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永安盆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永安盆地为一山间洼地,四周低山环绕,北为南金山,海拔568米,西北牛角顶山,海拔966米,西南猫仔鼻山,海拔669米,东南文笔山,海拔932米。盆地内地形切割较强,丘陵起伏。东部为第三纪红色地层构成的丘陵素以丹霞地貌著称;西北部以二叠系灰岩构成的岩溶区,溶洞、溶斗繁多,石芽丛生,溶蚀洼地发育。区内水系发育,燕江、沙溪贯串南北,形成条形谷地,河流两岸发育Ⅰ—Ⅲ级阶地。本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湿多雨,年平均  相似文献   

2.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洞穴的发育深度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剖析岩溶发育深度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毛坝向斜岩溶发育的控制性基准面,认为毛家院子以前,向斜核部及东翼,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在海拔900m以上;向斜西翼及毛家院子以北的核部及东翼,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应在海拔850m以上。  相似文献   

3.
一、试验场地概况江仓位于青海省境内之祁连山多年冻土发育的腹部地区,海拔3800—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5.3℃。除江仓河及泉水出露附近为融区外,均连续分布着多年冻土。 为了解该地区典型地段的冻胀与冻胀  相似文献   

4.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识别出上三叠统海湾、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8种沉积相类型。层序Ⅰ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转变的时期,整体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发育海湾等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川西前陆盆地成为统一的内陆湖盆,其湖侵期为须家河期最大的湖侵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相沉积;层序Ⅲ沉积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古陆提供充足的物源,在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大型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Ⅳ沉积时期,主要受江南古陆的影响,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整体上,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受构造控制,具有平行构造带展布的特点。盆地西北部陡坡带发育粗粒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西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东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而在东南部缓坡带则发育远源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河源地区位于我国天山中段喀拉乌成山北坡,西起天格尔第一峰,东到望峰道班附近,包括罗卜道沟、琼萨尔萨依沟等四条支谷在内,面积约52平方公里,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本区内除发育现代冰川外,还保存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的古冰川遗迹(见本刊本期冯兆东文图1,以下简称冯图1),为研究本区冰川变化、古冰川发育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对元谋人化石地层——元谋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谋盆地位于云南高原东北部金沙江畔,海拔1,080米左右,里面发育着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第四纪地层——元谋组。盆地东边是海拔2,500米的中等山地,由侏罗纪和白垩纪紫红色、黄绿色、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构成,通常称为东山;它的西侧是由昆阳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地质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东经75°—105°,北纬27°30′—40°之间,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北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为界;东跨秦岭,分界不明显;东南以龙门山、贡嘎山至大雪山一线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为界;西南止于国境边界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隆起时代最新,地壳厚度最大的高原。高原地势总的趋势西高东低,在藏北及川青边境尚保留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的原始剥蚀面,高原周围河流切割比差最大在5000米以上。这里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构  相似文献   

8.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 500 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 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罔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 500 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位于川西北高原的DBZ微细浸染型金矿区,森林密布,厚层浮土分布广。海拔3200~4000米,属高原深切割地形。1983~1984年,以100×10和80×10(局部为5)米的网度开展了壤中气汞测量,获得了成群分布的气汞异常。根据异常的规模和分布特征。将其分为甲类(6个)和乙类(1个)异常群。目前,在有工程揭露的6个异  相似文献   

10.
于冬冬  汤良杰  余一欣  陈茜 《现代地质》2016,30(5):1085-1095
川西和川东北地区处于扬子地台西北缘,均具有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的二元结构,其构造特征具一定相似性。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气藏解剖,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川西和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对各自成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主要受龙门山造山带影响,从印支期中晚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主要受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川东北地区从燕山早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在燕山中期和晚期受大巴山、米仓山和雪峰山联合作用影响,最后大巴山造山带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活动使其最终定型。上述差异构造演化对川西和川东北地区陆相层系的成藏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烃源岩的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气藏的保存和天然气成藏过程。川西地区主要发育须家河组烃源岩,形成了以NE向和SN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为主的输导体系,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通天断裂影响了山前断褶带气藏的保存,成藏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中期、晚期和喜马拉雅期4个关键时刻。川东北地区发育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两套烃源岩,输导体系以NW向断裂为主,隆升剥蚀和大型断裂造成了山前断褶带较差的保存条件,成藏经历了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三个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素珠链峰地区玉木冰期以来冰川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素珠链峰系祁连山脉中部北缘走廊南山的主峰,海拔5,547米。由于山体海拔高,气候严寒,加之季风和山区气候形成的降水,使本区得以发育有大量现代冰川。同时,区内角峰、刃脊、U谷和冰斗地形比比皆是,冰碛地形一般保存较好,这就为研究本区冰川发育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翁文波、夏开儒、刘泽  相似文献   

12.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伦坡拉盆地位于藏北高原南部,海拔4000多米,是藏北新生代地层甚为发育的地区,第三系沉积厚达三千米以上,自下而上划分为:迪欧组、牛堡组、丁青组和伦坡拉组。自1967年以来,我们先后分析了采自伦坡拉盆地的伦坡拉构造两个剖面,丁青构造两个剖面,牛堡构造两个剖面,阿利开拍构造一个剖面,猪头山一个剖面,伦坡拉西拗陷一个剖面以及四口钻井的岩心样品近300块。  相似文献   

14.
曹俊 《四川地质学报》2004,24(4):237-240
四姑娘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主峰海拔6250m,是四川省第二高峰。区内山势陡峭,地貌差异明显。海拔3800m以下,发育流水侵蚀、堆积地貌;海拔3800m以上广泛发育第四纪冰蚀地貌和古冰川堆积地貌。现代冰川海拔大约在5500m左右,受局部地形、供雪量影响,最低处可达4600m左右。  相似文献   

15.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盆地中的古隆起对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钻探成果和地震资料,对川西坳陷印支期古隆起的成因开展了研究。分析表明:印支早期不仅在川西坳陷内部和龙门山前发育了北东走向的古隆起,而且在川西坳陷内部还发育了东西走向的古隆起。初步认为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是川西印支期古隆起发育的动力来源,川西坳陷内部北东向古隆起的形成与江南—雪峰山南东-北西向的逆冲推覆挤压作用有关,东西向古隆起的形成与扬子板块同华北板块沿勉略缝合带南北向的强烈碰撞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新构造变形特征——以川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于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川西前陆冲断带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构造作用的重要场所。本文分别选取川西南段、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米仓山前的区域构造地质剖面来研究沉积地层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发生的构造变形特征。通过前陆冲断构造变形带的宽度、水平缩短量,山体隆升、盆地沉降,新构造对早期古构造的叠加与改造关系的研究,揭示出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内,造山带与盆地边缘的冲断构造变形从造山带向克拉通盆地内扩展的同时受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的空间位置限制,靠近青藏高原的川西南段到远离它的川北西段,新构造变形强度、新构造变形范围、盆山耦合程度具有依次降低等特征。这种受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控制的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资环效应,特别是对油气资源的聚集与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控制了川西南段晚期次生气藏发育,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的早期原生气藏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杨雨  文龙  陈聪  汪华 《地学前缘》2023,30(1):1-10
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纪时期位于稳定克拉通边缘,受到海西运动、东吴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的共同作用,发生构造-沉积分异。本文采用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成藏要素组合的研究思路,在川西地区开展新一轮研究工作,揭示了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确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盆地二叠纪以拉张伸展背景为主,总体呈现“南部隆升、西部裂陷、北部拉张”的沉积格局。二叠纪多期构造运动共同导致了川西地区一系列台内裂陷的形成,叠加二叠纪时期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栖霞至长兴期的多期台缘发育。川西北地区发育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两组断裂体系控制该区岩相古地理格局,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控制了泥盆纪至二叠纪栖霞期沿上扬子台地西北缘发育台缘带,呈北东向展布。茅口至长兴期台缘带受克拉通边缘及台内裂陷共同控制,在川西地区呈北东向展布,梓潼—老关庙地区沿裂陷发育呈北西向展布,在剑阁一带,栖霞、茅口、吴家坪和长兴组多期台缘带叠置发育。川西地区二叠纪多期台缘控制了多层系优质滩相储层和礁储层叠置发育,是川西地区二叠系规模孔隙型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多期古裂陷、多期台缘带和成藏期大型古隆起三元素耦合有利于油气规模聚集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川西地区在雷口坡组顶部钻遇优质储层,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录井、测井、常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资料的分析,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储层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雷顶储层受不整合面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彭州地区雷顶发育裂缝型灰岩储层,储层发育不受不整合面影响;新场地区雷顶发育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不整合面对储层有改善作用;回龙地区雷顶发育石膏溶蚀孔、洞型岩溶储层,不整合面对储层发育起控制作用。岩性和微古地貌是影响川西地区古岩溶作用发育的决定性因素。回龙地区广泛发育的规模性岩溶储层是川西雷口坡组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9.
风火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部,海拔在4,700米以上,多年冻土十分发育,是未来青藏铁路必经之地。1960年周幼吾等人首次在本区进行了较系统的冻土测绘,此后,中国科学院和铁道部门还先后进行过多次的冻土专题调查,建立了不少试验工程和观测项目。周幼吾于1965年对本区的冻土基本特征做了较系统的报道。后来,有不少文章涉及到这里的冻土情况。但以往对这里的多年冻土厚度及变化规律的讨论甚少,尤其是地  相似文献   

20.
川西泥石流分布特征与防治原则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川西地区受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区域性地质构造及强烈的地壳抬升影响,泥石流极其发育,为我国泥石流极活跃的区域。研究表明,川西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具有成带性、周期性、季节性和夜发性特点。文中还对川西泥石流危险程度进行划分,为环境保护、减灾防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