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横断山区水文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横断山区径流的分布、水源补给、径流的年内分配等的地区差异,从中选取形成水文地域分异的最重要的水文特征值,作为划分水文区域的指标。文内将横断山区划分为两级水文区域,并阐述了每个水文区和水文亚区的基木特征。  相似文献   

2.
横断山区地域分异明显。各自然地理要素作地带性组合,自然地理环境呈水平分异,农业土地利用也大体呈纬向带状分布。根据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地势差异,将横断山区划分为5个自然地带、9个自然区,并与以往的方案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自然地带界线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横断山区山地灾害进行科学的动态风险评价,可为区域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该区域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横断山区为研究区,以五年年际变化为动态变化时间尺度,构建了山地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模型。首先选取发育山地灾害的本底因子作为静态危险度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法计算了静态危险度,采用因子叠加法实现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动态危险性评价;然后选取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动态易损性评价指标,通过简化模型完成了动态易损性评价;最后根据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动态危险性和动态易损性评价结果,得到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不同年份的风险区划图并完成了动态风险评价。主要结果分述如下:(1)横断山区北部、西北部危险性低,为低和中危险性集中区;南部、东南部危险性高,为高和极高危险性集中区;(2)位于横断山区南部及东北部的高和极高危险区的地区人口较为密集,经济活动性较强,其易损性等级比较高,相应的风险级别同样较高;(3)横断山区受强降雨次数、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各年山地灾害的风险性的空间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横断山区的风险性随时间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区垂直带谱的分布模式与坡向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收集到的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数据,对山地垂直带的坡向效应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的垂直带和垂直带界线如林线、暗针叶林带、雪线等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并且分布模式都相似,纬向上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分布模式,经向上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分布模式,两者共同形成"双曲抛物面"分布模式,充分反映了横断山区的环境与生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地垂直带谱的二次曲线假说; 2)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表现出明显的基于水分驱动的坡向效应,主要表现为同一山体的东、西坡往往具有不同的基带和带谱结构,相同类型的带谱出现的海拔和分布范围不同,迎风坡表现出较为湿润的类型和带谱结构,而背风坡则表现出更为干旱的类型和组成结构;横断山区的坡向效应主要是由于山体对当地盛行季风的影响,造成迎风坡和背风坡水热条件相差很大,从而发育不同的山地垂直带谱类型.从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的空间分布规律来看, 28°~29°N、98°~101°E范围内,即大致在澜沧江以东-雅砻江以西,山地垂直带谱普遍表现出干热的特点,为横断山区干热气候的核心地带.但如何定量分析山地的坡向效应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此外、数据质量和数据误差也对分析的结果,尤其是空间分布模式的数学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横断山区地貌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横断山区地貌区划的基本原则和划区依据。在分析本区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将区内地貌划分为2个地貌区;Ⅰ.横断极大起伏大起伏高山山原地貌区;Ⅱ.云贵川高中山山原地貌区,13个地貌地区,并分别论述了各区主要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6.
横断山区气温和降水年季月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详尽分析横断山区气候变化过程,利用横断山区内90个气象站点的1961—2011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气温和降水年、季、月的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961—2011年横断山区气温以0.16℃/10 a的速率显著升高,降水以11.41 mm/10 a的速率呈现不显著的递减趋势,说明横断山区呈现变暖变干的趋势,2000年以后暖干趋势尤为明显。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气温升温趋势北部比南部剧烈,西部比东部更为剧烈,降水减少趋势呈现南部比北部更剧烈。1961—2011年横断山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分别以0.09、0.14、0.16和0.27℃/10 a的速率显著升高。夏、秋、冬季降水分别以-7.88、-8.90、-2.61 mm/10 a的速率呈不显著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以7.34 mm/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1961—2011年横断山区全年12个月的气温都呈升高趋势,1—5月降水呈现增加趋势,6—12月减少。分析表明在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北极涛动、南极涛动、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和海温)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横断山区气候呈现暖干的趋势。研究结果为把握横断山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由近南北向相间排列的一系列高山峡谷组成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而独特,素以“纵谷区”著称于世。 横断山区处于第一二级地势阶梯转折位置,具有高原、山地、河谷和盆地等地貌类型,往往呈相间交错排列。山地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生物区系成分的南北交流混杂,  相似文献   

8.
有关汶川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远远超出地学界以前关于横断山区地震及次生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说明地学界以前对横断山区的新构造运动特点,地震区域分布规律、发生原因,地震次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强度、危害和特大地震在横断山区地貌演化的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认识存在不足或偏差之处.在思考此次地震发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在西南山区的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汶川大地震后亟待开展的第四纪以来横断山区古地震重建、古滑坡分布、水库诱发地震、特大地震在横断山区山地地貌演化的作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9.
横断山区植被分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即25°40′—32°30′N,97 00′—102°40′E。这里地势高亢,山川相间作南北向平行排列,高差2000—3000米。区内具有从亚热带至冰雪带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的地域分异十分显著。植被分布呈现出山原植被垂直带规律。据此,将本区植被划分为2个植被区域,3个植被地带,11植被地区。  相似文献   

10.
秦岭垂直温度带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明荣 《地理研究》1992,11(3):27-31
作者以等效积温划分温度带,能避免出现水平温度带与垂直温度带指标界限不一致的缺点,用于秦岭及其山麓地区温度带的划分,符合该地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风蚀气候侵蚀力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及腹地13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观测资料,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计算了塔里木盆地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以此阐述了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风蚀气候因子指数C值的分布范围为6.3~39.6,整个盆地的平均值为17.5;从空间分布来看,C值由盆地西部向东部呈增大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盆地东南缘的若羌;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冬季最小;近50 a来,风蚀气候因子指数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说明风蚀气候侵蚀力在降低;风蚀气候侵蚀力主要受风速的作用,与降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近47a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气候变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根据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12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自然正交分解(EOF)等方法,对近47a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气候要素的基本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总体呈减小趋势。受其综合影响,气候总体呈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但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来,在气温持续上升的同时,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呈增大之势,即气候出现了"暖干化"的迹象,该现象值得关注。②突变检测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70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降水量在1981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多,而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在1981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③气温、降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分别存在准3a、8a的年际尺度和16~23a的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④12站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4要素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13.
CARBONATE EROSION RATES IN SOUTHWESTERN WISCONS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tween 1977 and 1979 three sets of erosional weight loss tablets were em-placed in the karst of southwestern Wisconsin to measure both potential and actual rates of carbonate erosion. Tablets of Jamaican White Limestone, which has been used in many other karst areas, were used to gauge relative erosion potential while tablets of the local bedrock, Prairie du Chien dolomite, were used to assess absolute rates. Tablets of Yugoslavian limestone were emplaced as part of a world-wide study of comparative rates. Tablets were recovered in 1983 and 1984. Although potential erosion rates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other carbonate areas, the sluggish dissolution of the indigenous dolomite retards karst development. Soil cover increases erosion rates and rates at a given depth are consistent over sites of up to 10 m2. The highest erosion rates were recorded by the Yugoslavian tablets but betweensite variations caution that results based on a single site may be unrepresentative. Over 37% of all tablets were affected by mechanical weathering processes, probably freeze-thaw action.  相似文献   

14.
1961~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雅鲁藏布江流域1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公式计算雅鲁藏布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分析雅江风蚀气候侵蚀力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雅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分布范围为4.2~31.9,平均值为14.7。从空间分布来看,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由西向东呈减小趋势,西部可达40,东部加查-米林段降到了5左右。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大为8.5,冬季次之为5.2,夏季、秋季都很小。雅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年、春季、秋季、冬季下降趋势显著,夏季上升趋势不显著。通过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可知,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5.
谢春平 《热带地理》2014,34(3):359-365
为更好地保护南方红豆杉这一重要紫杉醇药用资源,文章利用相关的气候指数,结合国际常用的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对南方红豆杉地理分布区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方红豆杉各项气候指数的变异系数值均较大,从10.55%到321.08%;2)单一气候指数表明,南方红豆杉分布区温暖湿润,若干气候指标的累计曲线表现出亚热带的特征,其中最明显的特点为年均温大多在15℃以上,且不存在绝水期,雨量充沛;3)综合气候指数中的温暖指数(WI)的最适热量分布范围值(PWH)为[107.816,172.504];4)南方红豆杉分布区的干燥度指数(K)、年均生物温度(BT)和可能蒸发量率(PER)等与其他亚热带物种近似,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分布特征;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度是影响南方红豆杉分布的第一主导因素,最适年均温约为16℃。最后,文章在如何有效保护南方红豆杉和扩大该种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志谦  仇保铭 《中国沙漠》1996,16(2):166-172
根据沙边子气象站1982年~1993年的观测资料,总结了气温、降水、风、日照、相对湿度、蒸发、地温、冻土等8个气象要素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农业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Six millennial proxy records of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ere analysed using both the Fourier and wavelet approaches. We found that the analysed temperature proxies have appreciable synchrony at multidecadal and centennial time scales. These data also show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a roughly regular large‐scale rhythm with a periodicity of 50–130 years in the climat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t is shown that the amplitude of this variation might reach 0.20–0.28°C and contribute appreciably to the rise of global temperature over the first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Possible origins of the global centennial climatic cycl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清河  屈建军  安志山 《中国沙漠》2017,37(6):1066-1070
风蚀气候侵蚀力是潜在风力侵蚀强度的重要表征。基于2013年和2014年风速、降水和空气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实地观测数据,对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进行了逐月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为151.98±0.13,是全国的三大极大值区之一;(2)研究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不同于全国干旱半干旱区基本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大,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与新疆和田地区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3)研究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具有4—8月持续高值、9月至翌年3月持续低值的月变化特征;(4)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决定性气象因子是风速,而降水的减弱作用甚微;(5)一般来说,雅丹地貌分布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150。  相似文献   

19.
Coping with extreme climate events and its related climatic disaster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 and drew wide attention from scientists, policy-makers and public.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expected annual multiple climatic hazards intensity index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nine climatic hazards including tropical cyclone, flood, landslide, storm surge, sand-dust storm, drought, heat wave, cold wave and wildfire. Then a vulnerability model involving the coping capacity indicator with mortality rate, affected population rate and GDP loss rate, was developed to estimate the expected annual affected population, mortality and GDP loss risk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risks are also the countries with large population or GDP.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global total climatic hazards risks, these countries should reduce the exposure and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of integrated climatic risk;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total exposure, countries with the high mortality rate, affected population rate or GDP loss rate, which also have higher or lower coping capacity, such as the Philippines, Bangladesh and Vietnam, are the hotspots of the planning and strategy making for the climatic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the cop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20.
古气候分析典型实例的对比.表明中国热带第四纪的气候波动,海域与陆域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早、中更新世及末次盛冰期,而晚更新世以来直至历史时期,海陆的气候波动基本同步。中国热带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既受地球轨道参数的驱动,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千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太阳常数本身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