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质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直以地质-找矿为中心。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地质工作调查研究的对象逐步扩大,地质学发展为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也扩大到满足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多种需求,提出了大地质工作概念。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念更新,符合国际地质工作的现代潮流,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下面从国土开发整治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对地质工作谈3点看法。1地质工作与国土开发整治的每个环节都密切相关1981年4月2日,中共中央第97次书记处会议决定中国要搞国土工作,同年10月7日,国务院明确国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直以地质-找矿为中心.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地质工作调查研究的对象逐步扩大,地质学发展为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也扩大到满足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多种需求,提出了大地质工作概念.……  相似文献   

3.
夏宪民 《地质通报》2003,22(11):886-888
中国地质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直以地质-找矿为中心。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地质工作调查研究的对象逐步扩大,地质学发展为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也扩大到满足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多种需求,提出了大地质工作概念。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念更新,符合国际地质工作的现代潮流,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下面从国土开发整治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对地质工作谈3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侯德封先生1900年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长达60年的地质实践与科学研究生涯中,他把毕生的精力完全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是和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并肩战斗的杰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是中国地质工作的卓越组织和领导。在回顾20世纪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时,不能不缅怀这位与世纪同龄的杰出科学家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初,近代地质学自西方传入中国。初期,在中国开展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的几乎全是外国专家,系统接受过近代地质学知识的也仅为少数留洋学生。191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所属的地质研究所成立,标志着地质科学开始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地质研究所是中国第一所专业的地质人才培养机构,它创办于1913年,1916年即停办,历时仅3  相似文献   

6.
《贵州地质》2009,26(2):F0004-F0004
2009年6月25日,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应邀到贵州省地矿局讲学,为来自全局各单位的100多名科技人员做了题为“20世纪的中国化探”和。进入21世纪的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的精彩学术报告,贵州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贵州省地质学会理事长王明章主持了报告会。谢学锦院士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中国化探发展简史、化探技术在地学各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①填图与勘查一体化,②不同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③多元素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7.
孟琪 《中国地质》2000,(12):27-28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地勘行业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予以如下概括:一是国有地勘队伍大规模地实现了转产分流,地勘单位企业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二是地质勘查成果的商品属性得以明确,地质勘查市场初步形成.展望21世纪的最初20年,中国地勘行业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序 言     
许文渊 《矿产与地质》2000,14(3):137-138
1999年 10月 16日至 2 0日 ,经国家科协和中国地质学会批准 ,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黄金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冶金地质学会矿山地质及矿产经济学术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地质学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以及冶金地质情报网等五个学术团体在昆明联合召开《全国矿山地质及 2 1世纪矿山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出席会议代表 85人 ,提交论文 80余篇。会议交流了改革开放以来矿山地质工作的丰硕成果 ,研究 2 1世纪矿山可持续发展中的矿山资源保证和利用程度 ,给国家发展矿山地质事业献计献策。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院士就大力加强铂族金…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寄语     
世纪之交,万象更新,当二十一世纪的第一缕曙光降临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中国地质》杂志也迎来了她更新的时刻———由国土资源部主办的机关刊物改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以学术为主的综合性、通报性月刊。回忆往昔,创业维艰。《中国地质》杂志的前身是《地质通讯》,创办于1953年4月,以宣传地质工作的方针政策为主要宗旨。1955年,根据前地质部党委指示,把《地质通讯》和《地质知识》合并为《地质月刊》,从此成为宣传地质工作方针政策及交流地质科技与管理经验为主的综合性月刊。1958年,《地质月刊》更名为《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10.
6、“2020年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研究报告通过评审验收 据21世纪中国地质分会报导,2005年5月20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有关专家对“2020年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综合研究报告评审验收.  相似文献   

11.
张金带 《铀矿地质》2021,(1):131-132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铀矿地质专业队伍,没有开展专门的铀矿勘查工作,也就没有探明任何铀矿床。但是,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江西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南延宗在广西调查锡钨矿时首次发现的铀矿物及留下来的宝贵资料,为新中国铀矿地质事业开拓者采集到第一块铀矿石标本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方向。人类在1789年发现铀元素,西方国家铀矿开采始于19世纪。与之相比,我国检测到铀元素及发现铀矿物较晚,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相似文献   

12.
谢家荣 《地质论评》1947,12(Z1):151-154
自从民国元年,南京实业部成立了地质科,地质二字始见于中国官书;自从民国二年北京工商部设立地质研究所,招收了一班学生,研习地质,到民国五年,这班学生毕了业,中国才有实地从事地质工作的?士。这两件大事,一是创立地质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地质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这一点是全世界的共识. 中国西部众多的山脉、广阔的盆地、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早就吸引了中外科学家的目光,他们对了解该区的地质做出了许多宝贵的贡献. 科学永远是探索未知的学问.地质科学研究的地质过程常常是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而且具有其它学科研究对象少有的以亿年、数  相似文献   

14.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中国煤炭地质》已走过了2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20年来,《中国煤炭地质》由季刊到月刊,由名不经传到走出国门,深受煤炭地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朋友的青睐,成为了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目前,《中国煤炭地质》年发行量多达4万多册,读者分布于18个国家和地区,被1000多个中外机构收藏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国连杰  叶大年 《地质科学》2013,48(4):945-969
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到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最后建立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中国地质事业历经了长达三个半世纪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创建于1913年的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科研机构,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第一代地质学家的领导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全面开创和奠定了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早期地质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地质调查所的成功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地质学,对我国古生物学、地理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土壤学、考古、古人类学、燃料和地图等诸多学科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质勘查事业以怎么的起点走向二十一世纪,这是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地质勘查事业的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十六年来,地矿部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证明:要瞄准世界地学前沿,占领地学制高点,加强国家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发展壮大地矿部门产业经济,搞活队伍,稳定队伍,使中国的地质勘查事业充满朝气和活力走向二十一世纪,其必由之路是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勘查工作新体制.这既是地质勘查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  相似文献   

17.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科学》2020,45(7):1-2
正李廷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区域地质学家.李先生今年90岁,与地质打了70年交道.从国内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到世界七大洲,从南极到北极,从大兴安岭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脚步.70年岁月长河,从中法喜马拉雅地学合作研究、多国合作地质编图到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再到编制《中国区域地质志》,无不凝聚了他的大量心血.李廷栋院士是我国区域地质和地质编图领域的奠基人之一,造诣颇深,成果卓著.他把我国地质制图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学科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及地质环境保护,评述了面向21世纪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提出了面向21世纪中国工程地质学在思维体系,基础理论与技术及重点应解决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等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廷栋 《地质论评》2004,50(3):240-242
内容提要黄汲清先生历来也十分重视地质编图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不但多次强调地质编图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亲自组织、领导或指导了多项编图工作,主笔或领导制定了一些编图规范、编图技术方法等指导性文件。他1936年发表的《中国地质图着色及符号问题》,开创了统一中国地质图着色和符号使用的先河,对尔后60多年中国综合地质编图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59年他发表了《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的若干意见(节要)提出编制1:100万大地构造图的原则、技术方法和图例制作,对指导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编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我国地质编图工作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不愧为中国综合地质编图的先驱。  相似文献   

20.
吕金波  丁孝忠 《城市地质》2017,12(4):94-100
北京是中国最早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1863年秋天庞培莱到达直隶北京调查,1867年出版《中国、蒙古和日本的地质研究》,提出了"震旦抬升系和震旦革命",后来维理氏在回忆文章中强调了"震旦方向"。1869年和1871年,李希霍芬2次到北京调查,1877年出版《中国》,提出了"震旦组"。1920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出版《北京西山地质志》,建立了西山沉积岩总剖面,划分了5个不整合。1958年至1961年,完成第一轮23个图幅的1∶5万区调,出版《北京的地质》。1964年至2002年,完成第二轮44个图幅的1∶5万区调。1991年出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资料截止到1985年,突出了山区以"燕山运动"为特色的中生代地质。即将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志——北京志》,亮点是平原"新构造运动"为代表的新生代地质,以及与城市发展、布局和建设相关的城市地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