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震速报演练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一体化的仿真演练更加真实地模拟速报地震时的实际情况,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地震速报人员的临震应急反应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且在提升监测台网和台站展示度以及增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普及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是检验应对地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解决地震应急救援演练中容易出现的"演为看"和"练与用脱节"等现象,厦门市地震局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地震应急救援办法。本文结合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紧紧围绕组织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要做到"四真",即设置情况真、应急响应真、演练内容真、组织保障真;以及在应对地震突发事件要拧紧"四股劲",即敢于同传统观念"较劲"、敢于同自己短处"较劲"、敢于同难点难题"较劲"、敢于同突破创新"较劲"等8个方面,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做了很好的诠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在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中,灾害处置前期,特别是信息黑箱期,都一定程度地存在应急救援慢、指挥协调乱等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地震应急处置经验总结和开展演练的方式提前发现问题,完善机制,提高复杂灾情的应对能力。探索如何科学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实际演练案例进行分析,剖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创新演练方式、优化演练内容方面给出优化建议,为地震系统通过演练解决“乱、慢”难题,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由于平时注重在学生中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避震应急演练,在此次地震中均能做到临危不乱,快速撤到安全地带,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鲜活的事例说明,有无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地震后的效果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在元胞自动机模型基础上,结合最短路径、冲突规避等算法,建立学校场景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人员疏散模型,开发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训练软件;利用有源RFID定位技术,实现疏散演练人员区域位置判定,并集成训练软件,完成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训练器的研发。为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供基于实际场景的方案制定、仿真模拟、过程跟踪、结果分析和方案优化的全过程处置方案,使得地震应急疏散更加合理、有序、高效、科学,切实提高县市防震减灾工作科技含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是一种检验政府、各单位和基层组织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桌面演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桌面演练的实战经验和地方地震部门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总结出桌面演练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桌面演练的关键环节,对桌面演练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分析了桌面演练的效果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国际地震动态》2006,(10):44-44
2006年10月12日晚7时,为检验地震部门和救援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福建省举行了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这是福建省地震救援队成立后首次拉动演练。本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分为指挥部桌面演练和某地模拟地震现场演练。桌面演练主要进行现场与指挥部的信息联络、灾害评估、应急辅助决策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地震带构造特征、地震活动频次以及中小学生数量和防震减灾科普队伍体量等现实情况,并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例,通过传统科普教育形式和新媒体科普教育形式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科普知识讲座、主题研学、知识竞赛及移动互联网直播、在线教育云平台、智慧数字交互体验等7类科普教育具体形式,切实为地震、教育、应急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中小学校,在开展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系列活动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助力推动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形式的持续丰富和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及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广大中小学生群体逐步成为认识地震、敬畏地震、懂得如何防范地震危险的“国之未来”。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学校园中的普及情况以及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开展了针对北京市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北京市中学生对自救互救知识、避震逃生技能、地震预报方法感兴趣;对地震预报工作、地震谣言、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演练认知程度不高;近1/3的北京市中学生对现有的科普作品形式创新性不认同;影视、动漫是北京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普活动形式。本次调查为地震科普工作者探讨适合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方向以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发生后,受桑枣中学案例启发,在中小学开展应急演练受到重视。提高公众地震应急准备能力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描述我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现状,分析影响中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学历、风险感知和政府责任影响公众地震应急准备,并提出做好相关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镇江市地震办公室通过电视录像、知识竞赛、科普宣传周、新闻报道等形式,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该文介绍了开展这项工作的概况及其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宣传形式要因地、因时制宜,以通俗易懂,生活活泼,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乌兰浩特市民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乌兰浩特地震台走进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组织开展社会问卷调查,从调查对象、内容和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受众不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为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和成效,科普宣传形式应多样化,宣传内容应标准化、大众化。此项工作的开展,可为后续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科普传播载体,并以"震知卓见"公众号为例,对地震科普作品的选题进行了分析.创作选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从时事热点事件、震情事件等多角度进行切入;此外,还应考虑选题与科普创作形式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能够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契合点;选题时可以专栏化,打造地震科普系列作品.文章最后就如何提升地震...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城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城市特点的研究和分析,结合以往的地震科普工作,探讨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雄安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情况及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课题组2020年年底在雄安新区3县选取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雄安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关注度较高且参加意愿较强,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在地震预警常识、地震谣言辨别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震后救援、自救互救认知...  相似文献   

16.
普及地震知识,搞好防震减灾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震知识宣传教育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通过防震抗震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地震科学一般性常识,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尽可能使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随着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增多,一些共性问题凸显出来,地震科普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措施。以云南省地震局举办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线上比赛为实践案例,分析人民群众在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中的作用,获得启示: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创作,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创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地震安全需求、筑牢防震减灾的人民防线而创作。  相似文献   

18.
19.
程奕 《四川地震》2014,(4):42-45
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多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开展,主要偏重的是如何地震避险。地震灾害发生后对灾区民众如何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及合理地配合外来救援力量的科普宣传缺乏系统性。本文从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形式、内容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现场科普宣传三个方面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进行分析,旨在为利用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维护震区的社会稳定、减轻灾害损失及顺利地开展地震现场救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地震工程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它还将随着地震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改、完善。因此,文中就一些理论概念、设防要求、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问题阐释我们的体会和看法。明确指出,地震烈度的意义应依据应用的不同状况给出合理解释;将地震烈度附上概率的概念,不易于应用;抗震设防的目的在于减轻建筑物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地区抗震设防应以设防烈度为防范对象;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烈度应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基于弹性反应谱理论,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计算分析中,引入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是合理的;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都与地震发生概率无关;没有必要取多条地震时程曲线按所谓多遇地震下进行补充计算;地震作用的准确性有限,除结构计算分析外,采用适当抗震构造措施是必要的;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是抗震设计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