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现今断裂活动特征、地下水活动、震源机制等资料初步研究了河南省淇县—新乡一焦作地区的现今构造应力状态。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计算,初步探讨了应力状态与地震的关系。最后指出了该区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江北5.2,5.4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11月20日的重庆市江北5.2级、5.4级地震。被认为是处于四川东部台拗的一系列线状、弧形状构造在现代近东西向应力作用下,这一发育极为完整的构造再次活动的结果。其具体背景构造有华蓥山构造带、七曜山—金佛山构造带和长寿—南桐构造带。它们是该区中强地震的直接控震构造。这些构造带控制了该区的岩性、构造和应力的积累、释放。故认为地震的发生正是上述构造带相继多次活动,从而导致江北地区地腹构造发生粘滑性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附近,这里一直是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许多断裂活动和重要构造事件都发生在该地区。通过对雅鲁藏布江沿岸大量软沉积物沉积类型、特征和成因等观察分析,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震积岩,形成了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包括液化卷曲变形、层内错断、负载构造和火焰构造等,表明了该区曾遭受过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通过对该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有助于补充该区古地震记录,这对于研究该区的构造活动性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西藏当雄—崩错一带1951—1952年间8级地震(包括前震和余震)形成的地震形变带的初步考察,对地震形变带通过不同岩性时所产生的形变类型的主要特征、力学性质等进行较详细描述,对形成该期地震的应力场特点及控震、发震构造进行初步探讨。 西藏地区地处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东段,是一个地震频度高、强度大的地震区。该区在1950年以前,历史地震记录不完整,准确性差实地考察资料也不多见。1950年以后才开始有较系统和详细的地震记录资料 1980和1981年,笔者对当雄—崩错一带1951—1952年间,西藏发生最强地震之一(8级)所产生的地震形变带进行了初步考察,虽然从地震发生至考察时,已隔近30年之久,但地震形变仍保存十分完好。通过对它的研究,对于探讨该期地震控震和发震构造的特点,地震破裂的性质与过程,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应力场的演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近期强震危险性的概率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 作为历史强震多发地段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强地震危险性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在分析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强震活动特点的基础上, 利用地震危险性韦布尔概率估计方法, 对该区未来10年内发生6.5级以上强震的累计概率和条件概率进行了计算, 并结合前人针对汶川地震破裂对周边断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及潜在震源区判定等研究结果, 对该区强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判断。 结果表明,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 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似有逐步活跃的趋势; 根据韦布尔概率模型计算得出的该区2021年前发生6.5级以上强地震的概率高达0.93, 条件概率为0.32。 因此, 该构造区, 尤其是区内的冕宁—西昌一带未来10年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圈定出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对该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了该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三河—平谷地震区的地震目录、GPS测量和周边台站的地电、地磁、地下水、水温及钻孔形变观测资料,绘制了相应的图件,对该区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夏垫—三河附近小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较浅,地震活动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周边台站的电、磁、水、温和形变在地震发生前后大部分有前兆异常现象,且特征各异,其特征和异常与三河—平谷地震区的构造运动及该区的地震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地球物理场特征可为今后的台站观测提供基础,将各方面的特征综合考虑,会对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和识别具有一定的意义,进而为该区的地质构造运动特征、地震监测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主要从大地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新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主要活动断裂及地震活动性方面,论述了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环境,结合目前对水库诱发地震的认识,认为构造因素是影响该区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水库诱发地震将主要发生在库区断层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1978年8月10日在台湾海峡中北部发生的5.3级地震为典型震例,讨论该区地震构造,认为该区处于北东—北北东、北西、近东西向等多组活动断裂复合交汇的地区,且与台湾陆壳同属一个地质块体。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特征,并和台湾省以东海域强震活动作了对比,认为两区域的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共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云南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学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整理、收集研究区近年来新测地球物理数据,结合钻井和地质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新方法处理了研究区重磁数据,讨论了余下—铁炉子断裂带及邻区重磁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结合地震和电法对研究区构造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探讨了该断裂带对研究区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余下—铁炉子断裂带为近EW向复合型岩石圈断裂带,受多期构造演化和构造应力影响,其埋深较大、切割深度较大,断裂性质呈多期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活动性,在渭河盆地和秦岭地块的断裂性质不一.该断裂带在渭河盆地内呈隐伏深大断裂带,断裂带及邻区深部构造稳定性较差,更新世以来深部构造仍在活动,同时结合该断裂带周围深、浅部地质构造的分异性和不稳定性说明了该区有孕育发生中小、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推测存在中小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余下—铁炉子活动断裂带具区域性控(导)岩(矿)作用,控制了盆地南缘的形成和发展,断裂带周围及与其他断裂的交汇处附近是该区"一热两气"和矿藏等资源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2.
正首都圈是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该区位于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华北平原NE-NNE向构造带交汇部位,也是我国东部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鉴于首都圈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位置和新构造活动背景,加强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断层滑动失稳可能性研究,具有时代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首先依据首都圈地区的历史地震目录,分析该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其次利用首都圈地区的原地应力测量资料,研究该区域地壳浅层应力积累水平。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文安~霸县地区发育两组深断裂构造,一组为北东到北北东,另一组为北西到近东西,其中北东到北北东向断裂较发育,控制该区的断陷和凸起,霸县断陷就是受活动性牛东深断裂控制形成的。据人工测深和重力资料推算结果,文霸地区位于上地幔隆起区内,并被几条深断裂切割,地壳厚度变化梯度较大,深部构造较复杂。据地震活动性与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与华北地区同处于一致性较好的应力场中。综合以上,本区与华北地区强震的地质构造对比研究表明,具备发生强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4.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构造遥感解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治坤  田勤俭  陈立泽 《地震》2005,25(4):127-132
南北地震带中段断裂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 本中研究区域为东昆仑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交接区, 该区断裂从遥感影像上分析主要有NW向、 NE向、 SN向三组, 包围着岷山隆起近似成三角形。 交接区内构造复杂, 曾发生1879年武都8级地震、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 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等强震。 通过遥感资料对该区断裂进行构造解译, 确定该区构造活动型式及地震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晋冀蒙交界地区(E111°—116°,N39°—41°30′)位于山西断陷地震带与阴山—燕山地震带交汇地区,构造上具有强震背景,是历史上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近年来该区先后发生了和林格尔6.3级地震和丰镇5.8级地震,地震形势引人瞩目。本文侧重研究了上述两个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和测震学指标的前兆特征,并粗略分析了怀来地5.4级地震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发震构造、地震等烈度线、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带、大地形变测量、卫星影象解析等资料的分析认为,邢台—河间—唐山是强震活动带,也是一条北东向线性地震构造破裂带。  相似文献   

17.
唐山古冶、 滦县地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亢  曲国胜  房立华  李红光 《地震》2015,35(2):111-120
小震活动与断层运动紧密相关, 小震定位技术已逐渐成为地震断层破裂、 发震构造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唐山地区1978—2011年内发生地震进行重新定位, 以地震学与构造地质学为理论基础, 着眼于唐山地震构造系统与滦县地震构造系统的交汇区, 对连续、 丰富的地震数据进行时间、 空间综合分析, 发现古冶东侧出现一条新生地震带。 开滦煤矿地质资料证实了该新生地震带展布与徐家楼—王喜庄基岩断层完全重合, 推测2010年MS4.2地震与2012年MS4.8地震均由徐家楼—王喜庄断层活动引起, 应加强该区地震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邵武--河源地震带中段从1978年以来出现一次地震群体活动,属于该地震带第Ⅱ活动周期的第Ⅳ活动幕,现已转入这次活动幕的尾声,分析该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应力状态,认为该区震源构造应力已整调、处于松驰状态。未来一段时间的地震活动将向起伏性减弱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1个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曾发生的1585年巢县南5级、1654年庐江东南5级等4次地震呈NNE向带状展布,构成了1条醒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带。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浅层物探、钻探资料、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等表明该地区矾山断裂、夏家岭断裂和朗村断裂是前第四纪断裂。铜陵断裂是1条中更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可发生中强地震,控制了近地表的3个雁列状构造的演化和发展。4次地震强度呈现了向S递减的特点,而这与晚新生代无为盆地的凹陷幅度明显大于南边的贵池盆地的特点相一致。在深部构造上,铜陵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对应着1条NNE向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巢湖—铜陵地区中更新世活动的铜陵断裂、雁列状分布的构造、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以及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带在空间上的对应性,显示了它们应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20.
温州市是浙南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大量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对地震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温州及邻区范围内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及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综合研究了该区地震构造特征。研究表明:温州及邻区范围内不具备发生地表破裂型大震的构造条件,但具备发生中等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