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十场沙尘暴综合分析与预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盛夏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十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中小尺度型”作为对前人沙尘暴天气学分型的补充,把这十场沙尘暴分为冷空气翻山型、锋前热低压型、中小尺度型三类。认为对流层顶部存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长维持和中亚地区副热带超长波大槽长维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在此期间又存在伊朗副高的南北振荡和青藏高压的东西振荡,使得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以及中小尺度系统一次接一次地影响南疆,是1996年盛夏沙漠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主要天气学成因。并提出了盛夏沙漠腹地沙尘暴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沙尘暴天气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四气象站出现沙尘暴天气多达16d,同期沙漠边缘肖塘气象站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为10d。本文收集了NOAA-12、NOAA-14遥感图象资料,运用三个通道合成图象和遥感亮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归纳出盛夏沙漠腹地沙尘暴天气的四种云图类型:①北部冷空气翻越天山、南支暖湿气流爬坡进入盆地型;②盆地热低压与系统性天气触发相互作用型;③热带暖湿气流翻越青藏高原与盆地冷气团结合 相似文献
3.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沙尘暴天气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四气象站出现沙尘暴天气多达16d,同期沙漠边缘肖塘气象站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为10d。本文收集了NOAA-12、NOAA-14遥感图象资料,运用三个通道合成国家和遥感亮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归纳出盛夏沙漠腹地沙尘暴天气的四种云图类型:①北部冷空气翻越天山、南支暖湿气流爬坡进入盆地型;②盆地热低压与系统性天气触发相互作用型;③热带暖湿气流翻越青藏高原与盆地冷气团结合型;④锢囚云系瞬时锋生云带尾部甩入盆地型。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局地沙尘暴短期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局地沙尘暴天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中小尺度系统引起的对流发展旺盛是造成局地沙尘暴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业务中的常规资料及实践经验对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综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20日甘肃河西走廊一次历史上少见的区域性夏季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沙尘暴发生过程中,各测站出现了气压跃升、风速猛增、气温下降、湿度增加等现象,但变化幅度小于春季。夏季沙尘暴云图特征表现为中小尺度云团,TBB≤-35℃的云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诊断分析表明,沙尘暴爆发前散度场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状态,沙尘暴发生在最大垂直速度出现以后,同时水平螺旋度对夏季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螺旋度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塔中气象站1997—2002年的气象资料, 从沙尘源丰富程度、风动力条件和空气稳定度等方面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的成因。结果表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沙尘源极为丰富, 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降水基本不能改变沙面的湿润状况, 沙尘源丰富度不是沙尘暴发生的限制因子; 风动力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条件, 而月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是风动力的重要定量表征指标; 空气稳定性也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条件, 温度和天气过程是其重要标志, 沙尘暴发生与温度呈正相关, 沙尘暴多发生在夏季和午后; 降水是沙漠腹地天气过程的重要指标, 月降水日数和降水总量与沙尘暴日数呈正相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尘暴逐年减少, 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运用格尔木市气象台30a沙尘暴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格尔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做了简单分析,根据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对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伊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卫星云图分析及其山区黄土层来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NOAA气象卫星的遥感资料,发现了造成伊犁天山山区黄土沉积的沙尘暴天气的3条沙尘暴移动路径:第I类型及路径-阿拉伯海急流云北上与南下的冷锋云系相结合-由巴尔喀什湖向阿拉山口路径;第Ⅱ类型及路径-孟加拉湾急流云系翻越横断山脉横穿塔里木盆地腹部-阿拉山口、艾比湖沙尘翻山路径;第Ⅲ类型及路径-塔里木盆地沙尘翻越天山山区-塔里木盆地沙尘翻山路径。且分析了3个沙尘源地。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7、2019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GPS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利用位温廓线法等方法,对比分析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显著不同。晴天大气边界层各气象要素垂直分布较为均一,白天对流边界层深厚,高度接近5 km,夜间稳定边界层一般在500 m左右。沙尘暴天气边界层内位温和比湿垂直变化较小,风速较大,可达24.0 m/s,其白天对流边界层在1.5 km左右,夜间稳定边界层在1 km左右。晴天辐射强烈,地表升温迅速,湍流旺盛,是形成晴天深厚对流边界层的主要因素。大尺度天气系统冷平流的动力条件,以及云和沙尘减弱了到达地表的辐射强度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GMS卫星云图资料,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的6例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卫星云图分析。总结了强沙尘暴天气相伴随的云型、云系特征,揭示了沙尘暴天气过程中与之相伴随的中尺度云团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分析和预报强沙尘暴天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利用1961~2000年柴达木盆地11个气象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1980~2000年3月至5月的40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路径、影响因子及其预报指标4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柴达木盆地春季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2001年4月6日08时至8日08时锡盟地区特强沙尘暴天气,从大尺度环流、天气学特征、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一次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强度特别强、持续时间特别长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1998年4月14~15日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1,他引:18
利用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1998年4月14-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指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是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也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心的成因,发现第一个强沙尘暴区是由加强的冷锋云带造成的,而第二个强沙尘暴区是由三条云带共同作用造成的。强沙尘暴区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500hPa正涡度中心下风方和次级反环流的上升区内,并用动力气象学原理做了初步讨论,为预报沙尘暴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南缘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特征、成因及变化规律,并对出现的77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强度、热力不稳定条件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预报该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短期及短时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9.
运用1小时间隔的GMS-4数字展宽红外资料和部分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年5月5日下午至夜间发生在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罕见的特大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结果指出,这场特大沙尘暴主要由强冷锋前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及其伴随的飑线造成的。它们的移动大体与地面强冷锋及700~500hPa间的平均气流方向一致。最后对此MCS及其伴随的飑线的可预报性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