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上海国土资源》2007,(3):F0004-F0004
四川海螺沟冰川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著名的贡嘎山峰东坡,是一条长30.7km的冰川峡谷,面积约200km2。海螺沟冰川生成于1600年前,长14.2km,地质学家称其为现代冰川,末端落入森林带内6km,形成冰川与原始森林共生的绝景。海螺沟冰川中冰面河、冰下河、冰裂隙、冰阶梯、冰石蘑  相似文献   

2.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特征与冰下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海洋性冰川,粒度分析表明:冰下融出碛的细粒组分中粉砂占优势,压碎组分与磨碎组分界线在0.5 mm附近,说明其经历充分的研磨细化.与西藏枪勇冰川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比,海螺沟冰川沉积物的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即海洋性冰川冰下化学作用比大陆性冰川活跃.显微层理构造、正粒序层理和沉积透镜体反映海洋性冰川底部存在周期性沉积机制和明显的流水作用,显微滞碛是较常见的冰下融出碛类型.沉积物中显微褶皱和断层等反映海洋性冰川强烈滑动、剪切变形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3.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径流水文规律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示踪技术, 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河源区和干流的不同区段, 不同时域径流的组成特点及其水文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河源区水的组成, 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早、晚)有明显的变化. 夏季晚上的水大约有82.4%是来自冰川区的水, 17.6%为非冰川区的径流; 早晨中的水来自冰川区的占74.6%, 非冰川区径流占25.4%. 冰川消融水的最大可占总水量的6.9%~7.8%左右. 在冬季时段, 冰舌末端排泄水(BCH-1)和冰川水文站(HLG-6)径流的同位素组成均低于底部冰川冰(BCB-2: -16.639‰), 显示出严重同位素不平衡的特点, 反映了冬季底部冰川消融水在源区水(BCH-1)中的贡献已达很低的程度, 而代之以冰川上部占主导优势的雨雪水. 这意味着在冬季当地冰川的退缩速度与夏季相比有明显减慢的趋势. 示踪表明, 在冰川水文站附近区域内存在水的渗漏, 夏季可能延伸到倒中桥(HLG-13采样点上方)一带, 下渗水通过地下通道, 到杉树坪(HLG-2采样点)邻近的区域回补到河道内.  相似文献   

4.
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突发洪水在沉寂10 a后, 近10 a(1997-2006年)又频繁发生. 叶尔羌河上游支流克勒青河谷左岸喀喇昆仑山常年为冰雪覆盖, 有多处庞大山谷冰川, 其走向均为从喀喇昆仑山脉北坡向下流入河谷, 5条进入河谷的大山谷冰川长度和面积都分别超过20 km和100 km2.  相似文献   

5.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消融区表面消融特征及其近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巧  刘时银  张勇  张盈松 《冰川冻土》2011,33(2):227-236
冰川消融过程与水热条件、气象要素、冰面局地和周边地形以及冰川表面状况等密切相关.利用海螺沟冰舌段GPS测量的结果,对冰舌段的冰川近期变化包括规模变化和厚度减薄进行了新的评估.结果表明:自1989年以来冰舌段冰川厚度减薄约26%,远显著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冰川面积的减少比例4.05%.基于对海螺沟冰川消融区冰舌段详细消...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背景下海螺沟冰川近百年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海螺沟冰川是我国典型的温冰川之一,对100 a来各种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海螺沟冰川自1823年以来末端海拔上升300 m,年均升高1.64 m,20世纪以来末端海拔上升速度加快;在20世纪呈现明显的退缩变化,76 a冰川后退1 821.8 m,年均后退24 m.运用冰川学方法恢复了海螺沟冰川45a来的物质平衡变化,45 a累积物质平衡值为-10 825.5 mm(水当量),年均平衡值为-240.6 mm(水当量).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冰川雪线不断上升,冰川活动强烈,导致冰面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冰川厚度不断变薄、大冰瀑布上出现巨大塌陷洞穴、冰面丘融化变形、冰面径流不断变大、冰川弧拱区裂隙密布等,冰川内部的径流冲刷和冰川表面的剧烈消融是海螺沟冰川表面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机制.总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冰川表现出以亏损为特征的退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明永冰川也叫奶诺戈汝冰川,位于滇藏边界太子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为云南省第一高峰)东坡,是该区最大的冰川。据《横断山冰川》一书报道,该冰川长11.5km,在横断山脉中仅次于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冰川(长13.1km)和磨子沟冰川(长11.6km),但其冰舌末端下伸至海拔2700m处,却是所有冰川中最低的。太子雪山是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卡格博峰更以其雄伟庄严和神奇美丽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登山家和科学家。从1988年以来,中、美、日三国登山家曾10次向她挑战,但都铩羽而归,迄今她仍是尚未被人类染指的处女峰。特别是1991年1月3日22时至4日8时间,17位中日联合登山队成员消失于第3号  相似文献   

8.
游客满意度是衡量旅游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已受到众多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在其热点研究中,有关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及不同游客属性间满意度差异的研究鲜见。选取达古冰川与海螺沟冰川为研究区,通过对游客属性细分,运用模糊多准则决策法(F-MCDM)及引入需求弹性理论对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探讨了提升冰川旅游游客满意度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达古冰川游客实际满意度总体高于海螺沟冰川,两地均以管理与服务的满意度最高,消费状况与交通的满意度最低。就游客属性的相对满意度而言,两地均呈现男性满意度高于女性,高消费游客满意度高于低消费游客,高忠诚度游客满意度高于低忠诚度游客;两地相对满意度的差异表现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客源地和到访次数方面。相较于达古冰川,海螺沟冰川满意度敏感性更高,同等改进力度下游客满意度的提高更为明显高效,就两地满意度敏感性最高的景观特色而言,达古冰川1%的改善将提升游客满意度0.30%,而海螺沟冰川可提升0.45%;对于不同游客属性的满意度敏感性,两地均以不愿推荐、不愿重游和未达到期望的游客最高。最后依据满意度敏感性分析结果,为两地冰川旅游发展提出了关键属性改进、营销策略创新和旅游产品开发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及其水文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巧  刘时银 《冰川冻土》2009,31(5):857-865
针对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又称冰川排水系统)演化及其水力过程,回顾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典型温冰川海螺沟冰川开展钻孔试验及关于冰下河堵溃问题的水文学分析,主要从水文学角度,探讨了消融期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在径流过程曲线上的反映.利用径流-气温交叉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海螺沟冰川2003—2005年逐日Q-T时滞,其季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过程及其水力状况,并针对典型时段,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和GPS的贡嘎山地区1966—2008年现代冰川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季风温冰川——贡嘎山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的ETM+遥感影像和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提取两期冰川边界并叠加到一起,分析冰川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1966年到2002年,贡嘎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冰川总面积减少6.36%,年均减小0.447 km2,西坡冰川由41条减少到39条,面积减小7.89 km2,减小率为7.97%;东坡冰川由33条增加到36条,但冰川面积减少7.20 km2,减小率为4.71%.2008年5月GPS野外实地测量结果显示,1966—2008年的42 a,海螺沟冰川退缩约943 m,燕子沟冰川退缩494 m,小贡巴冰川退缩210 m,而大贡巴冰川长度基本保持不变,但冰储量在减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贡嘎山地区现代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冰岩界面的冰川动力学是冰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螺沟冰川地处温暖湿润的海洋环境, 冰川运动速度较快, 冰川底部接近压融点, 是研究冰下过程的较理想地点. 在海螺沟冰川大型磨光面上浅显侵蚀坑内发现了碎屑物质. 对碎屑物质理化特征研究表明: 粒度特征、地球化学与石英砂SEM 分析表明沉积在冰岩界面上的物质来自于冰川底部的底碛层, 而不是冰上环境的产物.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冰下沉积物呈现出一系列塑性变形(微旋转、褶皱)和脆性变形(线性结构、支撑结构、断层)微观结构和构造. 两种变形结构的存在是碎屑物质在形成过程中其含水量波动情况的反映. 冰下碎屑物质是冰下融出、滞碛作用的共同产物. 在整个冰下碎屑物质形成与变形过程中, 由于冰下水系季节性变化带来的冰岩界面上冰川融水含量的波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是大雪山的最高峰,海拔7556米,是我国七千米以上高峰中位置最东的一座,周围六千米以上的山峰重恋叠蟑,使其成为“山中之王”。贡嘎山区有现代冰川45条,面积290平方公里,皆自贡嘎山主峰呈发射状流出。贡嘎山由于位置和景象特殊,早就为中外人士所注目。据说3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就从峨嵋山上看见了它。对贡嘎山的科学考察,开始于1878年奥人劳策,其后有美国、中国、英国、瑞士、日本、瑞典等国先后在贡嘎山进行考察和旅行。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组成一支13人考察队对海螺沟冰川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3.
天山天池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分布广,成因类型多样,有水体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典型地质剖面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地质灾害遗迹及防治工程、典型矿床及采矿遗址景观等六大类型,有湖泊、瀑布、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名山、火山岩石林等21种基本类型,有148个地质景点.以天山天池、马牙山石林、博格达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等为导向性地质遗迹景观,集湖、瀑、雪峰、石林、森林、草地、激流、峡谷、冰川U谷、哈萨克风情于一体,融雄、奇、险、秀、俏、美、恬、淳等于一炉,其在亚洲版图的中心地带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和极高的观赏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51-155
夏塔位于新疆哈尔克山北麓和昭苏盆地之间,处于西天山造山带的核心部位,该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各种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以冰川地貌为主体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在野外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冰川地貌具有空间分带性特征,冰川地貌以现代冰川为核心、四周发育着众多以典型冰蚀地貌为主要特征的古冰川地貌,辅以冰川堆积地貌和冰水沉积地貌,观赏价值较高。通过冰川地貌成因分析,进一步提升冰川地貌的科学内涵,为景区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贡嘎山海洋性冰川发育条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苏珍  梁大兰 《冰川冻土》1993,15(4):551-558
贡嘎山5000m以上山体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样高大的山体为冰川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势条件和宽阔的积累区。同时,据观测推算东坡冰川积累区的年降水量可达3000mm,雪线处的年平均气温在-4.1—-5℃;西坡冰川积累区的年降水量达1800mm为本区冰川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冰雪物质条件和必要的低温。冰川形态类型基本齐全,冰川分布比较集中,但东西坡冰川在规模上有明显差异,东坡冰川条数较西坡少,但冰川规  相似文献   

16.
贡嘎山西坡贡巴冰川近25a的变化情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贡巴冰川位于横断山脉大雪山主峰贡嘎山的西坡,地理位置介于101°46′~101°52′ E, 29°32′~29°36′ N之间, 属于海洋型冰川, 是贡嘎山5条长度超过10 km的冰川之一[1]. 冰川融水通过贡巴沟补给田湾河, 然后汇入大渡河[2].  相似文献   

17.
贡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期划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对贡嘎山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分析,对该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三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以及全新世的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中更新世早期的冰期冰川为半覆盖式冰川类型,规模不大;中更新世晚期的冰期冰川是本区最大冰川作用时期,形成网状山麓冰川,东坡冰川曾达磨西台地;晚更新世冰期冰川以山谷冰川为主,以后规模逐次缩小。  相似文献   

18.
海螺沟现代冰碛物中的宇生核素10Be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尽管许多学者都意识到继承性宇生核素对冰碛物暴露年代测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然而影响究竟有多大,还缺乏对现代冰碛物宇生核素浓度的研究.对采自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现代冰碛物碎屑和冰碛砾石的本地生宇生核素10Be.浓度的分析表明.即使是海洋性冰川(暖底冰川),其冰碛物碎屑和冰碛砾石都残留一定量的本地生宇生核素;即使是具有明显磨蚀痕迹的现代冰碛砾石表面,也残留一定最的本地生宇生核素.因此,进行宇生核素测年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当然,其冰碛物基质和具有明显磨蚀痕迹的现代冰碛砾石表面的本地生宇生核素10Be浓度比较低,一般不大于2×104atoms/g.对暴露年代的影响一般不大于0.61ka.尽管其适用范围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证实,但是却为残留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实例和一组可以参考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贡嘎山地区的冰川水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曹真堂 《冰川冻土》1995,17(1):73-83
贡嘎山地区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冰川消融强烈。冰川融水径流模数为100-145L/(s.km^2),冰川融水径流深高达2000-4500mm.冰川融水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冰川强烈消融期的5-9月,冰川融水径流占冰川区年总径流的80%左右;径流量集中的6-8月,占60%左右,冰川融水径流的年内变化气温的年内变化基本相一致,最大值出现在7月或8月。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松宗地区晚更新世期间发生了一次可以识别的支谷冰川阻江形成冰川堰塞湖——松宗古湖的事件。松宗滑坡处的湖相沉积剖面厚度≥88m,其中厚达18.33m并具湖相沉积代表性的连续粉质粘土层底部和顶部的光释光年龄分别为22.5±3.3kaB.P.和16.1±1.7kaB.P. , 属末次盛冰期。松宗滑坡处河谷两侧冰碛台地与湖相沉积的接触关系和空间特征指示该湖相沉积与末次盛冰期董曲支谷冰川阻塞帕隆藏布江有关。湖相地层的剖面沉积特征揭示出这个冰川堰塞湖可能贯穿于整个末次盛冰期,但整个帕隆藏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山谷冰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