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已施工的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在收集分析地质、水文地质和地源热泵项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地源热泵监测系统,即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和20个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点。通过布设温度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装置,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动态监测,采用GPRS无线传输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对所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评估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认为土壤温度场变化与深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地温的变化与系统的换热功率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清  李益湘 《安徽地质》2010,20(4):283-286
根据合肥地区的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浅层地热能在合肥地区应用的适宜方式,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浅层地热能应用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自动控制与监测、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合肥地区推广应用浅层地热能,实现浅层地热能与地源热泵系统、建筑空调系统相匹配。  相似文献   

3.
对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工况及换热工区岩土体温度变化进行监测,依据对2008~2009年度监测数据的研究分析,对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所造成的岩土体温度变化趋势、幅度、影响范围以及地下水对岩土体温度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价,揭示了岩土体温度的自然恢复特性。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优点突出,但由于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对工程场地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十分必要。选取关中地区某学校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及陕南地区某小区售楼部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工程,通过监测工程运行期间地下水温度、水位和水质动态数据,分析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质条件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工程采灌平衡时,地下水位恢复迅速,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长期运行不会对区域地下水位产生明显的改变;在一个完整的供暖、制冷年内地下水回灌井从井口至井底不同深度地下水温度均处于平衡状态;工程运行过程中水质常规阴阳离子、总硬度、总碱度、总溶解性固体、pH值和水化学类型没有明显的改变,有毒物质中的氰化物、汞离子、砷离子、铅离子、铬离子、挥发酚、铜离子一直处于检出限以下,仅有锌离子浓度受工程运行有一定变化。论文通过分析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对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影响,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科学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陈昌富  吴晓寒  王陈栋 《探矿工程》2009,36(10):42-44,48
在阐明地源热泵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推广宣传、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管理运行阶段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就在保持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海地区23个地源热泵项目的测试和调研,得到了地源热泵系统夏季的制冷能效比和冬季的制热性能系数数据。按照建筑类型和建筑规模统计分析了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的系统性能,并计算了地源热泵常规能源替代量和经济环境效益,供类似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北京从本世纪初开始成规模地应用浅层地温能为冷,热源的热泵集中采暖、制冷工程,到2007年9月底,全市已有1050万平方米的建筑用上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这些工程既有国内目前运行最大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中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天湖国际会议酒店岩土源热泵空调系统、国家北方苗木基地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用友软件园地源热泵及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等,又有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相似文献   

8.
岩溶地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测试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岩溶场地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示范,通过场地岩土综合热物性测试成果及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建造后期运行情况,分析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在岩溶地区应用的可行性,为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在岩溶地区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性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滨海新区第四系水文地质条件、地温场等特征,结合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垂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特点及相关政策,对两种类型的地源热泵系统在滨海新区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咸淡水串层、回灌、地面沉降及热平衡等,建议在应用地源热泵系统时要合理设计,确保咸淡水不串层,并进行相应的原位热响应试验,研究热平衡和回灌问题,尽快开展该区浅层地热能的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地下水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在成都平原区有着较快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对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成井工艺进行研究,并采用推广先进的技术、方法与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有机结合,最终为地下水地源热泵高效、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the single hole heat transfer power of the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n Hengshui is compared with data gained from thermal respons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ximum monitoring data of heat transfer power per meter in summer is 97.1% of the test data, and the average value accounts for 81.8%. The per meter heat power data through on-site thermal response test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signing engineering project and optimizing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as these data do not vary greatly from the actual monitoring data.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当前我国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各地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的背景形势,结合对各地编制的地源热泵系统技术规程的系统分析,从确保热泵系统长期安全、可靠、低能耗运行,实现对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地源热泵系统技术规程中易受忽视的如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地质条件评估工作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北京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地质条件评估工作的相关背景,详细阐述了地质条件评估的本质是把客观真实的地质、热工技术认识与项目可研工作的要求结合起来,深刻分析了地质条件对地源热泵系统项目应用的适合性,风险性和可行性的影响,提出地源热泵系统技术具有典型的双刃剑特征,仍有许多技术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地表水地源热泵在千岛湖库区的适用性,介绍了杭州普天别墅项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实例,并与VRV空调系统+电热水器的全年运行费用相比较,得出该系统全年运行费用可节省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长度计算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为规范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长度计算,从《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基本要求出发,以合肥市某土壤源热泵工程为例,进行了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长度计算和校核模拟计算。研究表明,热干扰对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长度有较大的影响,不考虑热干扰影响的钻孔长度计算结果偏小;由于热堆积的影响,地埋管换热器流体平均出口温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校核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计算长度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岩土热物性参数是地层热响应特征的直接表征,也是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主要影响因素.热响应试验是获取岩土热物性参数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沈阳市不同地貌单元,选择3种典型岩土体组合地段开展5组热响应试验,综合研究分析了沈阳市典型岩土体组合的综合热响应特征,包括地层初始温度、地层综合导热系数及地层的地温恢复时间,提出了沈阳市西部地区可优先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这些结果将为沈阳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规划部署及工程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浅层地温能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环境压力。然而,其可能产生的环境负影响常常被人们忽略。本文以地下水地源热泵(GWHP)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GSHP)系统为重点,系统梳理了浅层地温能在不合理利用时,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分析了热泵系统对地下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及微生物环境等的影响。为抑制热泵系统运行中产生的环境负影响,迫切需要对相关限制性指标及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本文总结了国外与环境有关的限制性指标(技术性指标和生态学指标),对比了国内不同地区的标准,提出我国在浅层地温能利用上,尚存在指标建立标准相对单一、法律约束力较弱、区域差异性不明显等不足之处,需加强配套监测系统建设,控制并减少环境负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将常规桩与地源热泵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基桩--热交换桩。首先介绍了热交换桩的概念和工作机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类。桩体中埋设换热器并与地表管路连接,通过换热器中的交换液体与桩体、桩周土-地基土及地下水系统进行热交换,形成封闭的地源热泵的地热交换器,使得热交换桩具有常规基桩和地源热泵预成孔直接埋设换热器的双重作用。最后分析了热交换桩目前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实际应用关键技术问题及其研究的方向。分析后可以看出,热交换桩是一种经济、环保、节能的新技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