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模式识别方法的原理及其在综合地震预测中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文中以华北和西北地区为例,提取了中强地震前的前兆与地震活动异常特征,根据计算结果估计,未来两年内在西北甘青交界武威—西宁以西(37°—38°N,101°—102°E)范围内可能发生6级地震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2.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在克孜勒苏河谷阶地上出现地表形变带,主要由地震陡坎、地震断层、地裂缝与挤压脊等形迹组成。长约15公里,最宽达800米。分布形态为一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形变带。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0°—210°,倾角30°左右,最大水平倾向断距约2米。正走滑断层走向340°—350°,倾向北东,倾角80°—88°,最大右旋水平位错为1.55米。走滑逆断层走向为280°—305°。倾向西南,倾角30°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1.25米。挤压脊多呈东西向分布,最大缩短距离为0.4米  相似文献   

3.
云南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考察的实际资料,本文介绍了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结构要素及组合、位移分布等情况。同时依据位错资料对破裂带的应力活动及断裂两盘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张性,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N5°—10°E。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总体方向为N55°W左右,断层运动的滑移角在30°—40°之间  相似文献   

4.
1989年、1991年四川西北高原上的小金县两河口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0级、6.6级和5.0级的三次地震,其后,只有数量很少的余震。在6.6级地震的震中区内发育了一组与北30°西方向的地震断层,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呈近于直交的北50—60°东张扭性地裂缝带。在对震区地震地质,宏观破坏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判译了该区航、卫图象后发现,1)该震区的最新构造格架是由北30°西和北50°—60°东的两组相互交叉的断层或线性构造构成的网格状基本构造格局。2)但控制该区地震孕育,迁移和发生的却只是经历过多次构造作用的北30°西方向断层带;3)北50°—60°东向的地裂缝只是追踪同方向的晚期断层或线性构造生成的地裂缝带。因此今后对震区及附近作地震预报,烈度区划及防震、抗震等工作时,应注意的重点仍然是北北西方向的断层带及断层带延伸的端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山西地震带北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地区。本文通过对山西带北端局部地区的历史地震及现今地震活动分析,对该区的地震趋势作一初步估计。一、资料的选取 (一)地区范围根据文献[1]对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的结果以及北三省地区震情监视的需要,本文选取东经112°30′—116°00′,北纬39°00′—41°00′的山西带北端,作为讨论范  相似文献   

6.
从地震活动性图像的屈曲成因观.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活动的势态.指出了在95°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存着以10°±1°为内外半经的圆环形地震活动带.用1994—1995年的地震实况作了验证与解释。对1996年起的1—3年的地震趋势作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N35°~40°,λ108°~125°)地震活动情况从M_L≥4级地震震中分布看,除唐山老震区外,M_L4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地震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及晋冀蒙交界地区,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目录》全年资料统计,华北地区1989年共发生M_L≥4级地震15次,其中唐山老震区为6次,占40%,山西地震带、张家口  相似文献   

8.
1993年8月份华北的M_L≥3.0地震华北地区(33°—42°N,111°—125°E)1993年8月共发生9次的M_L≥3.0地震,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8月30日大同发生的M_L4.1地震。继上月山西带南端曲沃地区发生M_L4.1地震后,...  相似文献   

9.
贝尼奥夫带的地震都分布在下降岩石圈板块内。震源机制变化具有一个明显的规律:主压应力轴(P)或主张应力轴(T)平行贝尼奥夫带倾向。本文将P轴平行贝尼奥夫带倾向,B、T轴在垂直P轴面内是0°—180°变化的震源机制归为压缩类;而把T轴乎行贝尼奥夫带倾向,B、P轴在垂直T轴面内呈0°—180°变化的震源机制归为引张类。又按B轴与P轴或T轴的关系再分为六型。而每一型又随着贝尼奥夫带的倾角变化出现多种机制图象,又可划分多种亚型。究其变化的原因是下降岩石围各岩块(段)在地幔对流中,被软流圈拖曳下沉速度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54年以来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的地震数据,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分析和可公度结构系分析,对该地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进行了趋势判断。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个年份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根据空间对称性和强震震中经、纬向迁移特征分析,判断出下一次地震发生地点大致在36°~39°N,95°~101°E区域。本研究可丰富重大灾害趋势判断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构造地貌研究在地震地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断裂活动程度的鉴别;一是为划分地震危险区而进行的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前者做的是线、段、点的工作,后者做的是面的工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简要介绍在广东及其邻区的地震地质工作中所进行的构造地貌研究以及从中得出的若干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1980年榆中地区较为干旱,年降雨量不足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但该区自1980年10月份以来地下水却普遍上升,一些泉水水质逐渐变坏,以致不能饮用。这是否是地震前兆反应,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实地考查,目的在于及时地找出变化的原因,为地震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黄土地基震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黄土地基的震陷量预测,定量地研究了黄土地基地震沉陷特性与场地条件、基础形式、土动力特性等因素的相关关系,为黄土地基基础的抗震增稳设计与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产ZD9A型大地电场仪在宝低地电台的记录结果,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地区6.2级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震前36天至发震当日出现大地电场日变异常簇;2.地震前后大地电场E的方位发生转动;3、大地电场E具有日变倍9(天)周期性和振幅|E|变化特征;4大地电场EW分量的极性变化.根据对这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有可能做为孕震进入短临阶段的前兆信息及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北地震带磁性层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刚  余钦范 《地震地质》1990,12(3):207-214
本文首先给出磁性层下界面反演的等效模型和其在球坐标系下变地磁倾角的二维反演方法,利用航磁资料研究了南北地震带的磁性层结构构造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为:1.磁性层南北两端厚,中间薄;2.下界面呈南北向的宽隆起带,北浅南深;3.磁性层所处的层位温压条件适于积累应力能量产生粘滑错动,地震多发生在磁性层内,往往位于磁性层由厚变薄的过渡处,并多伴有断裂、温泉、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在福建南靖汤坑ZK10钻孔进行的水压致裂实验中氧气的反应。氧气随压力的增加而变化,如ZK12钻孔水氡变化幅度分别为15%、13.5%、7.5%;1°测点土壤气氡含量变幅为219%和186%;4°测点土壤气氡变幅为-110%和-197%。  相似文献   

18.
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冲绳、台北、广州、海南四个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月报表资料,分析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得到北峰位置随季节、太阳活动不同周相的移动规律。并且发现赤道异常的两日振荡将引起北峰位置作相应的波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钻孔岩芯化学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北平原北部全新世沉积地层中化学元素Fe、Mn、Ca、Mg、Cu、Ni、Zn、B等以及CaCO_3的分布,它们的迁移和积累受制于气候条件,沉积环境以及海洋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在全新世早、中、晚三个沉积阶段中,元素Ca、Mg以及CaCO_3的含量具有高—低—高的分布特征,而元素Fe、Mu、Cu、Ni、Zn和B则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