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3.
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与模拟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具体做法有所不同。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成以来,每年都要对系统进行幅频特性测定,通过这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文章分三部分谈谈系统标定的理论公式、操作步骤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通过对山西模拟地城观测系统现状的回顾及分析,指出了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优越性,说明模拟系统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这的是数字系统,结合“九五”期间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展望了山西地震观测系统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地震观测技术是地震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近20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地震观测方法的更新,地震观测设备的换代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使当代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推进了地震学研究的发展,获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值此世纪之交,回顾近20年来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对下个世纪的近期展望,既很必要也颇具意义。8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采用768工程独立开发研制完成的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设备的地震观测系统,在全国建成了20余个不同孔径的模拟遥测地震台网,使我国的地震观…  相似文献   

6.
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地质过程与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子项目《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于 2 0 0 3年 1月 2 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启动。《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项目由国际著名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负责。项目主要内容如下。1 中国数字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建设   1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硬件平台。2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软件系统。3)通过实施“中美合作延庆 -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的地震活动性的对比计划” ,与现有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互为补充 ,…  相似文献   

7.
1 接地和FCU插板的问题 在1999年9月,当地震计与前后台机联调成功后发现,类似机电干扰的尖角脉冲比较多,严重影响了记录的质量。初步分析后认为,接地不好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按CTS-1说明书的要求,将地线接至电源上的一个接地钮即可,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大的干扰。后来,我们将地震计端口的所有屏蔽线接地和电源分别接地,干扰大为降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00年7月底CTS-1地震计出现了工作不稳定,尖角脉冲、矩形波干扰及反馈控制失调等问题(图1)。然后,有一个通道出现规则正弦波并停止工作(图2)。通过与武汉地震研…  相似文献   

8.
数字地震数据的处理研究—真实地面运动的复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了在频域中真实地面运动的复原问题,借助于一个稳定的六阶带通滤波器可使地震仪反演系统趋于稳定,最后由关分方程递归求出真实地动位移,结果表明,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仪器其原始响应不同,但由其复原的真实地面运动结果却有相当好的一致性。这证明了所采用的复原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面向"十五"的数字地震学发展战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2月 1 6日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召开了“全国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工作会议”。会议就《数字地震观测》教材的编写和面向“十五”的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参加会议的有监测预报司处长高荣胜 ,学科组组长吴忠良 ,副组长庄灿涛、刘瑞丰 ,学科组秘书王凤霞以及专家组成员童汪练、张少泉、宋瑞、杨建思、薛兵等。现将专家们的提议汇集如下。1 关于《数字地震观测》教材的编写专家们首先对《数字地震观测》教材的编写问题进行了讨论 ,约定在 2 0 0 1年 3月底 ,各部分编撰人员完成编写工作 ;3月底至 4月初由张…  相似文献   

10.
林伟  陈杏  叶繁英 《华南地震》2003,23(1):74-81
展望了将高新技术用于地震观测的前景,利用高新技术改善地震监测预报条件,扩大观测范围和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建立新型的三维观测系统,开展“空中、地表、深部”的观测研究;建立动态的数字地球模型,开辟研究地震的新领域,将使准确预报地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从仪器运行情况,影响形变观测的主要因素,观测精度和映震能力等方面,对安徽省淮北,泾县,泗县数字化形变观测台站的监测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安徽省数字化形变前兆观测的基本情况,对安徽省形变台网观测资料的应用和未来台站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黑龙江省地震系统具体情况和“十五”黑龙江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建设两方面考虑,进行了VoIP的技术系统的设计,对黑龙江省地震系统现状及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本VoIP技术系统设计对其他省地震局扩展“十五”地数字震网络的增值应用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地震观测及技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论述了数字地震台网的基本特点和优点,然后着重论述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包括台址的选择,拾振器,采集器,传输信道和无线数字传输设备的选择和安装,以及系统安装中的总体技术要求等。  相似文献   

14.
安徽地震编目自2009年数字化以来,编目方式发生变化,本文从地震初动标注、震相分析、振幅量取等阐述安徽数字地震编目工作进展,同时提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地震编目精度的方法,规范编目检查流程,减少人工误差。  相似文献   

15.
引言 随着“九五”期间地震前兆台站改造工作的开展,许多地电观测台都更换了新的数字观测仪器,数据质量得到很大改进和提高,采样间隔的缩短,仪器精度的增高,为资料分析和预报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但突跳以及各种干扰因素的增多,也为异常识别增加了难度,这对地震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各台站的数字观测已开展3年多,长的可达4年以上,如大柏舍台(1998年1月正式使用数字地电仪)。我们发现,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一些原来变化平稳的地电台出现了起伏的季节性变化(图1),其中有大柏舍、菏泽、青光台等,大柏舍台的年…  相似文献   

16.
数字地磁台网数据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家地磁台网中心汇集了全台网数字化观测资料,并在全国地震行业网内实现了数据准实时共享,本文主要从技术管理、常规产出和探索研究3个方面,介绍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目前相对完善并提供Web服务的数据应用情况。技术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监控台网数据质量,常规产出则是产出各种地磁报告,而探索研究方面的应用则是尝试利用各种方法研究地磁变化。  相似文献   

17.
“九五”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站改造后,数字化的地磁观测仪器在全国各地磁台站推广应用已有两年多时间,两年来,数字化观测仪器和模拟记录仪器在武汉台一直进行并行观测工作,其观测资料稳定可靠。本文通过GM-3磁通门磁力仪与其它仪器进行数字和模拟观测资料的时均值、日均值、月均值、年均值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字观测资料优于模拟观测资料,数字观测仪器完全可以取代模拟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十五"期间黑龙江省新增(改)前兆观测节点项目情况,详细地论述了省级区域前兆台网的架构特点,同时给出了某些前兆仪器连接问题的解决办法,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2005年以前的4年时间里,四川省相继建立了若干数字强震子台,以前的8个布局不合理的老旧模拟式强震台全部退役,取而代之的是22个分布于四川省内各主要地震多发地带的数字强震台,从而结束了连续十几年无数字强震观测成果的历史。现在获取记录的数量和质量正在逐年成倍增长,与仪器相关的软件分析系统得到进一步改进,在数据常规处理后,还将四川省现今所有的数字强震仪都转变成了“烈度仪”,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最直接服务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十五"改造的安徽省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的处理分析,对一些非常规性异常变化原因进行异常落实和分析排查,对各类观测仪器做出基本评估,并得出影响资料质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