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昭苏县自 1974年在自治区率先使用雷达识别雹云、指挥“37”高炮进行催化防雹作业试验以来 ,至今已有 2 5个年头。 2 5年来 ,昭苏人民坚持不懈地与冰雹灾害作斗争 ,为确保昭苏县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 ,为发展自治区科学防雹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1 注重科技 稳步发展昭苏县位于天山西部 ,雹暴活动十分频繁 ,年降雹日平均为 2 1 9天 ,最多年可达 32天 ,是自治区乃至全国冰雹最多的地区之一。昭苏盛产小麦、油菜 ,一场冰雹可以造成上万亩农作物颗粒无收。所以人工防雹一直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各族农牧民的高度重视。在自治区科委的支持下 ,1974…  相似文献   

2.
1.引言在世界范围内冰雹给农作物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异常惊人的.这个问题在西班牙更具有特殊重要性,因为我们的国家主要依靠农业生产. 1978年至1983年的每年6-9月,在西班牙阿尔巴塞特省实施了一项防雹计划.保护区面积大约600平方公里,由农业部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历史雹灾损失资料选定.作业用飞机进行,飞行高度的温度是-10℃;播撒工具是喷射式AgⅠ烟火器.在保护区的控制点上安置了一部气象需达,飞机按照  相似文献   

3.
依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暖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4—2013年巴彦淖尔市范围内9个站暖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巴彦淖尔市各地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相关系数达0.88,并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变化率分别为0.46℃/10 a和10%/10a。单站暖冬共发生20a,主要发生在1986年以后,占总次数的91.9%;各站发生频率为30%~40%,以海力素最高,乌拉特中旗最低;单站强暖冬共发生9a,各站发生频率为8%~15%,以杭锦后旗发生频率最高,海力素和乌拉特后旗最低;巴彦淖尔市区域暖冬共发生l3a,占暖冬发生年的65%;区域强暖冬年共发生4a,占区域暖冬年的30.7%。  相似文献   

4.
陆均天 《气象》1997,23(4):62-63
南方雨雪偏多旱象解除新疆北部遭暴风雪袭击—1997年1月—陆均天(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1月,影响我国的强冷空气次数少,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西北大部及华南西部偏高。上半月全国大部雨雪偏少,两广等地旱情持续;下半月关中至淮河流域及以南大...  相似文献   

5.
1981—1990年苏联防雹作业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WR-IB增雨防雹火箭系由实力雄厚的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研制的一种新型防雹火箭,于1994年通过国家级鉴定。该火箭与气象雷达相配合,可对各类云层进行准确、及时、有效地播撒作业。通过影响云的微物理结构,进而改变云、降水的发展过程,达到增雨防雹的目的。经专家鉴定,该火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国际水平,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提供了新的催化作业工具。为了使该火箭及早投入增雨防雹业务使用,航天工业总公司四院四十一所和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于今年8月在新疆农’\师1帕团联…  相似文献   

7.
利用甘肃省1974—2013年80个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原和高山多,河谷、盆地、沙漠戈壁少,多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05~9 d之间,有三个高发中心,主要位于高原和高山地区,说明海拔高度对甘肃冰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降雹最早始于3月,最晚结束于11月,主要发生在5—8月。近40年年冰雹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是冰雹的高发期,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减少,全省而言每10年减少0.5 d。5—8月冰雹日数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各月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除河西地区外,甘肃其他四个区的年冰雹日数均发生了显著减少突变。对5月甘肃降雹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对比分析表明,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流运动,降雹偏多年首先表现出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异常偏高,能够达到常年的两倍以上,其次发现环境温、湿层结在偏多年份朝着冰雹在积雨云中形成、增长及其落地前融化等一系列物理过程的有利条件方向发展,例如500 hPa有一明显的温度槽且较常年偏低2℃左右,低层水汽增多、中层减少,形成了“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配置,有适宜生长和降落的0℃层(3900~4500 m)和-20℃高度(6400~7000 m)。此外,200 hPa涡旋特征的出现保证了一支强上升气流支撑空中冰雹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整编结果数据文件结构的分析及流式磁带机存贮方法的探讨,找出了一条存贮信息的较为合理的途径,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一年来实践证明:该存贮方法便于管理、维护及检索。  相似文献   

9.
2010年新疆北部暴雪异常的环流和水汽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新疆北部地区暴雪异常偏多,降雪量和积雪深度记录突破历史极值。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对北疆暴雪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10年两种暴雪类型发生时的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北疆暴雪多发生在山区和迎风坡上,在暴雪形成过程中地形作用不容忽视;北疆暴雪的发生与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的位置、强度密切相关,两支急流的叠加和汇合是冷锋暴雪发生的主要大尺度环流形势,极锋急流在暖区暴雪中占主导地位;冷锋暴雪是由北方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汇合造成的,而暖区暴雪是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对更冷而形成的冷暖汇合造成的;冷锋暴雪时地面高压呈西南—东北向,暴雪发生在强冷锋锋区内;暖区暴雪时地面高压呈西北—东南向,暴雪由冷锋前暖锋引发;新疆北部暴雪的水汽以接力的方式输送,伊朗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对暴雪的水汽输送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北部2009/2010年冬季雪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北部43个气象观测站资料,引用异常气候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判别标准,定量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新疆北部的异常气候特征,总结了这一阶段的降水、气温的极端事件特征。分析表明,新疆北部2009/2010年冬季降水量大,积雪厚,积雪时间长,气温变化幅度大,多种表征降水和积雪的气象要素突破历史极值;极端事件发生频次高、范围广,极端冷事件与暖事件并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尺度背景下出现降雪如此大、积雪如此厚、灾害如此重的极端气候事件,在新疆实属罕见,这也凸显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用新疆北部阿勒泰站1954—2010年资料,分析致灾大雪5个气候因子的概率风险。在模糊信息扩散理论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试验。试验表明,在未知理论分布的情况下,模糊信息扩散法对雪灾气候因子的概率风险分析可靠简便,缺点粗糙。进一步的理论分布分析,发现冬季大雪(≥6mm)日数、最大雪深、日最大降雪量、冬季降雪量、大于等于10cm雪深日数的理论分布模型,具有Gamma分布特征,通过α=0.001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分析不同界限雪深日数的气候因素族的概率密度分布,发现其具有双峰型特征,不属于常规典型分布,其理论分布有待深入研究。提出的Gamma分布,分析计算的步骤、方法有实际应用价值。试验确定的具有Gamma分布特征的几个雪灾气候因子,对于从理论上认识雪灾气候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起博乐、乌苏东至奇台、木垒的北疆沿天山一带是新疆冬小麦的主要产地。为了保护冬小麦安全越冬和缓解春旱,自1978年冬季以来,新疆人影办一直坚持开展飞机人工增雪作业试验。其中1978~1984年主要以探测研究为主、结合开展作业试验。由于缺乏完善的作业指挥系统,因此作业试验存在很大盲目性。1985年以后着重抓了飞机人工增雪作业(试验)指挥系统的建设与应用。1985年以来,新疆北部冬季飞机人工增雪作业(试验)指挥系统的建设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引进了机载碘化银发生器,取代了干冰、介乙醛、碘化银水溶液等播撒装置,提高了播…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冬季新疆北部持续性暴雪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书萍  祝从文 《大气科学》2011,35(5):833-846
利用台站观测和NCEP/NCAR大气再分析等资料,通过与历史同期降水事件比较,分析了 2009年冬季发生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持续的水汽和环流异常特征以及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ENSO现象对该地区持续性暴雪的影响.结果发现,位于贝加尔湖以西的对流层持续性异常冷性低槽活动是影响2009年冬...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9-2008年新疆地面气象站的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的年、季、月、日等方面分析新疆境内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针对南、北疆的气候差异对比分析了雷暴活动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1999-2008年新疆年雷暴日数存在小幅波动,雷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10月,每天的17-20时。雷暴活动存在一个沿天山南脉轴向为东北-西南向的带状高发区;南疆雷暴日数的年变化波动较北疆明显;夏、秋季南疆的雷暴日数多于北疆,尤其是秋季。  相似文献   

15.
郝望 《气象科技》1980,(5):19-21
本文为美国在科罗拉多东北部的随机防雹试验(NHRE,恩勒)的最后一部分结果。一、从随机防雹试验(1974—76)本身得出的结论目标区地面降雹量是试验中所用的主要响应变量,对它的统计研究结果是看不出播撒日与控制日之间有多大的差别,得不出播撒究竟是减少了冰雹或增加了冰雹的结论。利用不同测雹仪器的两个测雹网来估算冰雹总量,并且分析中应用了各种统计方法,但都检查不出播撒对防雹的影响。恩勒试验是在苏联声称防雹得到巨大成功(受灾面积平均减少80%)的推动下进行的,并且是重复苏联的播撒方法。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防雹效果达60%的假设。也即苏联的说法在科罗拉多东北部是不成立的。不过恩勒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本文介绍了在科罗拉多的博尔德进行的一项预报试验,即NOAA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区域天气观测和预报服务计划(PROFS)。试验的一个目的是,确定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显示技术后,局地短时强天气预报改进的  相似文献   

17.
引言夏季风的活动与旱涝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但夏季风在浙江的活动规律以及它与浙北旱涝关系的探讨较少。78—80年夏季(6—8月)浙北气候差异明显:78年梅雨特少,伏旱严重;79年梅雨正常偏少,干旱期降水正常偏多;80年梅雨多,干旱期出现了少见的洪涝。为此,本文选用这三年来探讨夏季风在浙江活动的规律以及与浙北旱涝的关系;夏季风与中、高纬度环流和低纬度(包括南半球)环流系统的关系,从而为夏季风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疆2013—2016年地闪定位监测资料,对新疆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闪以负地闪为主,占地闪总数的84.7%。年均正地闪所占比例为15.3%,高于内蒙古高原的9.6%。地闪密度总体值小于0.714次/km2?a,呈现出北疆大于南疆,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山区大于沙漠戈壁的形式;地闪月和日分布均成单峰型,月分布高发期在6—8月,日变化主要集中在14—20时;地闪强度百分率呈现单峰型分布,且负地闪的分布曲线与总地闪基本一致。正地闪出现频率在强度达到30—40kA时出现峰值,为正地闪次数的16.5%;地闪雷电流强度全年变化幅度较小,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正地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达59.7kA,为负地闪的1.8倍;上午的平均雷电流强度皆大于下午。  相似文献   

19.
为检验是否考虑预见期降雨对水情预报的影响,选取长江上游1998年6月28日至7月2日和8月2~7日两次典型暴雨洪水事件,在作宜昌水文站洪峰流量预报时,将预见期降雨预报应用到水文模型之中,尝试进行水文气象耦会预报试验;其中降雨量由常规降雨预报和气象模型(HIRLAM)定量预报两种方法获得,对宜昌流量预报采用三峡区间降雨径流方案。经试验发现:若预见期发生强降雨天气过程,考虑预见期降雨比不考虑的水情预报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20.
2005年AREM模式汛期试验结果评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颖  张兵  廖移山  李俊 《气象》2007,33(1):87-93
AREM2.3模式2005年在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汛期试验过程中计算稳定,计算了该模式降水预报的分区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华北、东北、西南、湖北省)汛期(6、7、8三个月)TS评分,全国范围汛期漏报率、空报率、预报偏差,及各区域年内重要降水过程预报和实况的对比及TS评分,计算该模式形势场预报的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倾向相关系数、误差标准差,并与持续性预报(将前一天的分析场当作前一天对当天的预报场,以此类推)对比,以此对模式预报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总结,为模式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AREM2.3模式在2005年汛期试验期问48小时内预报稳定;对于长江中下游、华北、华南、东北、西南、湖北省以至全国范围均有较好的预报水平,但总体上对于强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情况不是很好;模式对于高空形势场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对500hPa位势高度的预报好于对500hPa温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