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中的应用,即通过遥感技术及时准确获取地质灾害有关信息,对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为灾后治理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重要基础资料,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基础数据缺乏和现势性差的矛盾,提高地质灾害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地质灾害宏观地质巡查业务模式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地质灾害巡查数据模型,研究了地质灾害巡查数据组织方法,探讨了地质灾害巡查系统的功能设计及其系统实现,并以公路地质灾害调查为案例进行了地质灾害巡查系统的应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现集空间位置纪录、矢量图元绘制、属性表单填写、图片采集、视频拍摄为一体的地质灾害多媒体数据采集与纪录方式,不但能够满足对于地质灾害多种类型数据的一体化采集需要,而且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巡查工作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系统建设需求、系统构架、功能组成及数据集成建设、系统展示与应用六个方面介绍了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应用。系统研发过程中利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和3S技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建设,旨在搭建一个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化运作模式,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置能力,为重庆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信息服务及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4.
侯兴泽  蒋大鹏  徐健  李俊  南竣详 《测绘》2020,43(2):63-67
本文针对某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资料存储散乱、数据管理及三维可视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利用三维GIS技术将多源数据融合建立三维地形数据库,构建可视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三维场景,进行信息共享和二次功能开发。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隐患信息管理与展示、场景漫游、信息查询、信息共享及三维分析等功能,可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业务管理、灾后应急指挥和救援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给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都带来巨大的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平稳、有序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和治理工作,尤其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快速处置程序》、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编制实施,更加体现了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意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往往有一定的变形时间,及时发现变形征兆,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常常能够以较小的代价避免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损失。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及远程会商系统的建设,就是应用GPS全球定位、现代测绘、现代遥感、现代监测、网络和卫星传输等技术,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实时监测,在汇集多源信息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针对重大地质灾害和险情及时作出预测、预报、预警等反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及时指挥应急处理工作,真正达到减灾防灾作用。  相似文献   

6.
防灾胜于救险,是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形态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据调查显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86个县(市、区)中,有62个县(市、区)位于山区丘陵,9个城市、30座县城、165个乡镇、1万多个村庄受滑坡、泥石流灾害威胁。目前,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4591处,直接威胁226.26万人、622.5亿元财产的安全。从救险到防灾,再到相应应急体系的逐步完善,让人欣喜地看到,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新理念带来的新变化,全面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进一步加强,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日趋完善,健全了信息共享、预警联动机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准确度大幅度提升。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7.
利用GPS形变监测、一机多天线(GMS)及CORS等技术,探讨基于GDCORS的GPS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灾害因子分析、灾害趋势分析等关键技术,用于高精度滑坡形变在线监测研究和应用。通过系统设计与集成,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地表形变远程动态监测示范站建设,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与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海岸线演变及地质灾害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漫长的海岸曾经历了大淤大蚀的沧桑变化。现代海岸仍经常受到侵蚀崩岸、岸滩淤涨以及沿岸泥沙流的袭扰破坏。沿岸港口建设、交通航运及滩涂围垦等也不时受到危害,成为江苏海岸带特有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9.
2006年,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以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治理”的防治原则,按照“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创新模式、提升水平、重在成效”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细致地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成效显,实现了无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无一人因灾死亡的“双无”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了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制作工作区图形库、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值线,到GPS采集灾点投影转换,地质灾害系列图件的生成等,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库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效果监测和灾害预警监测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技术设计之前的准备工作,滑坡地面形变、地下形变监测技术方案设计要点,变形数据处理的要求和监测周期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县(市)级、乡镇级、村级三级监测网络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机制模型,并围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监测、管理与专业调查3项任务,设计了与群测群防体系机制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结构,形成了"隐患点信息查看─灾情信息采集与上传─灾情信息接收与处置"的群测群防业务链;据此业务链,基于智能手机探讨了有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的功能实现。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调查数据为试验数据进行了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群测群防"监测"与"管理"两项任务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常态化监测与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何瑞洁 《浙江测绘》2004,(3):13-14,21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今天,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系统是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所必需的。本文介绍了建库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规定,并结合宁波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资料对安徽省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圈出灾害影响范围,为总结分析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灾害区划,预测灾害易发区段,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既有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为禄  李光伟 《北京测绘》1996,(4):28-31,34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影响山区铁路正常运营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本文论述了利用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铁路地质灾害调查和建立灾害信息系统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并以宝鸡至天水铁路为研究区,讨论了灾害数据库的建库流程、灾害查询、灾害分析模型以及灾害制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陕县地质灾害信息采用纸质档案与电子文档管理的不足,利用GIS技术、数据库和网络技术,以ArcEngine作为基础平台,利用C#语言进行应用二次开发,建立了集地质灾害信息的存储、更新、查询、分析和发布为一体的管理平台,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及应急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贵州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贵州省的地质条件,确定地质灾害分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河流水系、年均降雨量作为评价因子,采用黄金分割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对贵州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得到贵州省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从图中分析得知贵州省区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主要处于中度危险区,其次是低危险区和高危险区,处于极高危险区的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凤县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提取矿山地质环境及其治理信息。结果表明,矿山地质灾害表现为泥石流(隐患)、地面塌陷、崩塌和滑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要以泥石流(隐患)防治和废弃尾矿库复垦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技术对亚欧大陆桥的新疆哈密—阿拉山口沿线一带的地质灾害类型、特点,发生的地质地貌背景、气候水文环境和激发因素以及分布规律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划分了地质灾害类型和组合分区,并提出初步评价和防治建议,为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规划提供重要的遥感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西安市国土资源局在地质灾害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数据建库,开发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浏览、查询、统计及简单预警等功能,为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体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研究面向应用,同时兼顾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力求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