杂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近纪红层与下白垩统海相沉积岩层之上,形成三条蛇绿岩片带、大量飞来峰和厚度较大的构造片岩。中新世早期火山岩层和湖相沉积呈角度不整合覆盖逆冲断层、褶皱构造和逆冲岩席,不整合面上覆火山岩年龄为23.7~19.1Ma,指示中新世早期改则及邻区基本结束了强烈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估算羌中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100~115km,南羌塘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82~110km;新生代早期改则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近南北方向逆冲推覆总距离为182~225km,对应地壳缩短率为(50.3±2.7)%。  相似文献   

5.
武当地块主要地质事件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武当地块是南秦岭构造带内一系列前寒武纪地块之一,古生代以来经历过3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即伸展作用逆冲推覆作用和造山晚期走滑构造作用。运用^40Ar/Ar阶段升温、^40Ar/Ar激光探针及Sm-Nd等时线等多种测年方法确定构造发生于423~261Ma、逆冲推覆构造发生于234~200Ma,表明伸展构造可能分 与商丹缝合带的碰撞及勉略洋的拉开有关,称之为同碰撞伸展构造,而武当地块内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则  相似文献   

6.
深水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形态和特征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进而影响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而针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在西北婆罗洲褶皱冲断带内相对薄弱.利用地震和地质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逆冲相关褶皱的构造样式,探讨了其形成演化过程和主控因素,建立了研究区逆冲相关褶皱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水褶皱冲断带内发育隐伏型、顶部断裂型、滑塌型以及埋藏型4种逆冲相关褶皱构造样式,且平面上这4种逆冲相关褶皱自海向陆依次发育,其中隐伏型背斜褶皱幅度较低,海底无突出地形显示,主要发育于褶皱冲断带最前端;顶部断裂型背斜在海底有清晰的地形显示,以背斜顶部断裂发育为特征;滑塌型背斜顶部受正断层效应影响,翼部发育块体滑塌沉积;埋藏型背斜主要发育于现今陆架边缘附近,上覆厚层沉积层,在海底无突出地形表现.研究区所发育的4种逆冲相关褶皱构造是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一个典型逆冲相关褶皱的形成大致经历滑脱、初始逆冲、强烈逆冲和埋藏4个阶段,依次发育隐伏型、顶部断裂型、滑塌型以及埋藏型4种背斜构造样式.同时,沿逆冲褶皱冲断带走向,受地形、沉积物供给、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等因素控制,在同一挤压应力作用下,不同部位发育的逆冲相关褶皱样式存在差异性.在这种特殊的构造背景下,研究区发育独特的断裂控藏模式,极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黔南地区古生代正断层对构造特征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黔南地区发育东西向的古生代正断层以及南北向的中、新生代逆冲断层和褶皱。通过对地层、褶皱和断层的平面展布、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雪峰隆起的逆冲推覆特征,研究黔南地区古生代正断层对构造特征的制约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西向的古生代正断层在中、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构造转换带的作用。通过建立区内构造转换带的几何学模型,对地震线上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解释。在构造转换带(正断层)附近,断层上盘逆冲推覆不明显;在远离断层处,逆冲断层和与断层相关的褶皱发育。随着距离断层面越来越远,构造转换带(正断层)下盘地层的逆冲推覆特征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李海滨  贾东  武龙  张勇 《岩石学报》2011,27(3):770-778
以地表变形特征、地层厚度变化和地震剖面为约束,构建了贯穿下扬子地区主要构造单元的三条地质大剖面。剖面展示了研究区早期褶皱逆冲、晚期伸展断陷的构造格局,并揭示了变形的空间差异。通过对褶皱卷入的层位、断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及不整合类型和发育特征的梳理,得出研究区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 于中-晚侏罗世。两侧的挤压构造在晚白垩世开始都经历了强烈的拉张作用,北侧的断陷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新近纪以拗陷为主,而南侧古近纪断陷规模较小,新近纪拗陷不发育。苏州-无锡地区的下古生界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阿勒坦达坂金锑矿处于博罗科努岛弧带中[1].主要地层为中泥盆统汗吉尕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石英岩屑砂岩、钙质砂岩夹火山灰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构造主要为NW向,褶皱、断裂十分发育,褶皱主要为紧密线型,断裂均为中、高角度逆断层,总体上组合成叠瓦式. 1 矿区地质特征 岩石及其蚀变 矿区出露的岩石主要为灰褐、浅褐色火山灰凝灰岩夹少量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中侵入有少量脉状及小岩株状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岩石受断裂构造及脉岩和小侵入体的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硅化、绿泥石化和退色化现象,局部断裂破碎带内形成n×10-2~n m厚,…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西缘褶皱—逆冲断层带的构造特征和找气前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野外地质观察和地震反射剖面分析表明,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山系和覆盖地区发育北东、北西向褶皱和西倾东冲的逆冲断层,组成褶皱—逆冲断层带。按其构造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 1.褶皱—逆冲断层型 以桌子山褶皱—逆冲断层带为代表,构造特征为轴面西倾的不对称背向斜,逆冲断层发生在背斜陡翼上。 2.褶皱—逆冲推覆型 以小松山逆冲断层和推覆体为代表,构造特征为断面西倾东冲的逆冲断层,其上盘呈弧形突出,覆盖在下盘年轻的褶皱地层之上。 3.褶皱—犁式逆冲断层型 其典型地区是大、小罗山至马家滩地区,断面西倾东冲,上陡下缓呈犁式和坐椅式。 4.同沉积逆冲断层型 以铁克苏庙逆冲断层和其控制发育的深凹陷为代表。 5.同生基底正断层反转逆冲型 以西来蜂逆冲断层和北西向“河西系”逆冲断层为代表。 6.反向逆断层型 以断面东倾高角度呈叠瓦状错列的横山堡地区为代表。 初步认为,鄂尔多斯西缘褶皱—逆冲断层带的区域背景与A-俯冲作用有关的逆冲断层带有较大的差异,它们是在克拉通内地壳拆离作用的产物,其逆冲—推覆规模和缩短程度比A-俯冲带低, 鄂尔多斯西缘褶皱—逆冲断层的形成主要受侧向挤压力的控制。其形成方式有:(1)由于纵弯作用,先形成褶皱后产生逆冲断层。(2)受侧向挤压沿早期正断层逆转形成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11.
地震勘探资料对黔西南中部卡林型金矿赋存层位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东吴不整合面和广西不整合面显示良好。该地区卡林型金矿主要受冲断褶皱构造的控制。在地震剖面上,根据卡林型金矿在冲断褶皱构造中的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断层控制型金矿和断层伴生型金矿。在断层控制型金矿床中,断层 “上陡下缓”,为低角度逆冲断层,断层上盘常发育不对称背斜构造,断层向下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大厂层”凝灰岩和东吴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间滑脱,金矿体产于低角度逆冲断层中,在浅部为脉状矿体,在深部渐变为缓斜穿层矿体。断层伴生型金矿床发育于由高角度断层引起的层间滑动带,呈似层状。印支晚期华南古特提斯洋的相继闭合是形成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主要冲断褶皱构造的主控因素。地震勘探资料揭示,黔西南中部还存在与已经发现卡林型金矿的冲断褶皱构造带类似的构造,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2.
辉发河断裂带的朝阳镇—黑石段以北地区广泛发育不同型式的褶皱及断裂,这些褶皱及断裂规律地沿北东向展布,显示着一种特殊的构造样式。本文认为这种特殊的构造样式是逆冲推覆构造运动的反映,并提出兰家网一带为吉昌—磐石逆冲褶皱推覆构造带根带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毛易矿区位于湖南长邵断坳北段,属于涟源坳陷中部隔挡式褶皱带,区内逆冲推覆构造较为发育。通过野外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几何形态,得出矿区及其外围构造具有明显分带分段特征的结论:以向斜为主体,向斜两翼发育逆冲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根据褶皱展布特征,自西向东可分为西带,中带和东带。研究认为,西带构造变形强于东带,研究区构造演化为共轭逆冲断层模式,受后期构造影响,煤系不均匀分布于西带和东带,其中北段东带与南段东带逆冲构造下伏地层是有利的找煤区域。  相似文献   

14.
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南段的不整合特征、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和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雪峰造山带南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膝折及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逆断裂、正断裂、左行和右行走滑断裂等;(2)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在NW-NWW向挤压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广西运动还形成了板劈理;(3)雪峰造山带南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广西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显著大于西带,表现在东带板劈理发育且褶皱相对紧闭,而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褶皱相对开阔,岩层倾角、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先期构造线偏转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微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后者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前者显著向西迁移约20 km;(5)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在广西运动中成为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主要与其块体强度低及南华纪早期为一断陷深槽有关。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Ω为""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Ω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武夷山中段西侧,即赣南于都—宁都一带,发育北北东向中生代逆冲构造系。该逆冲系由南东往北西逆冲,对其进行构造解析发现,是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的叠加。其中印支期逆冲构造表现有构造窗和飞来峰等,显示缓倾角特征,在空间展布上呈叠瓦状,与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相伴生,构成一种褶皱逆冲带型式的构造样式,这期构造被燕山期构造强烈破坏。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南部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珍汉  叶培盛  胡道功  陆露 《地质通报》2011,30(7):1009-1016
西藏羌塘地块南部古近纪发育肖茶卡-双湖逆冲推覆构造、多玛-其香错逆冲推覆构造、赛布错-扎加藏布逆冲推覆构造,构成古近纪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逆冲推覆构造的前锋断层,二叠系白云岩与大理岩化灰岩、三叠系砂岩与页岩、侏罗系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和三叠纪—侏罗纪蛇绿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近纪红色砂砾岩之上,形成规模不等的构造岩片与飞来峰。羌塘盆地南部主要的逆冲断层和下伏的褶皱红层被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表明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中新世以来基本停止活动。羌塘盆地南部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在近南北方向产生的最小位移为90km,指示新生代早期上地壳缩短率约为47%。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该区中新生代形成了伸展构造、扭动构造、逆冲-褶皱构造等构造样式。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组合构造样式,可形成一些小规模油气藏。老第三纪形成的压扭性构造对油气的聚集有重要控制作用。而新第三纪-第四纪形成的塑冲-褶皱构造的含油气性差异很大,在早期断层基础上发育的逆冲-褶皱构造有利于油气分布,而新形成的逆冲-褶皱构造,通常不利于油气聚集,构造应力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有重要影响,构造应力变化速率引起的应力驱动,是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的主要动力,在断层附近应力值适中、岩石扩容量较大、微裂缝发育的区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9.
皖南控煤推覆构造类型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地区,推覆构造十分发育,其类型可分4种,即台阶状道冲断层及断层转折褶皱;叠瓦状逆冲断层;堆叠式逆冲推覆构造;翻卷褶皱。认识这些类型,对了解区域构造和寻找煤炭资源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从西至东按横向调节带分为5个段,构造特征表现为反冲断层从不发育到向南反冲的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红车断裂为界划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构造运动弱,构造变形具双层结构;东段构造运动较强,发育大型冲向后陆的反向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多具有3层结构。(2)逆冲断层-褶皱类型按其形成机制分为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及基底卷入-滑脱混合型冲断-褶皱3大类,其中,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的特征是褶皱作用发生在逆冲断裂之前,而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冲断和褶皱同时或冲断层先于褶皱形成为特征。(3)本区存在横向和纵向传递带。横向调节带一般分布于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纵向传递带分布于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逆冲断层系斜列分布和位移纵向斜列传递为特征。(4)褶皱-冲断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和晚侏罗世末发生的构造变形以及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下—中侏罗统发育的三套异常高压泥岩层相关的滑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