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动态·信息     
发现介于鱼类和陆生动物之间的化石被发现4月上旬,古生物学家们在对北极圈内形成于375万年以前的岩层进行研究后,发现了非常典型的新化石种类。有充足的证据显示,这一物种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处于鱼类和早期有足动物之间。从这次发现的新化石中,人们可以看到,这种动物的头骨背面、  相似文献   

2.
大鱼的脆弱     
《海洋世界》2009,(4):8-8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上烟尘漫布,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几千种生物的灭绝,一些大型鱼类也在那次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消失。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比其他鱼类更容易灭绝,掠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上下颚闭合速度快,它们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但是,它们的个体成熟慢、种群发展速度慢。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意味着大鱼们缺少天敌,但那里同时是一个危险的位置——科学家表示,在灭绝事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往往是大鱼。  相似文献   

3.
<正>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常见于温带和热带浅海水域,是一种典型的鱼毒性赤潮藻。近几年来,米氏凯伦藻与其他藻类多次在渤海引发赤潮,污染面积和次数逐渐增大。作为一种有毒藻类,米氏凯伦藻能分泌溶血性毒素,危害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引起养殖生物死亡,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甚至通过食物链的传播,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对米氏凯伦藻的监测和研究一直是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9,(6):9-9
赤潮爆发时,藻类将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使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有些藻类甚至会释放毒素。人们已经找到一些方法来解决赤潮危机。现在,英国赫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另一个解决赤潮的方案——超声波。引发赤潮的藻类有一种异形细胞,这种细胞内有氨气泡,使藻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不会下沉。  相似文献   

5.
全球赤潮生态学与海洋学(GEOHAB)国际合作计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赤潮的一般特征海洋浮游藻类作为海洋食物网的基础环节 ,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海洋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它们通常会迅速增殖 ,形成所谓的水华 ( Blooms) ,有时浮游植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鱼类死亡 ,生态环境恶化 ,通过藻毒素污染海洋食物 ,从而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国际科技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有害藻类水华 [Harmful AlgalBlooms ( HABs) ] ,通常情况下称为赤潮 ( Red Tides) ,其实这种叫法在科学上并不贴切。迄今为止 ,所记录到的赤潮生物 ( HAB Species)有 3 0 0多种 ,分别隶属于双鞭毛藻、其它鞭毛藻…  相似文献   

6.
微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微生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感染、杀死和裂解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在自然海洋环境中,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浮游植物细胞的损失,其中微藻的自然死亡(即细胞裂解)率是导致微藻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病毒介导的宿主死亡不仅可影响藻类物种的种间演替,也可能会影响种内演替、藻类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可以通过减少宿主种群数量或防止藻类宿主种群数量达到高峰的方式来控制浮游植物动力学指标.因此,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赤潮动力学和感染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病毒具有高度特异性宿主范围的发现拓展了我们对微藻种群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本文从病毒-微藻稳定感染系统模型、病毒对微藻种群动力学的调节、病毒介导的微藻死亡、宿主对病毒侵染的防御以及影响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微藻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1美国发布有害赤潮消息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首次发布伊利湖有害赤潮季节预报,研究者们预测伊利湖西部今年夏季将发生轻度有害赤潮,与2007年情形相同。过去十年来,一直困扰伊利湖的有害藻类水华呈稳定的增长趋势。有害赤潮能够导致鱼类死亡、湖岸侵蚀、危及水生生物和人类生命。自2008年起至今,NOAA持续每周发布伊利湖有害赤潮监测通报。NOAA  相似文献   

8.
海洋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现在已知海洋植物有1万多种,其中主要是低等植物——海洋藻类。已知的海洋动物有16万~20万种。其中鱼类有1万多种;甲壳动物有3万多种,如虾、蟹等;软体动物有5万余种,如扇贝、鲍、马蹄螺、鱿鱼、乌贼等;在棘皮动物中,可供食用的海参有40种。目前,人类每年从海上获得的鱼类、藻类、贝类等水产品虽然多达约6300万吨,但也仅占全球水产品总量的0.3%。头足类资源尚有90%未开发利用。南极洲海域的磷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9,(4):9-9
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学家们完成了一项自1915年就已经开始的研究,揭示了生活在大西洋的一种蜗牛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的巨大变化。科学家发现,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这种蜗牛的外壳长度平均增加了22.6%,而其他外壳特征并无变化。为什么这种蜗牛会变大?一个原因是,人类过度捕鱼导致蜗牛的天敌——鱼类减少了:另一个原因是,环境温度升高了。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地壳发生的震动,绝大多数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人们发现,在地震前夕和地震时,常会有深海鱼类浮于海面上,地震过后,有时还会出现大量鱼类死亡现象,人们怀疑,鱼类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威海近岸人工鱼礁布设对生物资源恢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效果,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北黄海近岸人工鱼礁投放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区发现浮游动物53种,其中优势种为浮游桡足类。夏秋季底栖生物幼体成为季节性优势种。游泳动物共发现14种,主要为常见的礁区鱼类。底栖动物共12种,其中棘皮动物海燕为绝对优势种,为近岸养殖生物的主要敌害生物,主要的底栖资源优势种为虾蟹类与软体动物。投礁区的浮游动物与游泳动物物种数明显多于未投礁区,表明人工投礁有助于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系统。但该海域大型底栖藻类较少,还应进一步对大型底栖藻类增殖以提高海域初级生产。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圣地亚哥的一个实验室里,几乎所有的试管都装满了绿色的藻类,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可以避免池塘藻类生长产生的浮渣。试管里装着不同种类的藻类,它们之间进行着生长竞赛,这种竞赛是一种快速生长的进化,其目的是要产生一种"超级藻类",这种超级藻类能高效地将太阳光能和二氧化碳转变为脂类或者油类,然后这些脂类或者油类经过提炼和加工,最终形成汽油或燃料。  相似文献   

13.
遮目鱼Chanos Chanos(Forsal)是海洋暖水性鱼类,以摄食底栖藻类为主。这种鱼要求食物链级次低,加上生长快、抗病力强、适盐性广、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在国外颇具盛名,通称为“奶鱼”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一艘潜水艇上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圣萨尔瓦多的巴哈岷岛沿岸潜水时,发现在800多英尺水深处生长着一种藻类。藻类能在这样大的水深处生长是前所未有的。 船员们发现,在巴哈岷水区很深的地方,海水令人难以置信的清澈透明。从1981年11月13日~17日期间,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潜水观察。发现了一种没有阳光而无法生存的、含有叶绿素的藻类植物。  相似文献   

15.
4种单胞藻同化速率与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0,9(3):287-290
本文采用~(14)C示踪法,实验研究了温度对小球藻、牟氏角毛藻、聚生角毛藻和钙质角毛藻同化速率的影响,发现这4种藻类的同化速率随温度呈非线性函数变化,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藻类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和适应,以及这4种藻类光合过程的平均活化能。  相似文献   

16.
珊瑚哀歌     
方舟 《海洋世界》2012,(8):58-59
珊瑚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一太平洋的广泛海域内,都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珊瑚具有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地海岸线等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暖、病毒和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的生存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最近,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种病毒能够感染单细胞微藻,而这些单细胞微藻生活的环境恰恰是珊瑚生存的环境。珊瑚与这些藻类是以共生的形式存在的,病毒对单细胞微藻的感染,可能会“传染”给珊瑚,让珊瑚“得病”,进而引起珊瑚礁的白化,使珊瑚大面积死亡。其实,藻类与珊瑚感染病毒,也不是新鲜事儿。珊瑚、藻类和病毒已经在海洋中进化了数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病毒虽然一直对珊瑚和藻类产生着影响,但三方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都没有遭受灭绝的厄运。目前,人类已经知道20多种病毒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但一直不知道导致这些病毒影响珊瑚的根源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有问必答     
《海洋世界》2009,(12):74-74
死海中真的没有生物存在吗?答:死海是位于西南亚的大型咸水湖,是世界最低洼处,因其温度高、蒸发强烈、盐度含量高,目前尚未在湖水中发现有水生植物和鱼类存活,“死海”因此得名。不过,美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死海中仍存活着几种细菌和一种藻类,其中有一种叫作“盒状嗜盐细菌”的微生物,它具备防止盐分侵害的独特蛋白质,  相似文献   

18.
金属硫蛋白是生物体中可由重金属诱导而产生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与生物的重金属中毒现象密切相关,并可能参与锌和铜在生物体中的正常代谢过程。以往在海生哺乳类、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等动物中曾发现此种蛋白质,其主要特征均与Margashe and Vallee首次在马肾皮质部发现的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以后简称MT。)相似。但在海洋以及淡水藻类中的情形如何,迄今仍无报道。  相似文献   

19.
1鲑鱼生活在海洋中,而产卵却要游到河里,具有这类生活方式的鱼类称为回游鱼类。这种生物现象包藏着使科学家们感兴趣的许多奥秘,下面就是一例。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鲑鱼的血液中也同人体一样,含有少量盐份,其成分高于河水但低于海水。与人类不同的是,鱼类直接受到外界含盐浓度的影响,渗透作用力求使鱼类体内和体外的含盐度保持平衡,而鱼的体内又具有一种盐分自我平衡调节机制对抗这种作用。那么,鲑鱼在海洋与河流  相似文献   

20.
从猿到人,这几乎是童叟皆知的常识。人类的最早祖先是谁?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答案——人类的最老祖宗是鱼类。有两种鱼——矛尾鱼和文昌鱼,被科学家们推崇为活化石,是世界各国博物馆陈列品中的佼佼者,要弄清这两种划时代鱼类的科学价值,继而证明鱼类是人类的始祖,不妨先从动物起源进化问题谈起。我们知道,人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那么,猿人又是谁进化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