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江酸雨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海辉 《广东气象》2009,31(2):53-55
通过对曲江1993~2007年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曲江属于较重酸雨区,降水pH值变化范围在2.98~8.36,平均值为4.83;酸雨频率为73.6%,其中37.9%酸雨属于较强到强酸雨;具有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秋季降水pH值高、酸雨频率低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曲江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曲江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酸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广东省气象部门所属4个酸雨监测站10多年的资料,研究了广东省降水pH值、酸雨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广州、韶关和电白的酸雨频率都在56%以上,降水pH年均值小于4.9,汕头的酸雨虽然较轻,但降水pH年均值仍小于5.6,酸雨频率也达到31.7%.4个站均表现出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广州、韶关、汕头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广东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气溶胶酸化缓冲能力低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桂西酸雨的季节分布及风向频率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1992~2005年百色市酸雨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百色市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PH值小)较大,其分布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小,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将各季节酸雨分布状况与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发现与地面和高空风向频率、大气环流特征、大气层结稳定度等关系密切。显然,桂西酸雨污染不仅与污染源有关,还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7—2015年陕西省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等资料,分析森林火灾年际、地区、季节、周内分布特征以及周末效应和节假日效应。结果发现,就年际演变来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陕西省森林火灾高发期,90年代后期开始森林火灾显著减少且趋于稳定。就地区来看,陕南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几乎占全省的一半,延安地区火灾受害率(即火灾面积/火灾次数)在10地市中居于首位,关中地区相对较少;陕西省大部分地区森林火灾均存在周末效应,尤其是榆林和商洛较明显。就季节分布来看,森林火灾春季最频繁,其次为冬季,秋季和夏季较少,其中春季周末效应最明显,秋季和夏季次之,冬季最不明显。就周循环来看,周一至周四森林火灾次数多呈现负距平,周五有很大不确定性。就节假日效应来看,除五一和十一外,春节、清明节和植树节前后森林火灾均存在正节假日效应,节假日效应大小为植树节>清明节>春节。  相似文献   

5.
利用莱芜市2003-2004年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莱芜市降水PH值的季节和年分布,研究酸雨的变化特征,通过酸雨与有关要素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相关因子对形成酸雨的影响程度,并对莱芜市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1酸雨的定义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降雨。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无论对生态还是人们的健康都具有危害性。酸雨中的硫酸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水结合,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酸雨中硝酸是由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的。2酸雨的危害2.1烟雾危害20世纪30年代,日本、英国、美国、比利时,都发生过酸雾  相似文献   

7.
我区属多林火的省份之一,林火次数多,受害森林面积大。1979—1988年的10年内,共发生林火23592次,受害森林面积549224公顷。林火年发生频率为3.64次/万公顷,森林年受害率为8.46‰,平均每次林火受害森林面积23.2公顷。其间共发生重大、特大林火394次,年均39.4次。同期全区共完工人造林318.51万公顷,火烧森林面积占完成造林面积的17.2%。  相似文献   

8.
2007—2008年昆山市酸雨变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昆山市气象站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对昆山酸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两年昆山酸雨频率均超过80%,年均降水pH值低于4.70,为重酸雨区,其中2008年酸雨污染较2007年进一步加剧,酸雨频率季节分布趋势为:秋季大于冬季大于春季大于夏季。酸雨的强度与风向风速、降水量及霾等气象因子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引言 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据1989年的资源调查,有林地面积为29余万顷,森林覆盖率36.8%,但森林水灾发生率和受害面积一直较高,1986年达到高峰。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1公顷)131起,森林受害率达10%以上。另据1986~90年全市不完全统计受害面积达2514.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是无法估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南宫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4年来酸雨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酸雨的变化规律,并对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酸雨发生频率63%,强酸雨频率28%;降水平均pH值为5.22,降水最小pH值为3.08;酸性降水量比例80%;降水平均K值为94.1 μS/cm,最大K值为529.0 μS/cm.酸雨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秋季是酸雨出现频率最多、酸性较强的季节;春季则是酸雨出现频率低的季节.酸雨的形成与风向风速、降水量、降水性质及大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衢州市2006—2016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衢州市酸雨的年季、月季的时间变化和强度变化特征,并且分析了降水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16年,衢州市平均每年酸雨日数为41.2 d,2006—2011年间,年酸雨日数逐年下降,从2012年开始年酸雨日数大幅度逐年上升,2015年达高峰期。以3月份发生酸雨频率最高达22%,8月份发生频率最低为2.6%。各等级月际分布走势基本一致,均为2—4月酸雨发生频率较高,盛夏7—8月发生频率最低,而中度酸雨有所不同的是,1月份发生频率相对其他两个等级的明显低。衢州市年降水量与酸雨次数自在2014年后成正比关系,月降水量与酸雨发生次数相关关系与季节有关。衢州市降水量和酸雨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生规律为连续晴朗日后的降水酸度为强酸,连续阴雨日的降水酸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2.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回顾了我国开展酸雨研究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酸雨的定义、空间分布特征、化学特征、影响酸雨pH值的因素、酸雨对生态社会的影响以及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6个方面。研究表明,海洋降水pH值以4.8、内陆降水以5.0作为酸雨的界限更为合理;我国酸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且以城市为中心分布;我国降水中总离子浓度很高,酸雨是典型的硫酸性酸雨,降水酸度与(SO42- NO3-)/(NH4 Ca2 )的浓度比值有着高度的正相关;酸雨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酸性物质的排放,还与酸性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土壤的性质、大气中的氨、大气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和气象条件有关;酸雨对生态系统、建筑物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酸雨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发展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受害概况本地1991年12月26日后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特别是28、29日,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由于该次冷空气地面降温强烈,高空湿度大,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天气,农作物冻害普遍。本地名优特产柑桔(本地原属黄岩县)也受害非浅。我们12月30、31日就在椒江市郊及洪家观测到温州蜜柑卷叶现象,从实际调查和椒江农林局反映看,柑桔冻害普遍,一般在1、2级之间(按沈德绪等的5级分),重的在3、4级。以下是1992年1月22日农林局农情反映:“最近,我市水果生产遭受历史少有的严重冻害,据初步统计,全市柑桔出现全树叶片枯萎的面积4000多亩,占总面积8%以上;冻害较重,全树叶片枯萎50%以上的面积  相似文献   

14.
湖北西部城市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霞  李兰  魏静 《湖北气象》2007,26(2):175-178
根据对湖北省西部宜昌、襄樊、巴东、十堰等城市自然降水pH值的检测结果,对降水pH值变化、时空分布,降水的化学成分、酸雨出现时的风与气象条件、酸雨与降水云类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象因子有关。稳定的大气环境对酸雨形成有利,较强的逆温和静风频率,可以为当地降水的二次酸化提供有利条件。各地酸性降水化学成分中阴阳离子SO42-/NO2-比值表明,西部城市酸雨具有典型的硫酸型特征。巴东监测的时间较短,但酸雨年出现频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酸雾出现的几率比较大。襄樊、十堰酸雨出现频率较低与雨水中有较高浓度的阳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酸雨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徐梅  郑勇  易笑园 《气象科技》2007,35(6):792-796
根据1992年6月到2004年12月的酸雨观测记录,对近10余年天津市酸雨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酸雨发生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酸雨发生频次和强度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酸雨主要分布在夏秋两季,但酸雨较强的季节却是在秋冬季;天津市酸雨呈逐年减少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天津地区SO2排放量的逐年减少是酸雨减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2-2017年京津冀区域26个酸雨观测站观测资料,基于GIS插值方法研究平均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酸雨区月、季和不同降水量等级下酸雨变化特征,探讨该区域酸雨的成因。结果表明:2012-2017年京津冀区域酸雨污染面积呈下降趋势,2012-2014年重酸雨区和2012-2013年酸雨频发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唐山、秦皇岛三市交界;2017年酸雨区面积(占比为15%)和酸雨频率多发区以上面积(占比为17%)比2012年分别减少了63%和52%;较弱酸雨频率出现最高,83%的特强酸雨出现在2012年和2013年。酸雨区秋季平均降水pH值最小,酸雨频率最高,秋季酸雨污染最为严重;冬季空气中污染物增多导致降水K值增大。中雨量级的平均降水pH值最小,小雨量级酸雨出现次数占比和降水K值最大;暴雨过程后减轻酸雨污染的程度。2011年后NOx排放量超过了SO2排放量,酸雨污染由"硫酸-硝酸型"逐步向"硝酸型"转变;减少SO2和NOx排放是降低京津冀区域酸雨污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酸雨观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酸雨是因人类活动(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导致区域降水酸化的一种污染现象,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全球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造成污染物的巨增,酸雨已经成为三大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而酸雨观测则为研究酸雨的时空分布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为治理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等国家决策的基础性工作.为了在酸雨观测中减少各种误差并获得高质量的数据,需要在酸雨观测中把好两个关口:采样和测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水pH值、酸雨频率及降水电导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原、拉萨、甘孜极少出现酸雨;重庆酸雨频率最高,遵义降水pH均值最小,降水酸性较强;酸雨年际变化有降低趋势;酸雨强度及频率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变化接近U型分布,并且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仍很严重。  相似文献   

19.
张莹 《气象》1990,16(10):42-44
一、前言 吉林省有林地面积约60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32.2%,主要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地区,是我国的主要木材产区之一。1969—1982年的14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情312次,14年累计火烧(受害)总面积达9.1万公顷,平均每年火烧总面积为6549.4公顷。据1979—1985年7年统计,全省每年烧毁成林立木蓄积6万多m~3,平均每年烧毁幼树274万多株,平均每年损失总价值为126万多元。可见,森林火灾对森林的破坏及其造成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水pH值、酸雨频率及降水电导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原、拉萨、甘孜极少出现酸雨;重庆酸雨频率最高,遵义降水pH均值最小,降水酸性较强;酸雨年际变化有降低趋势;酸雨强度及频率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变化接近U型分布,并且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仍很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