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5月4日-9日,2009年度全国钻孔应力-应变台站观测资料评比会在上海市地震局佘山地震台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钻孔应力-应变台网管理组主办,上海市地震局负责承办。全国形变学科管理组的有关领导、钻孔应力-应变台网管理组成员和全国各有关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及台站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对全部参评的2009年度全国钻孔应力-应变台站观测资料进行了评比,并排出了所有参评测项的名次。  相似文献   

2.
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手段由于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项目的影畸,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邱泽华等,2002;邱泽华等,2004a;邱泽华等,2004)。钻孔应力-应变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差应变。目前登记在册并正常运行的钻孔应力一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共计45个,分布于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的台站有多种观测项目,例如昌平台,作为钻孔应力-应变综合观测台,曾经有5~6种钻孔应力-应变观测项目,目前有体应变、压容分量应变和差应变三种观测。目前正常运行的观测项目共有49个。  相似文献   

3.
2006年4月3日,山西代县发生震群活动。此次地震前,河北易县台钻孔体应变仪观测到潮汐因子异常变化,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分析人员根据此资料对该地震进行了比较准确的预报。本文报告了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2010年5月11~15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了2009年度地下流体学科观测资料质量全国统评会暨学科技术协调组与管理组工作会,此次会议得到了广西自治区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阮晓龙,广西地震局局长高荣胜、副局长龙安明等领导,学科技术协调组全体成员、管理组全体成员以及各省局监测预报管理或台站监测人员代表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地下流体学科组组长刘耀炜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广西地震局龙安明副局长致开幕词。地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仅2000年以来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100多次。作为地震台站的观测人员,除进行日常的观测,定期向有关部门提供常规资料以外,在较大地震发生后,即使震前没有预报,台站人员也应该及时地查看、分析资料,写出地震发生前后的观测报告,这是地震观测人员的基本职责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台站钻孔应变仪简介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昌平地震台地处于地应力变化敏感区,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我台三种钻孔应变仪都记录到了2003年9月26日的日本北海道M_S8.0地震。 1987年我台新增三种钻孔应变观测手段:TJ-1A体应变仪、YRY-2差应变仪和RZB-1型分量应变仪。体应变仪和差应变仪孔深分别为58.18m和48.80m。RZB-1型分  相似文献   

7.
2004年11月18日~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地应力会议”。该会议由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联合发起,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承办,中国地震局海南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长江科学研究院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协办的。  相似文献   

8.
我和我们团队的李秉元、师洁珊、贾维九、高银秀、张宗润等同志,在地震战线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以地壳应力状态及其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钻孔应变测量的途径寻找其变化特征与地震过程的关系,尤其是地震发生的前兆异常特征。我们一直力求将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相结合。不管是在地震台站几十至近200米深的钻孔中进行的地壳应力-应变活动的监测与预报实践探索,还是在大庆油田近1000米深的油井中开展套管综合监测以探寻套管成片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的研究,我们全身心地从事着艰苦的、极具开拓性的工作。也许是地球的神秘现象…  相似文献   

9.
钻孔应力-应变观测是地震前兆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历程。目前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这种观测的作用,提高这种观测资料的利用率,是研究人员和台间观测人员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台站提交地震观测报告是提高观测资料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台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发生,为钻孔应力-应变台网将这项任务纳入台站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继美国研制出Sacks-Evertson体应变仪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于20世纪80年代初也相继研制出TJ系列钻孔体积式应变仪。它是通过岩石钻孔的体积变化导致仪器内液体压强变化来进行地应变精密测量的。能清晰地测到体应变固体潮汐变化,精度达10~(-10)。特别是在“九五”期间,“TJ-II”系列体应变仪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体应变台站25个,有的已正常观测近20年,为地震预测预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全国体应变观测台站分布如图1,有关参数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地震预测预报是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基础和关健环节。准确的短临预报直接关系到防震减灾的社会效益,而正确的中期预报是进行准确的短临预报的重要前提和背景。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如大地形变、测震、地磁、地下流体、地电、重力、钻孔应力应变等)在长期的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成功地预报过一些地震。但是,由于各种手段所测物理量及方法不同,使得各种手段在地震长、中、短临预测中偏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地震是当地壳内的应力积累超过岩石破裂强度引起大范围的岩体破裂造成的。因此,对地应力(应变)及其变化的观测一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用钻孔地应力-应变观测进行地震预报,是1966年在李四光的倡导下开展起来的,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经过众多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钻孔地应力-应变观测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不断改进,日臻完善。最近10多年来,钻孔地应力(应变)观测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钻孔应力-应变学科对2004 年3月24日发生在我国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过程及其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最新研制的岩体应力、应变匹配传感器对西安立井煤柱开采引起的井筒附加应力特别是对井筒穿过断层附近产生的附加应力进行了较系统的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钻孔应变观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海亮  李宏 《地质学报》2010,84(6):895-900
钻孔形变观测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主要观测手段,同时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钻孔应变观测的特点,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钻孔应变观测开展的情况,目前中国在钻孔应变观测中采用的主要的观测设备、仪器特点,中国应变监测台网的分布,以及中国目前开展的深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第四承压含水层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上海市区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地记录了在第四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其地下水位变化、土层压缩变形的历史。随着第四承压含水层开采量的增加,总体上地下水位呈不断下降、土层压缩变形逐年增大的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第四承压含水层随地下水位降低、有效应力的增加,经历了弹性→弹塑性→塑性的变形历程,反映出地下水位(应力)状态对含水层的变形速率及相态具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的地下水位(应力)状态下,第四含水层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相态和应力-应变形迹,由弹塑性进入塑性变形时所对应的年度最低水位是含水层变形的“临界水位”。上海地区第四承压含水层的临界水位约的在-28~-32m。  相似文献   

17.
一、台站及仪器基本情况 RZB-1型分量式应变仪是一种高精度、测量动态范围宽的地震前兆观测仪器。1990年底在乌鲁木齐基准台(东经87°41′42″,北纬43°49′16″)布设了该应变仪,孔深107.4m,孔径110mm。该仪器安装有NS、N45°E、EW、N45°W4个受力元件以及1个悬空元件,并配有水位和气压等辅助观测。该台1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可靠的连续观测资料,我台曾用这些应变资料成功地预报了1994年11月后峡M_S4.2地震和1995年3月和硕M_S5.0地震,并荣获中国地震局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8.
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问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王成华  李广信 《岩土力学》2004,25(8):1185-1190
通过对土体应力应变试验结果的分析,明确指出了土体普遍存在的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现象。提出了按后破坏模量和临界围压两个参数判别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的方法,对影响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的因素包括土的类型、围压、初始密度或含水率、排水条件及应力路径等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砂土初步提出了一个能反映转型现象的组合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12,(6):1
2012年9月3日至7日,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地下水》杂志编辑部一行在新疆开展了地下水管理保护宣传活动调研工作。9月4日,受新疆水利厅董新光副厅长委托,水利厅科教处王新处长主持召开了座谈会。新疆水利厅科研管理处、水政水资源处、新疆水文水资  相似文献   

20.
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蠕变是岩石重要的力学性质之一。岩石在各个应力水平下的蠕变曲线具有几何相似性。根据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曲线可以近一步分析得到等时模量曲线。在岩石蠕变本构描述十分复杂、至今没有成熟的理论的情况下,应力-应变比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