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用石灰桩加固软弱地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汪稔  陈善雄 《岩土力学》1994,15(3):19-25
石灰桩作为一种技术可靠、经济快速的软弱地基加固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近一年来利用石灰桩处理软弱地基的成功经验。现场检测表明,对于单层和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而言,采用石灰桩可以使软弱地基获得良好加固且满足设计要求。文中还对石灰桩的加固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天森  何秋萍 《探矿工程》2006,33(1):26-27,30
通过石灰桩在处理软土地基的工程实践,论述了石灰桩的施工方案及处理效果,证明用石灰桩处理软土地基及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石灰碎石桩与粘性土间的机械,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分析,阐明了石灰碎石桩对粘性地基的加固机制,提出了针对性土地基采用石灰碎石桩加固处理的思路和设计。  相似文献   

4.
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软弱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平  朱长歧  楚斌 《岩土力学》2004,25(7):1163-1166
某工程软土地基由淤泥和淤泥质粘土组成,需对其进行处理,使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180 kPa,以满足上部荷载要求。采用粉喷桩、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方法对该地基进行现场加固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法比单纯采用粉喷桩加固法更节省费用,效果更好。在联合加固法中,先施打粉喷桩,后施打石灰桩的工序比先施打石灰桩后施打粉喷桩的工序能获得更高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并对联合加固法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CFG桩复合地基的原理和设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复合地基”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从此该概念成为很多地基处理的理论及公式的依据,后来,它广泛地应用于很多理论分析中,如碎石桩、深层搅拌桩、旋喷桩、石灰桩和土桩。本文主要论述了CFG复合地基的组成、加固理论、设计方法和变形计算,并简单分析了褥垫层和CFG在复合地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石灰桩处理软土地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石灰桩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和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粉体(石灰、水泥)喷射搅拌加固软弱地基(喷粉桩)的作用原理,给出了桩的强度及地基沉降量的计算公式以及施工喷粉桩的工艺流程.最后例举了所施工的几项喷粉桩工程,桩的抗压强度及沉降量均满足设计要求.并通过喷粉桩与其它桩基工程施工方法的对比,进一步显示出其效果好,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建文 《探矿工程》2008,35(10):44-46
通过对某循环水车间病害地基处理实例的分析总结,介绍了石灰桩的加固机理和优点,以及处理小型病害地基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廖锦  赖昕 《四川地质学报》2009,29(3):314-315,323
简要探讨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以工程实例说明了CFG桩复合地基在淤泥质粘土地基处理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许建设 《安徽地质》2006,16(2):134-136
采用生石灰喷粉深层搅拌桩(简称石灰搅拌桩)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具有设备简单、技术可行、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特点,能有效地加固软弱地基,减少软土层沉降和整体工程工后沉降,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论文探讨了搅拌生石灰桩强度形成机理,公路软基处理的有效性及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生石灰膨胀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海珍  高春 《岩土力学》2010,31(4):1253-1256
用生石灰处理软弱地基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手段,生石灰膨胀量的计算是核心问题。为了研究生石灰的膨胀特性,以生石灰和生石灰与水泥的混合料为试样,考虑了磨细度、配合比及约束力等影响因素,进行室内试验,得到了生石灰的膨胀规律,即不论其他影响因素如何变化,生石灰体积膨胀系数 与约束力 总有如下数学关系: ,此关系由试验得出。用于地基处理时,膨胀系数 取决于地基土侧压力系数 、重度 以及深度 ,其关系为: ,该公式可为与生石灰有关的地基处理问题提供更可靠和准确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2.
扩底楔形桩竖向抗压和负摩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底楔形桩是基于结合常规扩底桩和楔形桩的优点而开发的一种新桩型,能同时提高桩侧正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并能有效降低土体沉降引起的负摩阻力对基桩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扩底楔形桩的受力机制和施工方法;基于FLAC3D有限差分软件,通过针对实际工程的数值模拟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对该新桩型在竖向抗压和负摩阻力特性方面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与等体积混凝土的常规扩底桩、楔形桩和等截面桩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研究了桩端土体与桩周土体模量比、楔形角、扩大头直径以及桩体模量等因素对扩底楔形桩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等级地面堆载作用下,扩底楔形桩中桩侧负摩阻力引起的桩顶下拽位移最小、桩身下拽力值介于常规楔形桩和扩底桩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桩基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简要地介绍了桩基现场模型试验、桩基渗水力模型试验、桩基室内普通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及其模拟桩基特性的局限性,并着重分析了桩基离心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及其模拟桩基特性时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The microstructure of grainstone, grain-supported limestone, sampl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geographic and stratigraphic intervals in Egypt were examined before and after calcination at 950°C for 0.25, 0.5, 1 and 2?h. The examination utilized are X-ray diffraction (XRD), X-ray fluorescence (XRF), transmitted light microscopy (TL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ray micro tomography (??-CT). Both the free lime content and reactivity of the produced quicklime were measured. The quicklime produced at 950°C for 0.25 and 0.5?h is un-reactive (RDIN < 10) due to its low content of free lime. However, quicklime produced at 1 and 2?h conditions is highly reactive (RDIN > 30) with variable reactivity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ime microfabric. The grainstones enriched in nummulites resulted in quicklime of higher reactivity than those dominated by foraminifera, peloids and miliolids. Thi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intraparticle pores of the original limesto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inhole and fracture micropores. The shape of pores and not their amount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variable in the quicklime reactivity. The grainstones enriched in fracture pores showed more reactive lime, whereas those with compact structures are less reactive post calcination.  相似文献   

15.
汤捷 《探矿工程》2005,32(5):5-8
介绍了贝诺特工法在香港大澳岛避风塘码头的超深灌注桩工程中的施工情况,并对其优越性及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宏伟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3):65-66,71
本文简述了我国桩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桩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途径,提出了有效支持桩工行业发展的绿色制造实施系统。  相似文献   

17.
无承台群桩中各桩的桩-土相互作用是相互独立的,带承台群桩的桩-土相互作用要受到承台的约束。简要分析了带承台群桩负摩阻力变化的机制。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了地下水位下降条件下带承台群桩的负摩阻力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带承台群桩的负摩阻力与单桩负摩阻力总体相近,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中性点上升,附加沉降增加,下拉力减小,只是各位置桩有差异。荷载不大时,承台对各位置桩沉降的约束明显,各桩中性点几乎重叠。随着荷载的增加,承台本身变形增加,中性点的差异逐渐变得明显,角桩中性点位置最低,边桩次之,中心桩最高。带承台群桩中各桩的负摩阻力沿着深度的发挥程度不同。角桩负摩阻力发挥最为充分,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