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丰都雪玉洞群的洞穴特征和洞穴沉积物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重庆市丰都县的雪玉洞群,由水洞子(雪玉洞群主洞)、水鸣洞和羊子洞组成,发育于三叠系下统的嘉陵江灰岩中,均为沿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发育的纵向洞穴系统,集中分布在龙河峡谷左岸2km 内高、中、低不同的相对高度,但洞穴发育特征差异甚大。在该洞穴群的次生物理— 化学沉积物( speleo thems )中碳酸盐类(方解石、文石)和硫酸盐类(石膏)并存,而且其形态的多样与完美,类型的稀有而珍贵,质地的纯粹而白净,在国内已发现的洞穴中是不多见的,其中尤以地石盾、塔珊瑚、钙膜晶锥、卷曲石等生成物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辽宁本溪晶花洞发育于中奥陶世马家沟组(O2m)厚层灰岩中,主要受近SN、NE断裂控制,沿近SN断裂发育高度不同的4层洞穴。洞内沉积物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较少。通过测定洞内外的温度、湿度及CO2含量,对比研究发现洞穴封闭性较好,与外界大气循环较差。在与洞外干河河流阶地的高程及形成时代上的对比研究基础上,结合主洞所采年龄样的铀系法测年(111.5±5.3 ka),初步推断晶花洞主洞发育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3.
本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地表形态有溶痕、溶沟、溶槽、石芽、岩溶裂隙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地下通道等。岩溶裂隙多为粘土充填,在粘土层中发现了古脊椎动物及孢粉等化石。在宜兴地区发现下列三处:1.位于宜兴县张渚镇北东方向约2.5公里的白石山南坡(图1)。洞穴为裂隙式,发育在三叠系薛家村组灰岩中。顶部地层剥失,该处海拔高度50米左右,洞深10米左右,长大于20米。洞穴顶部宽约1米,底部宽3—6米(未见底)。洞内为棕黄色带红色亚粘土,粉砂质粘土充填,产羊齿类化石碎片和孢粉:松属(Pinus)、枫杨属(Pteroca-  相似文献   

4.
广西岩溶洞穴及其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广西岩溶洞穴特点广西岩溶面积约 9 7× 10 4 km2 ,洞穴化程度非常高 ,呈水平廊道或垂直竖井状发育 ,其中以水平洞穴为主。分布密度居全国前列。从地理分布上来看 ,桂西北峰丛山地区的洞穴形态为漏斗、竖井 ,地下河洞穴十分发育 ;桂东北及桂西南峰林石山地区的洞穴类型复杂多样 ,与区域岩溶地貌发育相一致 ;桂东南弧峰平原地区洞穴化程度高 ,但洞穴规模稍小。岩溶洞穴具有较大的厅堂空间。如凤山县的干团洞内的最大厅堂达 370 0 0m2 ,而据最近探险成果显示 ,乐业县大石围洞穴厅堂可能是至今已发现的洞穴中厅堂最大的。洞穴有干陆洞 ,…  相似文献   

5.
赵鹏  赵建 《山东地质》2004,20(6):26-30
济南南部山区是山东喀斯特洞穴发育地区之一,所统计的34个中,长度在50~500m的较大洞穴有7个。从洞穴发育的基本特征看,较大的洞穴多呈单通道水平廊道状,洞内保留有许多典型的溶蚀小形态(如窝穴、波痕类),但洞内沉积物较为单一,主要是一些崩积物、残积物和渗流水造成的碎屑物,碳酸钙化学沉积物相对较少,溶洞多表现为一种单调的干洞特点。从成因上看:较大洞穴属于具有潜流成因的次生渗流带洞穴;较小洞穴有裂隙状的渗流带洞穴、差异风化成因的壁龛式洞穴等。这些洞穴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桂林穿山洞穴沉积物物的古地磁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穿山是桂林峰林平原上一座联座石峰(图1),在其不同高度上发育着许多洞穴。本文所涉及的古地磁样品则主要采集于穿山最西部月岩附近的19、20、21和28号洞内(图2)。与漓江高河漫滩高程相当的洞穴,其中沉积物均是细颗粒的,质地较软粘土。根据未经干扰的残留沉积物来分析,洞内沉积物充填的高度高出附近高河漫滩约13—14米。其它洞穴中残留的水平顶板亦表明曾经受过一个高水位的溶蚀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桂林穿山公园内—石灰岩孤峰中四层洞穴的沉积物研究,揭示了这些洞内沉积物系来自不同外部来源。下部三层洞内的沉积物颗粒均为棱角状,说明它们来源不远(10公里)。它们可能是在孤峰形成前由风或洪水带入洞内。上部两层洞内的沉积物与下层洞的不同处在于:它们是风积、冲积或洪积的,有的沉积物的形成历史很可能早于峰林地形发育史。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一九八四年我队开展贵州省瓮福磷化基地供水水文地质普查以来,在瓮安南部至牛场间,多次对米洞进行踏勘和专门调查(图1)。 米洞发育在下三叠统茅草铺组第一段(T_1m~1)石灰岩层中,洞穴规模庞大,形态变化奇特,洞内堆积物十分发育;竖井溶洞、漏斗和落水洞、裂隙及地下河管道系统纵横交错,在区内构成一幅多层复杂的岩溶洞穴和堆积物空间分布图(图2)。  相似文献   

9.
钙华洞穴的形成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绪伦  李振伦 《中国岩溶》2004,23(2):107-112
钙华洞穴是由钙华或钙华与碳酸盐岩共同形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按成因,钙华洞穴可分为沉淀型(建造型)和岩溶型(改造型)两种类型。沉淀型钙华洞穴是钙化瀑布发育过程中的产物,是由于水量的分异和流态的变化造成不同位置上CaCO3 沉积量的差异而出现洞穴空间雏型并经进一步发展形成;岩溶型钙华洞穴则是钙华体在溶蚀过程中伴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和再造所致。钙华洞穴小巧玲珑,景观精美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但由于钙华洞穴的顶板较薄,使其具有较多的不稳定性。另外,洞内的次生碳酸钙形态极易被污染破坏。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应对钙华洞穴的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价,并加强洞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丰鱼岩隶属于桂林市南110km的荔浦县, 因洞内盛产一种名叫“油丰鱼”的洞穴盲鱼而得名。主洞口距荔浦县城14km,洞穴沿峰丛谷地发育。丰鱼岩洞穴的形成得益于一条近南北向的地下河,地下河总长约8km ,除有大约100m长的明流外,余均为地下伏流。   相似文献   

11.
巴马县水晶宫洞内次生化学碳酸盐(钙)沉积物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有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石笋、石柱、石盾等特色景观;尤其是近期仍在发育的洞顶鹅管、卷曲石、石花和石毛等是国内外较为罕见的洞穴奇景。自2007年水晶宫开发以来,对巴马水晶宫洞穴环境及碳酸钙沉积物景观等进行了监测,发现洞穴内流水、滴水、池水数量点减少; 洞穴温度升高、湿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减小以及普遍滋生(藻类、苔藓、蕨类等)灯光植物和洞穴景观表面的污染与变色污染、老化等现象。依据洞穴环境变化规律,提出有利于洞穴环境保护以及景观修复的相关措施,为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旅游洞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崆山白云洞发育在以中寒武统张夏组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平面形态主要受NNW向、NE向和近EW向断裂控制,垂向上可分为3层,各层洞穴以沿陡倾断裂侵蚀、溶蚀而成的通道相连.第一层厅堂状溶洞(天堂、人间和地府)沿NNW向断裂展布,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晚期;第二层格网状洞穴(迷宫和龙宫上部)沿NNW.和NE向断裂发育,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初;第三层形态曲折的廊道形洞穴(龙宫下部)主要追踪NE和NNW向断裂延伸,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早全新世初期.在白云洞形成发育过程中,曾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破坏.现今的白云洞,景观损毁、岩石破裂严重,灾害承受力低,因此洞穴结构稳定性保护和洞穴地质环境治理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广西巴马县水晶宫洞穴沉积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巴马县水晶宫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有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石笋、石柱、石盾等特色景观;尤其是近期仍在发育的洞顶鹅管、卷曲石、石花等是国内外较为罕见的洞穴奇景。据沉积物的沉积类型、物质成分、沉积序次及测年等资料研究表明,水晶宫洞穴沉积物形成于晚第三纪以来。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洞内沉积主要为外源水携带的硅质岩、砂岩类砾石沉积形成的钙华砾石层。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是水晶宫洞穴主要景观的形成期,沉积物景观宏大而壮观,230Th-U系测年得出其分别形成于100~35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12.5~9万年的末次间冰期主要为温暖气候环境,洞内仅有少量的石笋沉积,且极少保存;9万年后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更不利沉积物发育和保存;自4万年后气候环境开始表现为温暖湿润,化学沉积活跃,洞穴沉积物主要由高约50~150 cm的纯白色石笋群和钟乳石组成,为洞穴奇景的形成期,230Th-U系测年得出其分别形成于40 ka BP和7 500 a BP以及1 450 a BP。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洞穴沉积物景观,不仅为水晶宫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价值,同时也为广西重建古气候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14.
汪训一 《中国岩溶》1982,1(1):40-48
洞穴矿物是在洞穴环境下由冷的地下水活动所产生的表生化学沉积作用产物。桂林地区(包括兴安—桂林—阳朔一带)岩溶洞穴中的次生矿物已发现有方解石、文石、石膏、氢氧磷灰石、磷铝石、磷铝钾石、磷钙铝石和半蛋白石等。文章中列举了这些矿物的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x光粉晶衍射、差热分析和扫描电镜等鉴定结果,并概要地探讨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石灰岩洞穴往往为古人类提供了居住条件。在我国北方和南方许多石灰岩溶洞内,不仅发现大量的哺乳类化石,并且有些成为重要的文化遗址,如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的北京猿人遗址等。在地层上,一些洞穴在山区可以成为易存第四纪堆积物的场所,厚度可以达到数十米;甚至数米厚的堆积层中也能记录着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是近年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的超亿吨级的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是其非常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但它的识别技术和发育规律仍是目前待攻关的难题。通过对古洞穴在钻井、录井、测井、试井及地震等方面的识别标志的研究,并与巴楚五道班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野外露头剖面进行类比,详细描述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洞穴的大小、结构及充填特征,探讨了洞穴发育程度与深度间的关系,同时研究了其储集性能及主要受控因素。在阿克库勒凸起围斜处呈裙边状分布的志留系—泥盆系及上奥陶统隔水层的分布控制了洞穴发育的范围与深度,洞穴发育的数量基本上是随深度递减。性能较好的储层有未充填洞穴储层和大型洞穴充填物孔隙型砂岩(溶积砂岩)。古洞穴型储层发育的主要受控因素有碳酸盐岩的岩组类型、岩石结构、构造线、断裂的走向、水文系统和岩溶地貌,其中以岩溶地貌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翁金桃 《地质论评》1981,27(2):181-184
石灰岩洞穴中文化层上面的石灰华堆积,在考古学中称为盖板,在岩溶学中称为钙华板。关于洞穴文化层盖板的成因,过去往往认为是洞内滴水作用形成,并认为水的来源系洞穴顶板和洞壁的渗透水,属纯化学沉积的产物。因而把它划归于滴水石类。作者在研究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士的石器和石料时,发现该洞穴中文化层盖板并非滴水成因。现将观察和研究结果简要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北京石花洞是中国北方已探明洞穴中次生碳酸盐沉积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的洞穴;石花洞的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我国北方岩溶洞穴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7月,为了获取石花洞发育规模、空间结构等基本数据,采用国际通用洞穴测量方法,运用激光测距仪、罗盘和倾角仪,辅以Onstation洞穴绘图软件和ArcMap10软件对石花洞洞穴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和测绘。结果显示:(1) 石花洞洞穴系统整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长度为5 639 m,洞底投影面积为37 096 m2,洞底高差为172 m,洞内最高点海拔约为265 m,最低点海拔约为93 m。洞穴系统的发育演化主要受地层产状与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控制;(2) 石花洞洞穴系统分为五层,自上而下,各层洞道平均海拔依次为249 m, 211 m, 154 m, 111 m和95 m;(3) 最底第五层季节性地下河洞道长1 638 m,自西北向东南方向贯穿整个洞穴系统,依干湿季水文条件的差别,地下水以季节性涨落为主要特征,有多段有水通道;地下河道下游末端为叉状河道,崩塌明显,洞壁上无明显流纹发育;(4) 综合石花洞地下河走向和流向、洞穴发育控制因素和区域地层产状特征、石花洞与周边洞穴的空间位置关系,推测孔水洞是石花洞洪水期的排泄口。   相似文献   

19.
复煤层分层回采和煤层群联合采掘过程中,经常发现两类特殊的断裂现象:一类小型断层仅发育在塑性较强的煤层及泥质岩类中,其垂直断距由0.1米—1.0米,沿走向延伸长度由数十米至万余米。沿断层面倾斜方向被限定于塑性较弱的岩层之间。(图1)这类微型隐伏  相似文献   

20.
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一致,反映了外界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的年平均状态。芙蓉洞内各种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很大,从0‰~-11‰均有分布。由于芙蓉洞内各种滴水以及池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δ13C变化约在-8‰~-11‰,显著偏轻于部分洞穴沉积物中的δ13C。通过研究从洞穴滴水到形成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个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洞穴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的因素,例如:洞穴温度、滴水高度和速率、CO2脱气、生物作用、矿物同质异相转换等,同时参考芙蓉洞内连续生长达37 ka的FR5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发现以上可能的影响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芙蓉洞内次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的异常偏重现象。虽然芙蓉洞内广泛存在文石与方解石共存的次生沉积物,但是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可以用来进行古气候研究。不过在利用石笋碳同位素解释古环境变化时需要慎重,特别是在讨论由文石或文石—方解石混合构成的次生沉积物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