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兴芳  宋文玲 《高原气象》2000,19(2):214-223
通过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和统计检验,表明冬春季雪盖对我国夏季旱涝有重要的影响,虽然冬季和春季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存在差异,总趋势大致相仿。但是,冬春季高原积雪和欧 亚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基本是相反的,其中高原积雪与长江中下游和西北东部地区夏季降水为正相关,欧亚积雪与东北和华北东部以及西南地区降水为正相关冬季节积雪异常偏多时,长江流域夏季易发生洪涝,这也是汛期降  相似文献   

2.
黄山冬季气温分类及雪、雨凇和雾凇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对应分析方法对黄山1956~1996年冬季气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Ⅰ类冬季气温特点,后冬冷于前冬,隆冬气温很高,冬季气温低;Ⅱ类特点,前冬暖后冬冷,隆冬气温很低,冬季气温正常;Ⅲ类后冬暖前冬冷,隆冬气温偏高,冬季气温高。Ⅰ类冬季降雪、积雪、雨凇和雾凇日数多;Ⅱ类冬季积雪日数多,降雪、雨凇和雪凇日数少;Ⅲ类冬季降雪日数正常,雨凇日数偏多,积雪和雾凇日数偏少。各类冬季降雪、积雪、雨凇和雾凇日数的冬季月分布差异明显。ENSO对黄山冬季气温有明显影响,ElNino年黄山多为暖冬年份,冬季平均气温正距平百分比18.8%。关于中高纬度和极区环流与黄山冬季气温关系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1959-2003年中国天山积雪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天山山区17个气象站1959-200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天山山区冬季(12-2月)气温、积雪变化趋势特征, 并采用Mann-Kendall统计量对最大积雪深度的变化进行了突变检验,通过GIDS插值方法和DEM数据计算了它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天山山区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44℃/10 a,与北半球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有着较好的相关性,最低气温的增加更为明显,其倾向率为0.79℃/10 a。45 a来天山山区最大积雪深度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15 cm/10 a,检测表明,最大积雪深度在197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与多年平均相比,积雪深度增加幅度最大的是西天山地区的昭苏、尼勒克,分别增加了39.3%和39.7%。天山山区积雪变化以2.8 a左右的周期为主。另外,积雪日数的增加主要出现在≥10 cm的积雪深度上;积雪初、终日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提前或推迟。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区冬半年积雪分布及变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兴  张强  郭铌  蔡迪花  张杰  陈乾  汤懋苍 《高原气象》2010,29(2):366-372
利用国家卫星中心提供的1996—2002年冬半年(11月~翌年4月)的旬积雪数据、地面气象站温度和实测积雪数据,以及结合祁连山区DEM数据,研究了同期祁连山区积雪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冬半年积雪大多随山脉走向呈带状分布在山脊区,而山谷和南面盆地分布较少;积雪西段最多,东段次之,中段最少。祁连山区不同积雪频率所分布的平均高度的基本趋势为积雪频率越大分布的高度也越高。就不同频率的积雪而言,频率越低所占比例越大,频率越高所占比例越小;总体上祁连山区在1998/1999年冬季积雪达到最小值,在1998/1999年冬季之前呈波动变化,之后呈持续显著增加的趋势,但主要贡献在低频率。对祁连山东、中、西三段而言,东、中两段在1998/1999年冬季前呈减少趋势,1998/1999年冬季后呈增加趋势,东、中两段平均积雪频率变化量很接近;而西段从1996/1997年冬季开始呈缓慢增加的趋势,而且积雪平均出现频率明显要比东、中两段高很多。祁连山东、中、西三段积雪覆盖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只有中段在1999—2001年随着高度的递增积雪覆盖度增加不明显,变化趋势比较复杂,这可能与中段所受天气系统和地形等的影响比较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5.
青海地区常规观测积雪资料对比及积雪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俊  方之芳 《高原气象》2008,27(1):58-67
应用青海44个台站1962—2005年逐月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资料,对比了这两份常规积雪资料在表征青海地区积雪变化特征上的一致性,并对近十几年来的积雪变化新趋势做了分析。结果表明: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均能比较一致地反映整个青海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夏、秋季积雪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冬、春季积雪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增加,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积雪呈显著减少趋势。后期的减少趋势远比前期的增加趋势明显。青海地区不同季节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趋势变化明显的区域基本一致,但中心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冬季在32.5°~35°N,95°~102°E范围内的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区,春季在青海东南部阿尼玛卿山区附近,均明显地表现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积雪的减少和前期积雪的增加。不同季节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冬季两份资料相关相对较小的区域位于青海中南部巴颜喀拉山西区至阿尼玛卿山西区一线;春季相关系数小于冬季,青海东北边缘以及东南边缘地区,相关系数未能通过95%信度检验;夏、秋季积雪较少,相关较小的区域集中在青海东南部地区。而上述区域大多为各个季节积雪较多的地区,应慎重使用该区域的常规积雪资料。综合分析两份积雪资料,确定青海地区冬季多雪年为1964,1975,1993,1995和1998年,少雪年为1963,1965,1969,1997和2003年;春季多雪年是1977,1982,1987,1989和1990年,少雪年是1969,1979,1985,1999和2001年。  相似文献   

6.
基于1978-2016年积雪、气象和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线性分析法及敏感性公式,分析了黄河源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春季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表现出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和积雪日数减少趋势,其中,积雪初日、终日与积雪期分别通过了p0. 05、p0. 05及p0. 01的显著性检验。(2)年均雪深1978-2016年无明显变化趋势,但自21世纪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通过了p 0. 1的显著性检验。(3)黄河源区积雪日数对春季径流的影响较积雪深度显著。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平均变化1%,将分别引起春季径流变化0. 60%和0. 25%。因4月和5月份平均气温升高,积雪大量融化,故4月和5月径流对积雪变化敏感性较3月径流大。(4)降水和温度的不同组合引起积雪变化,导致春季径流的不同响应。气候变暖环境下,黄河源区融雪径流提前,表现为3月径流呈上升趋势,4月和5月径流呈下降趋势,但同时也因区域大气水汽含量变化,导致春季各月径流及春季径流自21世纪以来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张薇  宋燕  王式功  李智才 《气象科技》2019,47(6):941-951
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日地面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数据,以及NOAA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3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高原整体、高原东部、高原西部进行了年际和年代际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冬、春季积雪的变化趋势一致,雪深呈现"少雪—多雪—少雪—多雪"的变化趋势,积雪日数呈现"少雪—多雪—少雪"的变化趋势。高原东(西)部积雪在20世纪60—70年代均明显增加,20世纪80—90年代均减少,20世纪90年代末东部春季和冬季积雪减少更为显著,而西部地区除了春季积雪日数变化不大,春、冬季积雪雪深和冬季积雪日数均明显增加。其次,对青藏高原东、西部地区多(少)雪年的划分,发现高原东部和西部地区积雪异常年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也存在差异。最后,进一步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积雪异常年环流形势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发现高原东(西)部积雪异常年时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将高原积雪作为气候预测因子的时候,应当考虑东部和西部积雪异常不同所产生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拜城是阿克苏地区北部、天山南麓的一个东-西向的山间盆地,是阿克苏地区相对独立的气候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型气候.拜城盆地冬季气温距平的频率分布明显偏离正态分布,在有稳定积雪年份,冬季严寒;积雪较少年则比较暖和.本文通过对冬季(元月)气温和积雪日数等因子的相关分析,指出盆地冬季严寒的形成过程,以及稳定  相似文献   

9.
张俊岚  段建军 《高原气象》2009,28(2):465-473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35年来阿克苏河流域春季径流的变化及其与冬、春季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流域内春季径流在增加,冬、春季均有增暖变湿的趋势,影响阿克苏河春季径流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前冬降雪和春季温度,春季径流对前冬降雪、春季温度具有正相关关系.春季流域以融雪径流为主,4月中下旬开始出现融雪径流,5月中下旬融雪作用明显.近年来阿克苏河损耗径流增加,主要由于其两支流汇流前流域农业灌溉用水增多所致.同时分析了35年来春季阿克苏河径流典型丰、枯水年当年春季及前冬的500 hPa位势高度环流场的距平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冬季积雪特征及欧亚大陆积雪对中国气候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首先回顾了有关中国冬季积雪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冬季积雪的空间分布气候特征以及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冬季降雪特征,气象因子对中国冬季积雪水量平衡的影响,外强迫和大气环流系统在积雪形成中的作用等。冬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对同期和后期中国气候影响的相关研究说明与欧亚大陆积雪异常相关联的中国气候异常以及积雪通过改变土壤湿度、表面温度和辐射分布,引起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对中国气候产生影响的物理过程。应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 (NCEP) 第2版气候预测系统 (CFSv2) 的回报试验结果,对CFSv2在欧亚大陆积雪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关系的可预报性方面的分析表明,CFSv2能够较好地回报出春季欧亚积雪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文章最后提出了在积雪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及其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 ECMWF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 ,研究了较为细致的积雪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揭示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的异常空间分布型 ;并采用 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欧亚大陆冬季积雪深度存在典型的异常空间分布型 ;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大气 EU遥相关型存在明显的同时性相互作用 ,大气 EU遥相关型有利于冬季积雪异常分布型的出现和维持 ,而积雪异常分布型对大气 EU遥相关型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进而对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冬季积雪的这种异常分布型与夏季大气环流 ,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夏季大气环流 ,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积雪异常分布型可以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 ,对东亚季风及中国夏季雨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春季农业所需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山区的融雪补给,因此冬季山区积雪的多少,决定了来年春季河流水量的丰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规模安排和农作物的收成.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山区台站比较少,对那里的冬季积雪情况相应了解较少,对山区积雪面积和贮量大多是定性估计,与具体情况出入较大.现在,由于卫星遥感技术的日趋完善,我们可以用卫星扫描  相似文献   

13.
使用1980 2010年水平分辨率为25 km的遥感积雪深度资料和0.5°×0.5°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冬春(12月至翌年5月)积雪异常和中国东部夏季(6 8月)降水的关系,然后通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1在高原冬春季、春季积雪异常强迫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高原积雪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机理。遥感积雪深度和格点降水资料诊断分析表明高原冬春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冬春多雪,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高原冬春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高原春季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高原冬春季以及春季多雪情形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呈相反的空间分布。同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原冬春或春季少(多)雪,东亚夏季风偏强(弱),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4.
使用1980 2010年水平分辨率为25 km的遥感积雪深度资料和0.5°×0.5°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冬春(12月至翌年5月)积雪异常和中国东部夏季(6 8月)降水的关系,然后通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1在高原冬春季、春季积雪异常强迫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高原积雪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机理。遥感积雪深度和格点降水资料诊断分析表明高原冬春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冬春多雪,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高原冬春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高原春季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高原冬春季以及春季多雪情形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呈相反的空间分布。同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原冬春或春季少(多)雪,东亚夏季风偏强(弱),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5.
选取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67~2010年61个测站的积雪数据,分析比较了整年和不同季节高原积雪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雪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除了秋季以外,高原东部积雪表现出“少雪-多雪-少雪“的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80年代末发生的由少到多突变仅在冬季积雪中表现显著,20世纪末发生的由多到少突变在冬春两季积雪中均表现显著;降雪和气温的变化是影响高原东部积雪的重要因素,降雪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尤其是秋季降雪;在冬春季降雪偏多时段,降雪的变化主导着积雪的变化;在冬春季降雪偏少时段,气温变化的影响增大,某些时段会超过降雪,甚至达到主导积雪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MOD10A2遥感影像提取大渡河流域2010~2014年积雪覆盖数据,结合水文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大渡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积雪面积-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平均积雪面积最大的是康定,最小的是泸定。积雪在冬季最大,夏季积雪最少。积雪面积变化随月份起伏明显,积雪过程集中在10月到次年4月。降水和气温变化较一致,其峰值滞后于积雪面积峰值。积雪和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表明,积雪面积与气温、降水呈负相关,且气温与积雪面积相关性更大。径流的变化具有周期性,5月开始迅速增大,7月达到最大值。径流和积雪以及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径流与积雪面积呈负相关,与气温和降水都是正相关,且径流与降水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958-2012年JRA-55青藏高原积雪雪深资料的分析,得到青藏高原积雪雪深的年代际分布状况,得到青藏高原积雪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951-2013年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前冬期积雪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前冬期积雪偏多的情况下,我国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都为正相关;而东北北部、河套地区南部、淮河和华南地区是负相关。我国东部地区经向呈"负-正-负-正"降水异常分布型;青藏高原前冬期积雪减少,对应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北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和华南、淮河地区夏季降水增多,我国东部地区经向呈"正-负-正-负"降水异常分布型。  相似文献   

18.
汪方  丁一汇 《高原气象》2011,30(4):869-877
利用WCRP CMIP3气候模式对SRES A2、A1B和B1排放情景下东亚地区积雪面积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东亚地区积雪面积将呈现减少趋势,在同一种排放情景下,春季的减小趋势最大,冬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最小。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积雪面积变化,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变化趋势要明显大于东亚大陆北部,...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探讨了开展高原积雪异常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趋势。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呈四周山区多、腹地少,两侧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东部积雪变化最显著且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因此该地区积雪异常更值得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原积雪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21世纪初期春季和冬季积雪略有减少。目前,关于高原积雪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积雪异常对降水和旱涝影响及其预测指示性研究两方面。高原积雪主要通过季风影响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进而影响水资源系统。高原积雪异常对我国降水影响大,且范围广,可作为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信号,同时其对我国旱涝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对旱涝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2019年冬季及2020年春季气象条件对人参越冬及幼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积雪厚,有利于人参安全越冬;在2019年初冬,土壤未冻结前大雪封地,给人参菌核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2020年春季气温波动大,4月21—23日出现罕见的大雪天气,对处于休眠期或刚刚萌动的人参幼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