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晚元古代、加里东末和晚海西期三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加里东期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指出该期构造变形是东昆中加里东末碰撞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赣东北蛇绿岩带相关地质问题的构造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浩若 《古地理学报》2003,5(3):328-342
对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相关地层的时代、沉积相和接触关系等方面认识的重大分歧,导致对华南地质演化史的不同解释。混杂岩的深成岩块体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大都在900~1000Ma之间,伴生的火山-沉积岩系(登山群)中却有古生代微体化石发现,但化石的确切年代尚难确定。古地理分析表明,赣东北地区早古生代并不存在“江南古陆”,却有深水的江南海盆。华南晚奥陶世火山碎屑沉积广泛分布,但来源不明,赣东北有可能为当时喷发中心,形成于火山岛弧环境的登山群正好与之匹配。因而,其时代可能为晚奥陶世。志留纪早期江南海盆封闭,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形成加里东褶皱带,赣东北蛇绿岩带为加里东褶皱带和华夏地块之间的接合带。这里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距离最近,挤压程度高,抬升幅度大,剥蚀时间长,早古生代沉积不易保存,登山群可能是残留部分。  相似文献   

3.
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大陆壳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其间发育一条板块碰撞拼接带——钦-杭接合带,依据地层组成、构造变形差异,进一步划分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绍兴-江山对接带,前者叠加发育在扬子地块南部陆缘江南古岛弧之上,后者代表两地块间消减了的大洋及边缘海混杂体,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多期碰撞拼贴:晋宁期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俯冲、碰撞、走滑,形成了透镜-网结状韧性剪切系统争三期褶皱变形;加里东运动,华夏陆块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仰冲,导致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逆冲推覆在晋宁期造山带之上。至此,两者最终焊接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晚古生代沉积盖层。  相似文献   

4.
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   总被引:190,自引:21,他引:169  
许志琴  杨经绥 《地质学报》1999,73(3):193-205
中亚最大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统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阿尔金北缘断裂及阿尔金左行瞳滑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所夹持的阿尔金地体自北往南由敦煌地块、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杂岩带、中阿尔金地块及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研究表明这些单元分别可与阿尔金主断裂带东侧的阿拉善地块、北祁连俯冲杂岩带、中-南祁连地块及柴达木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相对比。特别通过南阿尔金与柴达木北缘榴辉石带的详细对比,发现它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古生代至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格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边效曾  褚志贤 《福建地质》1993,12(4):280-291
松溪—长汀断裂带和福州—永定断裂带是控制福建古生代及以后大地构造演化的两条北东东向的断裂带。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前者是加里东期的地体碰撞带,沿线分布了构造混杂岩、变质超基性岩体、具有角闪岩相和中压矿物的变质岩以及同碰撞型花岗岩体,以后又发育为A型俯冲带;后者是发育于加里东构造层之上的海西期张裂带,在形成海西期的福州—永定海峡的同时,产生了石炭纪海底双模式火山岩及层控铁矿,印支期的碰撞活动使海峡封闭并发育A型俯冲作用。由此,北东东向的松溪—长汀断裂带和福州—永定断裂带可以将福建划分为三个古生代的构造地层地体:闽北地体、闽中地体和闽东南地体。通过对福建省古生代地体构造分析、古地磁测量及古地理重建,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华南(其中包括福建)在古生代中期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后,横渡特提斯海,在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到达劳亚大陆,与中朝板块碰撞引起了福建地体间强烈的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6.
阿尔金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和前寒武纪重要地质事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阿尔金山地区构造单元从北至南划分为敦煌地块、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带、中阿尔金中—新元古代构造岩片、阿尔金构造杂岩带和阿尔金南缘基性超基性岩带5个构造单元,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在正确识别地质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同位素年龄资料甄别出5期重要地质事件。3600~2500Ma的数据表明敦煌地块内存在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老地壳和多期的岩浆活动;2500~1800Ma的古元古代是敦煌地块遭受强烈改造和中基性侵入岩形成的时代;1000~800Ma存在新元古代碰撞造山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530~500Ma是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带、高压变质泥质岩和榴辉岩的变质时代,形成的构造杂岩带是古生代早期秦岭-柴达木盆地北缘巨型碰撞带的西延部分;400Ma的柴水沟辉长岩的斜锆石年龄代表了碰撞后的裂解事件。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指出东昆中晚海西期的碰撞缝合带是不同陆块间斜向碰撞形成的转换挤压带。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指出东昆中晚海西期的碰撞缝合带是不同陆块间斜向碰撞形成的转换挤压带。  相似文献   

9.
赣浙皖混杂岩带中晚古生代放射虫化石的首次发现及意义王家生,杨晓松,薛重生,冯庆来(武汉地质系430074)近十余年里,我国南方大地构造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江南造山带的特征及演化。作为九岭地体与怀玉山地体碰撞缝合带的赣渐皖蛇绿混杂岩带便成为研究的关键,该混...  相似文献   

10.
对新元古代湘桂海盆及邻区构造属性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效松  刘伟  门玉澎  张海全 《地质学报》2012,86(12):1890-1904
新元古代的湘桂海盆夹持在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与华夏地块群之间,是古华南洋与下扬子陆块俯冲碰撞后在西南方向的残留海.东段古华南洋俯冲的地质记录发生在860~1034Ma间,为绍兴-江山-萍乡碰撞带,形成江南岛弧造山带;西段古华南洋与上扬子陆块俯冲的构造地质记录,推测在湖南的新化-城步至广西的三江一带,时间为850~820Ma,形成雪峰-四堡岛弧造山带,但无陆陆碰撞的记录.东、西两段构造活动有近1亿年至数十百万年的时间差,为湘桂海盆在停止扩张的洋底上提供了发育的空间,并转为弧前-深海盆地.由萍乡向南西方向至湖南茶陵-郴州为一结合带,西侧的沉积物属扬子沉积构造域和湘桂海盆,沉积了细屑浊积岩和硅泥质岩;东侧为华夏沉积构造域,包括赣、闽和粤北,充填了与热活动有关细碧岩、含铁石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郴州至贺县间,有一东-西向的古南岭裂陷海与之相连,是分隔云开地块、粤东南地块与罗霄-武夷地块的深海槽.在早古生代构造旋回中,湘桂海盆、古南岭海槽以及华夏沉积构造域,分别转为不同构造走向的湘桂加里东褶皱带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  相似文献   

11.
东昆中断裂带中存在多期蛇绿岩组合,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次裂解成洋.断裂带中主要的3类各不相同的韧性剪切构造变形组合分别可与新元古代早期、加里东期末和晚海西期的3次碰撞缝合事件相匹配."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不能仅限于东昆中断裂带,而应包括原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和整个东昆南单元,是一多旋回俯冲碰撞的复合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东昆中断裂带作为统一的纵贯东昆仑造山带的线性构造变形带应形成于印支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是碰撞后的陆内构造变形产物.  相似文献   

12.
王国灿  拜永山 《地球科学》1999,24(2):129-133
东昆中断裂带中存在多期蛇绿岩组合,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次裂解成洋、断裂带中主要的3类各不相同的韧性剪切构造变组合分别可与新元古代早期,加里东期末和晚海西期的3次碰撞缝合事件相匹配,“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不能仅限于东昆中断裂带,而应包括原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和整个东昆南单元,是一多旋回俯冲碰撞的复全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东昆中断和为统一的纵贯东昆仑造山带的线性构造变形带地印支期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 ̄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 ̄2500Ma);陆一陆碰撞阶段,伸展作用阶段(250 ̄2400Ma)。  相似文献   

14.
北塔山构造混杂岩(带)为阿尔曼泰古生代板内缝合带,该构造混杂岩(带)是由无序基质和外来岩块组成,划分为蛇绿质混杂岩和泥砂质混杂岩2种类型,并分别建立了索尔巴斯陶岩组和柯克阿得尔岩组2个构造岩石单位。综合研究证明,阿尔曼泰小洋盆洋壳形成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泥盆世,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古准噶尔地块再次拉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吉黑东部中生代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中生代存在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即由南北陆块碰撞(华北古板块与张广才-佳木斯地块)所形成的近东西走向的构造(古洞河-富尔河碰撞带)和东部地体向陆缘增生挤压所产生的南北走向的褶皱-推覆构造。前者由早期构造杂岩带及叠加于其上的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所代表,后者是在印支期的褶皱和糜棱岩化带之上发育的推覆构造。两种碰撞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为晚中生代(J3-K)。  相似文献   

16.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中生代存在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即由南北陆块碰撞(华北古板块与张广才—佳木斯地块)所形成的近东西走向的构造(古洞河—富尔河碰撞带)和东部地体向陆缘增生挤压所产生的南北走向的褶皱—推覆构造。前者由早期构造杂岩带及叠加于其上的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所代表,后者是在印支期的褶皱和糜棱岩化带之上发育的推覆构造。两种碰撞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为晚中生代(J_3—K)。  相似文献   

17.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2500Ma);陆—陆碰撞阶段(2550~2450Ma);伸展作用阶段(2500~2400Ma)。  相似文献   

18.
迪口地区的下元岩体和红叶岗岩体位于武夷山地区东、西武夷俯冲碰撞增生杂岩带(450~440 Ma)中。我们对下元岩体中的三个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岩体的侵位结晶年龄分别为420±4 Ma、430±4 Ma和434±4 Ma,证明该岩体为加里东岩体,而非早期认为的印支期花岗岩。红叶岗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398±4 Ma,表明红叶岗岩体为加里东晚期岩体,而非前人认为的燕山期花岗岩。结合武夷山地区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认为迪口地区下元岩体和红叶岗岩体可能形成于东、西武夷地块碰撞后拉张裂解环境。迪口地区下元岩体和红叶岗岩体的侵位时代为武夷地块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时代约束。  相似文献   

19.
北祁连中段加里东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带及其变形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建新  许志琴 《地球学报》1995,16(2):153-163
分布于北祁连造山带中段的加里东期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带可划分为托莱山俯冲杂岩带和走廊南山增生杂岩/火山弧带两个亚带。前者主要由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组成,为古祁连洋俯冲作用后期由于岛弧的阻力在浅部刨铲作用的产物;后者由不完整的蛇绿岩透镜体、高压变质岩、弧火山岩及一些变质碎屑岩等组成,反映古祁连洋不断向北俯冲,火山弧前锋南移,增生杂岩不断增厚且在其下部发生板底垫托作用以及海沟不断向南倒退的复杂演化历史。俯冲-增生杂岩在加里东期共经历三期变形作用(D_1、D_2、D_3)。D_1、D_2为简单剪切变形机制,反映从N向S的逆冲方向。D_3为压扁型变形机制,代表走廊南山古岛弧与中祁连地块碰撞时的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20.
<正>班公湖-怒江构造带形成时代主要为白垩纪末期—古近纪早期,受到冈底斯地块与羌塘地块之间的碰撞作用影响,地貌呈现为一条具有很长延伸范围的呈东西向横亘羌塘-唐古拉板块的低地。丁青蛇绿混杂岩出露于测区西南部罗冬混杂岩北侧之尼拉拉哈-纳永拉-沈培弄-色西农一带,为蛇绿构造混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