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形变带、极震区及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分析了7.6和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一条单一的断层,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有明显破裂表现,这一特点与震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澜沧—耿马震区构造能流图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瑞琦  李世成 《地震研究》1996,19(2):168-174
根据澜沧-耿马震区构造能流图象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震产生了两条长度分别为42公里、55公里的北西向主破裂,同时产生了几北东-近南北向的次级破裂。通过与宏观资料的对比,可观看出构造能流图象和震害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图象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及迁移图象,发现其地震序列中主震及余震明显地沿北北西向分布。7.2级地震所形成的形变带沿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分布,表明该断层即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时,沿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形成明显的地震形变带,表明其发震构造较复杂。主震后的强余震活动与北东向断裂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具有复杂的发震构造和破裂图象。  相似文献   

4.
李丽  刘剑  付虹 《地震研究》2011,34(4):482-487
概述了双差定位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对1979~2009年澜沧—耿马地区发生的4279个中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获得了4124个地震基本参数,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2s降到了0.086s.定位结果显示震中沿北北西向的构造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且更加集中于断层附近,在深度上改变了定位前的层状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5.
黄陵背斜东北,西北及西南三边为大断裂所切割,唯其东南边缘仅在卫星影象上有一线性构造。经实地考察研究,该线性构造地表以张性裂隙带的形式出现,其深部部分地段以主断面形式出现,从而在几何形态上组成一个完整的黄陵菱形断块构造。在断块的顶角处,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相似文献   

6.
王锡财  杨继恩 《地震研究》1992,15(3):306-313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相继发生7.6级和7.2级地震。本文介绍这次地震损失较重的澜沧、耿马、沧源和双江四个县的民用建筑震害,初步分析了震害的原因,研究了各类房屋的震害特征,总结了从震害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为地震灾区重建家园和房屋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闻满华 《地震研究》1990,13(2):131-138
本文将地震系统作为开放系统进行研究,认为系统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导致孕震区滑向不稳定的非平衡态,然后在各种涨落扰动下发生地震。本文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1976年龙陵、宁蒗地震、1974年昭通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孕震区,得到大震孕育调整模型,大震前地震开放系统熵值曲线变化特征,可作为大震预报指标应用于日常监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李立平  刘宜兵 《地震研究》1992,15(4):366-372
本文用下关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的主震加速度记录,结合澜沧——耿马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以波谱法为基础,分别计算了两个主震的运动学、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各18个。用以从微观地震学角度描述澜沧——耿马地震的两个主震。通过所求参数的分析对比,认为是澜沧主震触发了耿马主震。  相似文献   

9.
澜沧—耿马地震的S波偏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桂芬 《地震研究》1990,13(1):88-99
通过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前后S波偏振角的计算分析,得出大震前偏振角变化幅度小,U_(SH)—U(SV)值图象呈规则分布;大震后到11月30日6.7级强余震前,偏振角变化幅度增大,U_(SH)—U_(SV)值图象散开,分布方向仍与前震相似。6.7级强余震发生后,偏振角变化幅度大,U_(SH)—U_(SV)值图象弥散分布,线性和方向性消失。与此同时,对前震、余震的P波S波最大振幅比值变化分布进行研究,得出大震前小震破裂面方向是北北西向,与主震破裂面相同,余震的破裂面与主震破裂面不完全相同,是主断面激发多组不同方向的新断面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10.
澜沧—耿马地震的破裂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培善  秦嘉政 《地震研究》1991,14(2):95-103
本文收集了国内各个单位和国外EDR报告给出的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解参数,讨论了它们之间差别的原因。由地震定标律给出了主震7.5级地震的断层长度、宽度、面积和平均错距的估计值,结果分别为52 km,26 km,1.3×10~3 km~2,2.0 m。研究了它们的破裂方向:像是从中间地区分别向东南(产生最大主震7.5级地震)和西北方向(产生次大主震7.0级地震)破裂扩展,但不是同时,相隔了约13分钟。本文还讨论了第二次主震(Ms7.0)比第一次主震(Ms7.5)造成的地面破坏面积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第一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0°W,倾角88°,错动角185°,地震矩为0.55×1020Nm.第二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3°W,倾角90°,错动角209°,地震矩0.24×1020Nm,延迟时间为25s.第三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65°W,倾角82°,错动角172°,地震矩为0.14×1020Nm,延迟时间为70s.这种在空间上相距甚小而在时间上有分离、子事件的震源机制相差较为显著的复杂震源过程,与现场综合考察所见的地表裂缝分布一致,可以解释为单一裂缝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两个余震震源机制均为:走向N10°W,倾角86°,错动角185°,地震矩分别为0.54×1018Nm和4.29×1018Nm.  相似文献   

12.
澜沧—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俞维贤  侯学英 《地震研究》1991,14(3):203-214
本文通过对澜沦—耿马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形变带中地震断层和构造地裂缝的追索、调查和实测,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地面破坏的组合类型及其与构造线的展有关系,对形成澜沧—耿马地震的应力场及控震、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论述了四川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变形构造格局、盆内地震活动规律、变形构造形成演化与地震活动的时空耦合关系等。提出盆内浅源地震主要受盆内薄皮构造中的冲起构造带控制,并认为地震活动随变形构造的前展式扩展有逐渐向盆地中央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北西向线性构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澜沧—耿马地震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李立平  叶建庆 《地震研究》1990,13(3):223-233
本文使用沧澜—耿马地震主震后在震区建立的数字地震仪记录,用波谱法测算澜沧—耿马余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就这些参数的统计特征,对该双主震型两主震区的地下介质不同状态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尤传侠 《地震研究》1990,13(2):196-202
本文初次用近几年来站定点探测到的恒温层以下不同深度的地热随时间的变化资料,揭示澜沧—耿马7.6级大震前后地热的短、临异常特征,并对异常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澜沧—耿马地震的剩余形变记录、剪切位错源的S波辐射和格林函数,计算了产生大面积形变场的震源内等效力。在强度为1.103×10~(13)牛顿的等效力作用下,地震断层东北盘的地壳表层物质在主震发生后,经20.46分钟的时间过程完成了向上抬升的永久性不回复形变。作者指出,剩余形变在长距离传播中会裂变为两个不同传播速度、不同方向的形变场。  相似文献   

18.
澜沧—耿马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与空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杨 《地震研究》1991,14(2):122-126
1988年11月6日滇西南发生了澜沧7.6级、耿马7.2级强烈地震,两震相距70公里。本文分析了大震活动的条带与空区特征。这两次地震之前既有M≥4.5地震活动条带,又有M≥3.5地震空区,条带与空区相连接。空区是震前三年多开始出现,震前半年消失的;条带是前一年多时间内形成的,条带的迅速形成深入到空区之内,促使了空区的消失。澜沧7.6级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的交汇部位,也是条带的端部、空区的边缘;耿马7.2级地震则发生在空区之内。  相似文献   

19.
澜沧—耿马地震短期和临震阶段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月君  陆远忠 《地震》1994,(5):78-83
本文主要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震前短临阶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包括b值、震群、临震的小震活动等,文中也简要回顾了大同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同时探讨了地震系列的算法复杂性在实际震例中应用的可能,表现为在时间分布上强震前大小地震的有序性增加,随机性降低的过程。目的是寻找强震前一定时空范围内,中期向短期阶段过渡及短临阶段普遍存在的地震活动图象的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之前,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有一个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下降时段,震后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