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地堑系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安美建  李方全 《地震学报》1998,20(5):461-465
利用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测量资料,对山西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该地区与其东部的华北地区具有明显差异的应力状态.其次,通过拟合观测资料,对影响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力作用等进行了反演研究.反演计算结果显示,边界力作用是影响山西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要因素,区域内部的材料及其性质是影响构造应力场分布的次要因素.山西地区构造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与断陷盆地展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对东亚部分地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二维平面应力模型拟合反演运算,得到了影响该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作用力相对值和方向.其中,陆陆碰撞边界的挤压作用力最强;洋壳俯冲边界的挤压边界力较弱;活动边缘海盆地存在拉张边界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北地震带南段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从1933年到1991年的134次中、强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南段是一条浅源、走滑地震带,在它的东部和西部地区,震源机制结果的P轴和T轴呈现系统的、一致的分布.在西部地区,P轴和T轴分别位于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方向;在东部地区,P轴和T轴分别位于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方向.从整体来看,P轴的方位在空间组成一个倒V字形.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边界与青藏高原和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是一致的.大量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从喜马拉雅碰撞带到南北地震带南段西部,从台湾东海岸碰撞带到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P轴的方位分别呈现大体一致的分布.这说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从喜马拉雅碰撞带一直传到南北地震带南段西部,同时,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从台湾东海岸一直传到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并分别控制了那里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4.
刘鎏  魏东平 《地震学报》2012,34(6):727-740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 受到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挤压与俯冲作用, 其构造应力场形态和动力学机制相当复杂. 本文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 以世界应力图2008年版本数据(WSM2008)的应力方向和应力型两类指标作为主要约束, 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动力驱动机制进行数值模拟, 给出了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板块边界力的大小和方向估计. 同时对3个典型情况的数值模型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软流层静压推力对该区域构造应力场影响相对较小, 板块边界力作用则起主导作用; 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控制了中国大陆地区应力场的基本形态, 是形成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为主的重要原因; 琉球海沟——南海海槽俯冲带边界力显示了挤压-张性的分段特性, 贝加尔裂谷表现为拉张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中国大陆大部分区域内最大水平剪应力分布图像与该地区地震辐射能量密度的分布存在较好的空间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唐山和澜沧地震序列震源区应力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刁桂苓  于利民 《地震学报》1995,17(3):305-311
以唐山地震序列167次MS4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澜沧地震序列163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为基本资料,系统分析了各自震源区应力场的状况.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场的方向稳定,没因发生强震序列造成显著的改变.余震机制解的优势空间取向与主震机制解相近,受主震及强余震影响,部分余震机制解有所偏离,但偏离程度随时间减小.唐山和澜沧序列中优势取向的机制解占全部解的比例相当,暗示构造应力场对强震序列的控制作用大体相同.经震源机制的聚类分析发现,唐山较澜沧序列类型多、取向分散,分析认为是唐山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比澜沧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复杂所致.   相似文献   

6.
刘昌铨  刘明军 《地震学报》1998,20(3):240-249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用线弹性三维有限单元程序进行各节点位移和各单元应变、应力计算.通过分析上、中、下地壳各层的最大主压应力等值线图,探讨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观测应力场的大华北地区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 利用观测应力场应力取向和应力状态作为主要约束, 对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显示, 华北地区应力场主要受到来自太平洋板块和青藏高原挤压作用的控制. 太平洋板块的北西西向的挤压作用对这一地区, 尤其是华北平原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影响更大. 同时, 上涌地幔沿盆地边缘法线方向的引张, 对这一地区的应力场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岩石层动力学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东宁  许忠淮 《地震学报》1999,21(2):133-139
利用粘弹性蠕变本构关系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中国大陆岩石层应力场及应变场的动力学模型;以中国大陆岩石层应力场的水平向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块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及速率为约束条件,用试错法得到了模型边界作用力的大小;同时分析了青藏高原重力势能对中国大陆岩石层运动格局的影响.数值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挤压作用及岩石层底部的突然剥离,是导致青藏高原目前快速抬升及正断层发育的动力源.青藏高原物质的水平侧向扩展是形成中国大陆现代构造特征的主要动力因素.模型东部所受到的边界挤压作用,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可能非常微弱.   相似文献   

9.
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强震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空间分布及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我国西南地区直到缅甸中深源地震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格局,充分显示出我国西南地区在现代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以印度板块对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为主要动力源,在东部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远距离作用影响的总体特征。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在缅甸中深源地震带产生的侧面挤压剪切的直接作用。腾冲火山区所属的腾冲龙陵地震带是西南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一条重要边界。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北东———北东东向的区域压应力场作用,同时也可能受到东侧毗邻应力场分区南南东———南东向压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荀英  黄新辉 《地震学报》1996,18(1):103-110
用正交设计法与有限元法联用,快捷地求出能造成区域内断裂错动方式的远场构造应力;求出红海湾地震前该区构造应力场.采用弹塑性软化失稳模式模拟发震过程,先后模拟了计算区内本世纪5次中、强地震.计算表明:中、强构造地震均发生在断层安全度为零的地段.根据现今断层安全度分布预测了该区潜在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1.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忠贤 《地震学报》1996,18(2):187-193
利用有限元模型模拟一条走滑断层上强震重复发生的过程.在模型中引入断层阀机制以考虑流体孔隙压力变化的作用.用5个参数来表征断层的流变、孔隙压变化及破裂准则等基本特性.通过系统地改变这些参数对大量模型进行计算,初步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平静期——活跃期现象与模型参数和加载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常速率边界位移载荷作用下,处于中等应力和孔隙压状态下的模型表现出有规律的平静——活跃现象,其周期长度为地震原地复发周期的1/3~1.当模型处于高应力或高孔隙压状态时,平静——活跃现象变得无规律或不明显.在周期性变化的边界力作用下,当力变化幅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模型地震活动性表现出与外力变化周期相同的平静——活跃现象.   相似文献   

12.
冲绳板块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特征div>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绳板块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西太平洋边缘活动带上,构造应力场图像及其动力学机制表现得相当复杂.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以WSM2008 观测应力场数据的应力取向和应力型两方面指标作为主要约束,对冲绳板块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对模型涉及的各种作用力作出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冲绳板块岩石层的状态,以及该地区的板块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得到了以下一些初步认识:① 软流层静压推力控制着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基本形态;② 冲绳海槽的演化过程,例如该地区的岩石层减薄与其下地幔流的上升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板内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③ 琉球俯冲带边界力的作用是分段的,不同区段作用力对板内应力场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应力-耗散热地温前兆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庆良  王文萍 《地震学报》1998,20(5):529-534
强震前在震区及其周围出现明显的浅层地温升高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已有的几种机理解释虽均可以各自找到某些方面的证据,但都存在一些矛盾.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测资料对比并结合岩石力学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应力-耗散热地温前兆机理模式.其主要观点为: 地壳应力场对岩土介质非弹性变形做功所产生的耗散热,可能是震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地震中期阶段的区域性、趋势性地温升高,主要与区域应力场强化因素密切相关;而地震短临阶段的突发性地温升高,则主要与震前震源区应力场剧烈变化调整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土层远较岩石层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耗散热,所以震前的地温异常应在土层覆盖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且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层内,形成所谓的热罩现象.   相似文献   

14.
延庆-怀来盆地大震危险性分析研究di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昌铨  嘉世旭 《地震学报》1997,19(5):517-523
根据延庆-怀来盆地深部探测研究结果,结合浅部活动构造、古地震事件、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应力场分布以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同时与邢台等地震区的深部结构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延庆-怀来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不排除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断层滑动资料确定的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和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形变分析结果,较好地解释了青藏高原北、东边缘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动力学演化特征:在中新世中晚期至早更新世末期,青藏高原北、东边缘主要受来自印度板块碰撞青藏块体产生的垂直块体边界方向的挤压,在高原周缘主要形成逆断裂.构造应力场以逆断型为主;早更新世末期以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挤,高原内部挤压变形增大.与此同时,在高原东侧边缘形成北西-南东方向的引张,构成了高原东部块体向东、南东方向滑移的有利条件,从而导致了高原周边一系列断层由逆冲改变为走滑,构造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相对早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旋转.   相似文献   

16.
巴西构造应力场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观测的主应力方位资料,应用遗传有限单元法对巴西及邻区边界位移和板内力源进行了反演,确认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板块边界作用是控制区域应力场的主要因素,山脉和海岸地形造成的扩展力是控制应力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显示了板块在垂直载荷下的弯曲对局部水平应力场造成相当的影响.反演结果也表明,除了过去公认的东西向挤压作用外,巴西还受到相当明显的南北向构造作用.它的存在与最近GPS资料的分析是一致的.研究还表明遗传有限单元法是偏微分方程反演问题求解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震源机制解资料研究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78 ~2009年川滇地区的124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对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地震断层类型和川滇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21°~28°N,97°~108.8°E)主要受近N-S向的水平挤压力影响,区域应力场背景以水平作用力为主;四川地区(28°~34.5°N,97°~108.8°E)由于平均P,T轴的仰角接近水平,构造应力场接近水平,主要受近E-W向挤压力作用,断层面较陡,受水平剪切力作用.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较多,主要分布于云南地区,四川地区内发生的地震类型较为分散且每种类型都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地震和地壳形变等资料,研究了中国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认为,中国区域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分区特点: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分量为主,但某些地区由于深部物质运动可以同时存在垂直附加力的作用;同时认为,中国构造应力场是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控制的  相似文献   

19.
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飞  王椿镛  张东宁 《地震学报》1999,21(5):478-486
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地幔热物质侵入到地壳中对大别地区构造应力场、位移场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幔热侵入体在大别地区上地壳内形成张应力区,在与扬子板块水平向挤压共同作用下,造成大别山地区两端挤压、中部拉张的动力环境,同实际观测到的断层表现一致.并进一步讨论了过渡区域可能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苏鸾声 《地震学报》1995,17(1):41-45
根据多年观测研究得出:在某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存在小震调制窗口,它对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和中强以上地震的群体活动反应较灵敏,震前能提供一定的前兆信息,两个以上小震调制窗口对群体活动中的首发地震尚能提供一个大致的方位.相对以频度为基础的震情窗口更独具特色,对时间尺度为2,3年的中期地震预报,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