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是论文集,俄文书名是,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B.A.扎里科夫和地质矿物学博士 A.Ф.格拉乔夫任责编,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审定,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书共240页。本书汇编了18篇文章,反映了苏联执行捕虏体计划的研究成果,该计划是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一部分。鉴于捕虏体是火山爆发时从地球深部(40—100公里)涌向地球表面的地幔物质(在所有大陆和大洋岛屿上均有发现),目前被看作是直观了解地球深部成分的唯一源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的各向异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由分析地球物理场、首先是地震波场取得的有关各向异性的资料给出了地球岩石圈和岩流圈内有关构造、组成以及可能过程的新的信息。广泛开展天然介质物理特性的各向异性研究刚刚开始。因此,根据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所支持的苏联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建议,由联合国和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于1982年5月12日~19日召开了“地震各向异性的理论、观测和成因”首次国际工作会议。会议在苏联苏兹达尔市举行,有8个国家42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计:民主德国1名,大不列颠4名,苏联29名,美国3  相似文献   

3.
中蒙大陆中轴构造带及其地震活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中蒙大陆中轴构造带的含义在亚州大陆东部,南起昆明、经兰州、蒙古的乌兰巴托,至苏联贝加尔湖西端的伊尔库茨克,可连成一条南北向的中轴标志线,以此线为界,可把中蒙大陆区分为西、东两个半区,它们在地势、新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壳——岩石圈结构,以及至少是中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发展、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区域性的差别,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东西两半区具有反对称的特点。这条中轴标志线的西侧,大约在东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国际岩石圈计划的研究项目、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未来及国际岩石圈计划与减轻自然灾害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联合会间岩石圈委员会、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理事会和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法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震局主编的《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于1985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武汉评审通过。《图集》的编纂引起国际地学界的重视,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岩石圈动力地图集,并将载入国际岩石圈研究的史册。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坚硬固体壳层,是与水圈、大气圈适成对照的。自从本世纪六十年代重新提出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的理论以来,岩石圈已被作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新领域,岩石圈动力学也成为当代地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地学大断面的编制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部地学大断面的编制和研究是中国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协调的中国地学大断面项目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际岩石圈计划八十年代后五年的重要课题——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s简称GGT)的一个组成部分。八十年代中期,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总结北美洲大陆——海洋断面计划执行十年后的经验为基础,拟定出全球地学断面计划。目的是以统一的格式来编制分布在全球各关键部位的200多条断面(最后落实为130余条断面),提供大洋到大陆过渡带、大陆地壳和岩石圈的形成和动力学演化模式,并进行对比。通过综合研究来了解全球不同地质单元的岩石圈结构、成因和动力学模式。中国岩石圈计划全  相似文献   

8.
我国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成果——《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已编制完成,并已由地图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发行.编制《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是国家地震局“六五”期间的重点课题,也是国际岩石圈计划的前沿课题,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9.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评审会议于今年10月22日—26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这是国家地震局的重要项目之一。10月25日由国家地矿部、中科院、教委会、测绘总局及国家地震局等部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通过了这一图集。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是当代国际地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演化,为矿产和资源的远景规划、减轻各种地质灾害服务。为了赶上国际地球科  相似文献   

10.
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沦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市怀柔龙山宾馆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20人,列席代表80人,来自18个国家,他们欢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本届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11.
地球动力学专题学术报告会是在1980年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于7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会议由黑尔斯(L.Hales)和鲁塞尔(R.D.Russel)主持。共宣读论文23篇,其中13篇主要讨论地球动力学问题,10篇讨论世界各主要造山带的演化问题。欧美学者多强调岩石圈的水平运动,而苏联学者则强调垂直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大陆开裂、地幔物质重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国际岩石圈计划Ⅱ-4任务组关于地球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多学科3-D模拟的基本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步骤,并概略介绍了结构数据库的建设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现代地质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加强对地壳深层、上地幔或整个岩石圈演变的认识及研究地质作用的全球性规律,以满足人类对预测、寻找矿产资源和预测预报地震灾害的迫切需要。为了加速对现代地质学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原有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1986年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制定了开展全球性的地学断面研究工作。中国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拟定在我国布设11条国际地学大断面,东沟—海城—林西—锡盟就是其中的一条。根据地学断面  相似文献   

14.
1984年8月4日至14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除两次全体参加的大型学术报告会外,组织了22个专业组(C.01—C.22)、6个专题讨论会(K.01—K.06)及10个国际岩石圈计划专题讨论会(L.01—L.10),分别进行了学术活动。涉及新构造、现代板块运动及地震构造方面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组中:在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组(C.03)中组织了三次地貌、古地貌及新构造学的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地震学和抗震工程联合委员会远东组第四次学术会议于1984年4月2—6日在苏联南萨哈林斯克举行,会议讨论了“远东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报”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远东科学中心的地震机构、远东建筑和设计单位的代表,以及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高尔基城等城市的代表共130人。会议听取了38个集体报告和25个试验报告。组织委员会对每个试验报告都指定了专人审查,并且在全体会议上对这些报告进行了评议。会议期间,举行了地  相似文献   

16.
《地震地质》1985,7(3):62
由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主办,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和中国科协资助的国际“深部过程与大陆裂谷”讨论会将于1985年9月9—13日在成都举行。为了迎接这次会议的召开,国家地震局地质所编辑出版了《大陆裂谷与深部过程》专集,共收入研究成果18篇,其内容主要是针对该会  相似文献   

17.
全球地学断面(GGT)──以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为例吴功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关键词地学断面,岩石圈,动力学80年代后五年,国际岩石圈委员会(ICL)提出了全球地学断面计划,美国康乃尔大学M.Barazangi教授倡议编...  相似文献   

18.
1988年7月1—8日于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了大陆及其边缘地震探测国际讨论会,会上主要交流了世界各国近年来用地震反射方法探测岩石圈的工作经验及成果。全球3万公里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及三维人工地震观测,给出了大陆及其边缘地区的岩石圈细结构图像,为研究地壳演化及深部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国际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深地震反射剖面的主要成果及展望、岩石圈细结构及反射性质的研究、人工地震的地壳三维成像,及数据搜集和处理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岩石圈的动力学和演化;探寻地球资源和减少灾害的纲领》是一本关于国际岩石圈规划的小册子,是在1980年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印发的,内容简介如下:这是由国际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联合会(IUGG)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指定一个起草小组提出的,并将由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与 IUGG 和 IUGS 协商,成立一个管理机构,邀请 ICSU 的各会员国参加这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第二届国际地球岩石圈活动的地球物理监测研讨会的情况。会议于2005年9月12~16日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鄂毕河畔的科学城举行,来自6个国家的9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会议的报告丰富多彩,科学家就地球岩石圈的地球物理活动监测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出版了6个专题的89篇研究论文。俄罗斯、中国、蒙古和哈萨克四国交界区的代表还就研究2003年9月27日发生的7.9级地震草拟了国际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