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震前地温的微变化与断层蠕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沅俊  杨修信 《地震学报》1992,14(3):373-375
热过程在地震孕育和发生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肯定,地震前的地温异常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安镇文等,1985).过去,由于缺乏连续的高精度地温观测资料,致使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傅子忠等(1984)研制的 SZW 型数字式石英温度计,分辨率为0.0001℃.利用这种观测系统,可以连续记录地温的微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前地温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使用了河北北部和辽宁东部26个气象台站近17年的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其中以唐山、营口、丹东和北京等8个台作为重点,对不同深度的地温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台不同深度的地温旬距平曲线,由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重点台不同深度上的地温旬距平的理论曲线。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讨论了唐山和海城地震前,大范围内地温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以唐山为中心,自1973年起至1976年4月,80厘米和40厘米地温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80厘米增温幅度大于40厘米,且相位超前。2.海城地震前,1972年初至1975年2月,营口台40和80厘米旬地温距平值出现异常增高;震前2—3个月,丹东台80厘米亦出现增温。文中还计算了唐山地震前七年内地下断层大规模蠕动产生的热能,若取剪切力为1千巴,断层面内升温为0.02℃,数级很小不足以造成浅层地温的明显变化。因此,浅层地温的异常增高,很可能是地下热液通过裂隙上涌,将热能带到近地表所致。  相似文献   

3.
一、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形变监测系统自1973年炉霍大震以后,在鲜水河断裂带正式开展地形变测量工作。我们在该断裂带及其两侧约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完成了4334公里的精密水准测量,布设了13处大、中、小型测边、测角网和12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建立了定点形变观测站,从而形成了由点到面、初具规模的形变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5.
唐山地震前地壳的异常隆起及无震蠕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郢珍 《地震学报》1981,3(1):11-22
根据唐山地区震前11期水准复测资料,对本区的地壳形变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1968年-1969年震中区发生了幅度为50毫米、持续时间2年的异常隆起,并在唐山及宝坻附近的唐山断层和蓟运河断层显示出应变积累与无震蠕动叠加的作用.采用了均匀应变积累及弹性位错理论分别计算了唐山、宝坻附近测点由于各处断层蠕动引起的垂直位移理论值,按残差均方根最小的原则确定历年应变积累及蠕动断层参数的最佳值.1969年-1975年唐山地下发生蠕动的断层走向为北东47、倾角87、倾向南东的右旋正断层,断层长度为8公里、宽度6公里、断层上界深度为2公里、走滑与倾滑错距分别为104厘米及8厘米,平均应变积累速度为0.910-7/年.同时得到断层走向、倾向蠕动速度分别为18.6厘米/年及1.4厘米/年.另外由蓟运河断层结果得到.宝坻附近蠕动断层的规模比唐山小,但蠕动速度比唐山大.本文分析了上述异常隆起及蠕动断层与唐山地震的关系,认为地壳的异常隆起是孕震的早期显示,而无震蠕动可能是浅源地震的又一前兆特征.唐山地震经历了长期应变积累-体积膨胀-蠕动-形变反向(或蠕动速度减慢)-发震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区地震前跨断层数据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四川7.0级以上大震前观测场地的异常情况。在核实2个大震震前异常的基础上,将传统异常判别方法进行汇总。总结近年来针对跨断层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识别异常的方法:原始数据反映的断层活动速率异常以及转折异常。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波分析的方法对大震前的异常进行判别。对小波分解得到的两个趋势项进行分析,发现了大震与小波分解项异常的对应性。最后,基于对原始数据和小波分解项的分析,提出利用跨断层数据分析大震前兆的参考意见,为以后的震前异常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气象部门观测的3.2m气象地温资料相关距平、均值的处理和分析,总结了各自的异常形态。结果表明,3.2m气象地温异常对中震有一定的中长期前兆意义,作为预报地震的辅助手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雅安市地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交汇的部位,地震活动性强。几十年以来,这一地区地震监测和分析预报研究工作得到一定发展。本文尝试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基岩高精度地温观测数据资料,提取地震前可能存在的前兆异常与地震发生的相应关系信息。基岩地温的突变反映基岩内部正在进行物理调整,而这种调整会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局限于温度变化,也会通过地震活动进行。因此根据同一测点不同深度、同一地区不同测点将地温数据与同区域地震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高精度地温数据发生变化之后点位一定范围内出现有相应地震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5年9月─1992年12月白家疃地温微变化的测量数据,用幅差法对地温的日均值变化进行了地温异常变化的判别,并与在此期间发生在首都圈(38°30'─41°N,113°─120°E)内的、M_L在3.5以上的地震进行了对应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57%的判别出的地温异常变化与46%的选出地震有对应关系。随着震级的提高,有更高比例的地震和地温异常变化有对应关系。当震中距在100─250km范围内,有大致不变比例的地震与地温异常变化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地震前地温突升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温观测,特别是80 cm以下浅层和深井地温观测已基本上摆脱了外界等自然因素的干扰,是获取地热信息的一种比较直观、简便的度量.临震前出现的地温突升现象被认为是探测地震活动的有效手段,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中对地震前浅层地温突升变化特征、浅层地温突升一些观测事实研究、深井地温突升的一些观测事实的研究以及地温突升现象的成因,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异常频次累加法和异常频次变化速率法研究了中强地震前后一定范围内地下流体群体异常随时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异常频次累加曲线和变化速率曲线变化特征表现为“平稳(零值波动)—加速(连续正值)—恢复(连续负值)”3个阶段;地震与异常的关系表现为“加速(连续正值)—地震”的形式.利用该方法可以对地下流体异常性质(即非震异常、震前异常和震后异常)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判别.  相似文献   

12.
差分法判别地倾斜异常的实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莲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89,3(4):332-337
本文以新疆十多年来定点形变连续观测资料为基础,对观测数据差分值变化预报地震进行了实用性研究。给出了差分异常震例和计算统计分析结果,认为一阶差分法是一种比较实用而有前途的地震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徐道尊  顾军 《内陆地震》1995,9(2):126-131
分析了新疆和田地区1992年4月5日发生的Ms5.9地震和同年9月2日、12月25日发生的Ms4.6级地震的震前地倾斜异常情况。利用迭代法对地震平静年份的资料进行处理,做出正常背景曲线并与异常图象比较,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还各单位介绍了田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活动,并对常用处理资料方法的预报效能以及异常量大小和震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献智  张淑兰 《地震》1996,16(4):403-408
文中地对磁绝对测量前兆异常形态类型作了进一步的总结,着重研究了非前兆异常形态的类型,虽然两者的形态多数有明显的差别,但有一种类型是相似的,应引起高度重视,注意识别,对两者形态的研究,有助于快速有效地识别异常和落实异常,以及提高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超 《地震学报》1983,5(2):185-194
为了探讨浅源构造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力学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力学模式,其中把发震断层的震前状态划分为几个阶段,即相对稳定的闭锁区内应力积累——滑动区逐渐扩展、闭锁区收缩并造成闭锁应力高度集中——剩余闭锁区缩小至一定程度而导致断层剧烈错动的几个阶段.计算并分析了震源力学状态这种变化在其周围产生的附加应力场,以及反映这一过程的地应力变化特征.其结论与多年来地应力观测实践中取得的某些经验性认识相符,并较好地解释了1975年海城地震前的若干实测资料.  相似文献   

16.
1989年10月大同—阳高地震前后,距震中约75km的三马坊地热测点的高精度地温观测仪器(分辨率0.0001℃),记录到持续50多天、温度上升幅度达0.15℃的明显的地热异常。本文研究了该异常变化的特点。在总体上,异常为幂函数型升温形态。在地震发生前几天,地热异常呈现“相对下降—下降速率变缓—急剧回升—短时平稳—地震发生”的过程。本文还对地热异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对甘肃省及邻区近几年来发生的松潘7.2级强震、礼县5.0级中强震和海原5.5级中强震前水氡短临异常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多年来收集的50个中、强震例共139泉次水氡临震突变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有监视能力的水氡观测网点。若氡含量出现短趋势加速上升(或下降)和临震突变的同步异常则可能是发生中、强震的一个前兆信息。据此较好地试报了1982年6月8日武威4.1级地震。  相似文献   

18.
活动断裂带上的粘滑和蠕滑标志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概述活动断裂带上粘滑与蠕滑标志研究进展,着重探讨活动断裂带中赋存的显微粘滑与蠕滑标志,立足于天然断错产物的微观观测与岩石实验成果相结合的分析,初步提出一些对比性较好的的活动方式标志,以此为活动断裂带粘滑和蠕滑段的划分提供微观依据,并就微观粘、蠕滑标志在断裂分段中的应用、定向微观活动方式标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意义以及利用其确定古地震期次和重复间隔等作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探方法研究断层活动性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与断层活动有关的断层气资料研究断层的活动性,首先是要确定测区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进而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和分段特征,查找隐伏断裂及其产状,比较不同强震区断层气的异常值及峰值,判断潜在震源区的未来危险地段。重复测定活动断层的活动段以了解断层的动态变化,为预测断层的活动趋势与孕震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场强地震动合成方法研究及地震动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近场强地震动合成方法的研究,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了沈阳地区近场强地震动,将得到的断层附近加速度时程结果与已有的采用混合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认为这一合成地震动的方法在重大工程选址以及缺乏强震记录地区开展抗震设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