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彭州市葛仙山巨型冰川漂砾距四川盆地边缘地带约3~4km,规模巨大(约6km×25km×03k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罕见巨型冰川漂砾。现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葛仙山巨型漂砾是早更新世青藏大冰盖冰流的搬运作用所形成的。是青藏大冰盖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全球泛大冰盖形成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对众多相关边缘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四川彭县龙门山地区有一系列石炭系一二叠系石灰岩上叠于三叠系地层之上,传统上认为它们是推覆构造形成的飞来峰,最近韩同林等认为系巨型冰川漂砾,是第四纪青藏大冰盖的遗迹。由于最近当地开采这些“飞来峰”用于烧石灰,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强烈关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致信国家主席,引起了  相似文献   

3.
通过内蒙古林东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冰臼群成因专项调查工作,发现了晚更新世冰碛泥砾层和龟背石、熨斗石、龟裂石等典型的冰碛砾石及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中的表皮构造等山谷冰川遗迹。在花岗岩体中发育的岩臼群,可划分为冰期冰雪融水形成的冰臼、现代季节性降水形成的瓯穴和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风龛3种类型。本区冰臼同山谷冰川相伴随,未发现远源巨型漂砾等大陆冰盖证据。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青藏大冰盖研究的简要历史及现状 青藏高原在整个第四纪地质发展过程中,是否曾形成统一的大冰盖(简称大冰盖,下同)?是一个自19世纪末叶以来,国内外地学界十分关心和长期存在争议的重大地学问题。一些研究者侧重于以现代地形、气候条件为依据,推测为无大冰盖形成(Sven Hedin,1907等);一些研究者则错误地把中晚更新世山谷、山麓冰川形成的冰  相似文献   

5.
论内蒙古第四纪冰川和冰臼群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国龙  朱洪森等 《中国区域地质》2001,20(2):200-205,T002
通过内蒙古林东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冰臼群成因专项调查工作,发现了晚更新世冰碛泥砾层的龟背石、熨斗石、龟裂石等典型的冰碛砾石及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中的表皮构造等山谷冰川遗迹。在花岗岩体中发的岩臼群,可划分为冰期冰雪融水形成的冰臼、现代季节性降水形成的瓯穴和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风翕3种类型。本区冰臼同山谷冰川相伴随,未发现远源巨型漂砾等大陆冰盖证据。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东部大陆冰川地貌卫星图像解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赤峰境内发现大量冰臼和冰臼群后,利用遥感图像对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的冰蚀、冰碛地貌类型进行解译发现: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原本在巨型冰川漂砾、羊背石或基岩鼓丘上。它们是蒙古大冰盖之一部分在沿东南方向越过大兴安岭时其南端受到黄岗梁、七老图山、大马群山的分流、阻隔、旋转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新书介绍     
王照波著.2021.中国新生代冰川与环境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本书以清晰的图片展示了在中国东部发现的冰川成因的平行擦痕、交叉擦痕、钉头鼠尾擦痕、磨光面、颤痕、新月形凿口、新月形断口、新月形裂纹、冰臼、河曲状冰川岩溶槽、鼓丘、巨型流线构造、终碛条带构造、冰碛垄、漂砾、冰筏坠石、冰石河、冰川袭夺、冰蚀夷平面、多成因U谷、冰斗等各类冰川遗迹;涵盖了山谷冰川、兴安冰帽、松辽冰盖、华北冰盖、云贵冰盖、青藏高原大冰盖等请多地貌;根据最新获得的冰碛堆积年龄,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气候演化曲线,从渐新世到全新世初步划分出13个冰期,建立了中国新生代冰期划分方案。重点论述了山体冰蚀过程与三角脊链、冰川滑动过程与各类擦痕、冰川堆积过程与垄槽序列、冰期气候过程与东亚冷槽、风成堆积过程与太行山隆起、青藏高原的降升与青藏高原大冰盖、冰期—间冰期对我国大陆架海陆变迁、古人类演化的影响、冰岛阀门效应与北极冰盖的形成等内容。这是一本极具探索趣味又引人思考的书,其中许多地貌现象的解释在地质、地理学术界尚存在相当尖锐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形成的野外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同林 《地质论评》1989,35(5):468-478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形成的各种各样冰川遗迹,分布十分广泛。是重建和研究古大陆冰盖最有力的证据。目前发现和比较肯定的冰蚀遗迹有:冰蚀平原、冰蚀丘陵、U形谷、冰蚀洼地、冰盆、冰阶、冰笕、冰坡和基岩鼓丘等。冰碛遗迹主要有:块砾碛、鳍碛(新类型)、漂砾碛(新类型)、冰水砂砾岩、和冰碛丘陵、冰台及侧碛堤等。从大陆冰盖遗迹分布连续和普遍发育,证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时期曾形成连绵一片的统一的大陆冰盖。大陆冰盖形成的时期为早更新世,形成时的古雪线的海拔高度最多在2000m左右,冰川类型属于海洋性统一大陆冰川。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原,总面积达400km2.野外观察表明,从现代冰舌前端开始向山外有5套终碛垄和侧碛垄系列,分别称之为冰碛垄Ⅰ、Ⅱ、Ⅲ、Ⅳ和Ⅴ.根据地貌位置、地层关系、相对风化程度、风的改造程度和覆盖在有冰川漂砾的戈壁上的沙子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并与中国西部山地第四纪冰川数值年代比较,这些冰碛垄分别形成于现代冰川、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晚阶段和早阶段.冰碛垄V中的花岗岩漂砾散布于距山前6km以内的山麓平原,说明在第四纪晚期冰原西坡的古冰川虽到达山麓平原,但未能与邻近山地古冰川相连形成统一大冰盖.  相似文献   

10.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碛物与冰雪融水混合形成的一种碎屑重力的沉积。综合泥石的砾石成分、冰川擦痕、冰冻痕、巨型漂砾等及其某些沉积特征和源区地质背景,认为鄂尔多斯东北缘早白垩世泥石流沉积为冰川泥石流成因,这一发现暗示了晋北隆起在早白垩世曾有山谷冰川存在,并对我国白垩纪陆地古冰川及其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是否存在大冰盖 ?中外科学家争论了近百年 ,目前尚无定论。最近在对申扎县幅 1∶2 5万地质大调查中 ,发现申扎巨型冰川终碛垅。通过研究表明 ,该冰川终碛垅并非山谷冰川的产物 ,而属于高原冰盖或冰幅的产物。青藏高原在第四纪大冰期是否存在大冰盖的问题早在2 0世纪初出现分歧。斯文赫丁 (1899,190 2 )罗来兴等 (196 3)、崔之久 (196 4)、郑本兴等 (1976 ,1979)认为在青藏高原没有形成过大冰盖。但E·涂宁志等 (1930 ) ,B·M·西瓦村 (195 8)等认为在大冰期整个青藏高原被大冰盖覆盖着。自 1985年以来 ,德国地貌学家M·库勒多次…  相似文献   

12.
冰流是指冰盖中快速流动(高达10 km/a)的区域.冰流通常长达1000 km,宽200 km,嵌入在冰盖中.沿其流动方向形成了低幅度波纹状基岩床.这些波纹状基岩床由一些高度拉伸的沿着流向呈平行状分布的脊和沟槽(巨型冰川线理)组成.这些巨型冰川线理在空间上继承自体积大、拉伸程度低的鼓丘.由于鼓丘核部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且不存在特征性的岩相,同时很难直接观察到现代冰盖下鼓丘的形成,因而鼓丘的起源在世界上仍然是未解之谜.基于新的高分辨率(0.5 m)LiDAR数据绘制的地形图和对更新世古冰流岩床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表明,鼓丘和巨型冰川线理是底形连续体(后者由前者演化而来).它们由基岩或部分岩石和早期较老的沉积物组成,基于此部分学者提出了鼓丘的侵蚀起源说.本文重点介绍了类似鼓丘和巨型冰川线理的椭圆-流线型和带有沟槽的表面,这些表面广泛形成于多种非冰川的地质环境中(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火星上),它们是由于受限剪切作用下颗粒状碎屑对基底面的磨损所产生的.变质核杂岩中的大型滑脱断层和俯冲带巨型逆冲断层的表面显示出槽状表面,其形状和规模能够与巨型冰川线理相类比.多尺度的断层面上都表现出了逐渐消除的类似鼓丘状的"椭圆形凸起",形成带凹槽的岩石光滑面,从而减少了阻力并允许继续滑动.现代冰流岩床记录的冰下地震的独特"纹理"与凹槽内基底面遭受的局部侵蚀和剪切一致,冰下地貌特征加强了与断层运动学的联系.火山碎屑流、陨石撞击坑周围的溅射毯以及滑坡和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滑动,它们的下垫面都会形成类似巨型冰川线理的沟槽.在人造和生物材料的摩擦接触表面上,也可以重现这些由粒状"磨损碎屑"(被定义为"第三层")切割形成的类似鼓丘的椭圆形凸起和类似巨型冰川线理的沟槽表面.因此,我们提议将鼓丘和巨型冰川线理作为冰川动力学研究的相关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磨损痕迹"或者"流向剪切痕".它们是由于不同的冰流速度拖曳粗颗粒的变形冰碛物切割底面(沉积物或者岩石(或其他岩相组合))形成的.地学界颇具争议的鼓丘-冰川线理成因谜团已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3.
笔者首次在塔县的老兵站、石头城和加油站等3处发现了古冰碛物,均呈残留冰碛台地分布,台地高程约为3 100m,表面可见大量正长岩漂砾。漂砾风化穴的主要类型为边墙形、蜂巢型和底穴型。在侵蚀切割该古冰碛物的砂砾层中,得到(62.07±2.44)ka的光释光年龄。同时与附近墓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山古冰川的对比研究,表明该冰碛物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倒数第二次冰期,为塔县县城西侧斯顿古冰川向东冰进的产物。该冰碛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可将斯顿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划分为中更新世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以及全新世的新冰期和小冰期;进一步指示塔什库尔干断裂的左行走滑正断层性质;更新世,斯顿古冰川与墓士塔格冰川各自有明确的界线,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冰盖。  相似文献   

14.
在被称为"华南第一峰"的猫儿山主峰区,散落着一些具有钝形外观的花岗岩巨砾。它们是否是冰川成因?探明这一现象具有多重意义。为此,笔者从遥感、地质学和地貌学角度开展了调查研究。基于TM、Quickbird-2及TM-DEM的多尺度多模式遥感地貌学解译表明,在猫儿山主峰部位不具备形成冰川漂砾的地貌环境条件。通过成山期与冰期年代对比,虽然猫儿山成山过程经历了第四纪冰期,但不能就此断定它形成了冰川,并导致巨型漂砾形成。对主峰基岩和巨砾的矿物岩石学特征比较表明,两者为同源关系,因此巨砾并非由远处搬来,而就是来自主峰的基岩。遥感线性构造解译表明,猫儿山花岗岩体中存在五组发育的断裂构造,它们造成了花岗岩岩体的内伤,是导致巨砾形成的重要内因。而强烈的物理与化学风化作用,加上陡峭地势的斜坡重力作用,是最终导致这些巨砾形成的重要外因。我们的实地调查证实了这五方面的分析与推测。结论很清楚,猫儿山主峰区分布的花岗岩巨砾成因于断裂构造、风化剥蚀与斜坡重力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它们只是主峰基岩的简单风化-崩塌物,而非冰川漂砾。  相似文献   

15.
冰川漂砾的形成年代通常难以直接测定,并且漂砾形成以后是否被再次搬运或者移动过,更是无法知道。本文研究发现,通过测试砾石不同部位的宇生同位素,不仅可以测定砾石形成的时代,而且可以确定砾石再次被搬运或者被翻转的年代,从而恢复砾石运动的历史。本文以石英中生成的宇生同位素^10Be,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海子山的冰川漂砾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砾石形成于倒数第二次冰期(186~128ka BP之间),在末次冰期中再次被冰川搬运,使之反转。该方法不局限于^10Be和冰川漂砾,也适用于其他陆面岩石中生成的宇生同位素以及其他成因的石块或者砾石。因此为探讨冰川作用、泥石流活动、重力崩塌等过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成因的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自隆  阮明德 《地质论评》2006,52(4):501-509
近来发现四川彭州(原称彭县)、什邡一带的飞来峰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笔者等在塘坝子、葛仙山等飞来峰的底界及周边,多次发现飞来峰是压在早更新世的冰水堆积层之上。葛仙山北寨门、丁家湾,什邡大垭口等剖面的地质现象,充分说明塘坝子、葛仙山等飞来峰是第四纪中更新世时“飞”来,压盖上去的。同时可见飞来峰与第四系之间是“冷接触”,找不到确切的断层证据。笔者等还用现有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新的地质成果,编制了1:10万更新世时的彭县至汶川的地质剖面图,并设想了冰雪层掩盖情况。那时岷江尚未剥蚀下切,按现在标高计的5000m处,即在光光山、太子城之上约1000m的“天”上。当时应在该处出露的石炭系-二叠系石灰岩,就是塘坝子、葛仙山飞来峰的根部。塘坝子、葛仙山就是从那里被冰川作用剪切、从母体分离的石灰岩,滑动、随冰川固体流,滑移到彭县来的。笔者还从理论上阐述了塘坝子、尖峰顶、天台山等如此巨大的山体,能被冰川作用拔起、挖掉、推走的原因和根据。从而解释了飞来峰“飞”行的过程。顺理成章,合乎自然,揭开了飞来峰之迷。  相似文献   

17.
龙门山彭州—什邡地区的巨型冰川漂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自隆 《四川地质学报》2001,21(2):122-125,128
论述了塘坝子等地的“飞来峰”是由汶川搬运到喜州等地来的巨型冰川漂砾,同时分析了“飞来峰”石灰岩呈角砾状是由冰劈作用和厚层冰雪压碎作用,再经胶结的结果,提出了冰冻灰岩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18.
张志刚  王建  张梦媛  梅静 《地质论评》2017,63(6):1576-1584
原地生宇宙成因核素(宇生核素)~(10)Be和~(26)Al暴露测年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地貌年代测定,尤其是在冰川地貌年代测定中备受青睐。多数学者通常选择冰碛垄表面散布的冰川漂砾作为测年对象。然而,冰川漂砾在暴露测年研究中存在暴露后期翻转、不等时暴露等问题,不仅影响冰川地貌测年的精度,而且难以获得较老的冰川地貌年代。冰碛垄表面碎屑物质,一直附着于冰碛垄"表面",可以规避冰川漂砾测年存在的不等时暴露问题,而且可以减少测试样本量、降低测试费用。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利用冰碛垄表面碎屑物质进行暴露测年研究的可行性,可望为较老冰川地貌暴露测年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斯堪的纳维亚大冰盖不仅以规模著称,而且也以蔚为奇观的地貌形态,独具特色的沉积体系及罕见的均衡效应而闻名于世界。研究这些特点,不仅对大陆冰盖的发育过程及相关的古气候、古地理演化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比较研究其他地区不同类型的冰川及其相关的古地理演化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作者先后到西德、英国、挪威等大冰盖曾经到达的地区进行冰川及冰川遗迹考察。现就野外观察及部分文献资料作以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20.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之一,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冰川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区,一直备受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关注.应用原地宇宙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试技术,对采自希夏邦马峰西北佩枯岗日拉曲谷地冰碛垄上的冰川漂砾进行年代学研究;结合冰川地貌分析方法,对古冰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