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坛岛是福建沿海岛屿风沙侵害严重的典型地区,选择海坛岛古风沙(老红砂)、现代风沙、周边的海滩砂与闽江河口沙进行对比研究,对各类泥沙做了粒度分析、矿物组成和形态特征分析以及稀土元素示踪分析,对比各类泥沙的理化特征,判别泥沙的源汇关系。研究表明:海坛岛老红砂、现代风沙与闽江河口沙关系密切,与海滩砂、大陆架砂关系疏远。海坛岛风沙主要来自闽江河口沙;海滩砂可能来自远源的闽浙沿岸流泥沙或大陆架砂。在末次间冰期暖湿气候与现代暖湿气候的影响下,闽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坛海峡和海坛岛沿岸,在季风搬运下形成老红砂和现代风沙同处沿岸沉积。  相似文献   

2.
海坛岛风沙地貌类型与形成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坛岛风沙地貌类型与形成发育张文开,李祖光,汪榕光(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自晚全新世以来,岛屿东部期间带沙在向岸NNE风的作用下,不断自岸向陆运移堆积,发育形成各种风沙地貌。岛上风沙地面积达8685公倾,占土地总面积的27.0%...  相似文献   

3.
风成沙波纹脊线提取与应用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猛  董治宝  张正偲 《中国沙漠》2014,34(2):312-317
风成沙波纹是沙质地表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最小地貌单元,对研究风沙的起动过程和运动过程极其重要,同时,沙波纹形态特征的研究为了解大尺度范围风沙地貌形态演变提供理论基础。然而由于风成沙波纹尺度较小,形成速度较快,导致对其形态特征的观测比较困难。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迅猛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得到了较大发展,使得测量和计算更加便捷。本文基于高清相机拍摄的风成沙波纹图像,借助于Matlab平台,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沙波纹脊线进行提取,并应用于沙波纹形态参数计算。本文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波纹进行验证分析,得到风成沙波纹波长的正态分布规律,沙波纹的波长随时间逐渐增长,在40 min的时间范围内,波长由不足1 cm逐步发展到接近10 cm。最后,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计算了沙波纹脊线长度和波长。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波长等数据更易于获取和统计,数据采集效率大大提高,为风成沙波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颜晋聪  李森  张叶春  王贵勇 《中国沙漠》2009,29(6):1093-1099
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残留风成沙,在形态、粒度、石英沙粒表面微结构、矿物组成及浅地层剖面等方面总体上具备风成沉积特征。同时,南海北部沙质海岸多处发育的晚更新世古风成沙,在粒度、沉积构造与结构等方面亦有明显的风成沉积特征。二者构成的风沙地貌体发育具有同期性、形态有相似性、空间分布有大陆架向海岸带延伸的连续性。由此表明,南海北部大陆架与毗邻沙质海岸的沙源有同源性,沉积环境有类比性。据此可以认为,南海北部大陆架残留风成沙与海岸带古风成沙为近源沉积成因系列,二者为同期同相连续性沉积。  相似文献   

5.
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发现在花海剖面全新世出现了三次风成沙沉积,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认为风成沙的细粒组分可能主要为近源湖相,而粗粒组分则为沙漠戈壁区吹来。前两次风成沙在形成时代上可能与第一新冰期相对应,反映了沙漠的扩张状态。而且分析表明第一风沙形成期的冬季风强度和沙漠化过程似要比第二风沙期强,持续时间长。本区在全新世人类大规模活动之前就曾存在两次明显的沙漠化扩张过程,这为研究区域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滦河以北海岸风成砂沉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根据1977-1982,1985年滦河以北沿岸的钻探和天然剖面调查资料,分析研究该区沙丘的类型和特征,风沙沉积的地层层位、沉积特征及沉积过程,认为海岸主沙丘是由陆向海和由岸向海运动的两组沙丘相遇而成,其上又生成新的沙丘。根据14C测年资料,初步确定该区风成沙丘开始形成的时代,并研究风成沙与河流沙、海滩沙的主要区别及海岸和内陆风成沙沉积的辨认依据。  相似文献   

7.
沙漠/沙地中沉积物的粒度是物源及各种地表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研究沉积物粒度特征对认识沙漠/沙地形成演变和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了详细采样,对其进行粒度和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风成沙受风力分选作用影响,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沿盛行风向存在显著变化趋势。偏度和峰度的空间格局较为复杂,可能与局地物源、沉积环境和植被覆盖等因素有关。端元分析结果显示,风成沙含有6个端元(EM),其中EM1与沙地西部湖相沉积露头有关;EM2来自松散的河湖相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呈现显著空间变化;EM3是风成沙的主要物质来源,与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有关;EM4可能来源于周围山体的冲洪积物;EM5和EM6粒度最粗,与间冰期河湖相沉积物中的粗粒组分相似。浑善达克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风成沙主要来自沙地附近不同时期的河湖相沉积物,远源贡献较少。沙地西部是风成沙的主要源区,在风力作用下较细组分的风成沙向沙地中东部运移,而沙地南缘和东缘河流也为其邻近区域贡献了沙源。本文研究说明,通过高密度采样并结合端元分析,沉积物粒度可解决地表过程复杂的沙漠地区风沙物源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8.
风成沙纹形成的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风成沙纹形成于沙质床面下游的沙粒蠕移,发展于沙粒跃移-风沙流的“波粒二重性”作用,消亡于气流与风沙流的正弦波共振。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优势粒级的天然沙丘沙是风成沙纹形成的最佳粒配。沙纹移动速度VR是缓慢的,其数量级为10-1cm·min-1~101cm·min-1,实验关系式为:VR=1.58×(VL-5.5)0.67。  相似文献   

9.
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岛--海坛岛为研究区,基于 2000、2009 和 2013 年 3 期 SPOT 遥感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最近邻点统计量、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热点”探测方法定量分析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3 年间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面积共增加 399.69 hm2 ,主要转自耕地和林地,后期(2009―2013 年)的增量、增速均比前期(2000―2009 年)大,说明综合实验区的成立对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扩张产生重要影响。2)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扩展主要形式:一是块状扩展,即沿原有斑块向四周蔓延式向外扩展;二是带状扩展,即沿各乡镇的交通干线向两侧或某侧扩展。3)2000、2009 和 2013 年海坛岛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特征,呈现高密度小规模集聚分布与低密度大规模集聚分布格局,且随时间变化,农村居民点集聚程度不断提高。4)坡度、地形起伏度、道路和河流等景观要素对海坛岛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坡度平缓(0~10°)、近水源(距河流<1 500 m)以及交通便利(距离道路<500 m)的地方,且扩张趋势明显;反之,农村居民点分布明显较少。  相似文献   

10.
李猛  董治宝  张正偲 《中国沙漠》2013,33(5):1285-1292
风成沙波纹是风力作用下地表形成的最基本的地貌类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风成沙波纹数值模拟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风成沙波纹数学建模的理论基础,并将已有的风成沙波纹数学模型划分为3类,着重介绍了几个经典的风成沙波纹数学模型,详细列举了这些模型的假设条件和数学表达,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目前,风成沙波纹数学建模的两个基本理论依据为:一个是地表坡度变化导致的蠕移沙通量的变化;另一个是跃移长度随沙床面高度变化的规律,但目前关于此理论的研究并不多。最后,总结和展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福建长乐海岸沙丘形成发育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长乐东部海岸沙丘较为发育, 沙丘的形成发育受风力、沙源、植被、地形等影响。根据沙丘类型、沙丘组合和现代风沙活动差异, 将长乐东部风沙区分为三段, 五个不同风沙地貌区。  相似文献   

12.
福建海岸的风成沉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福建沿岸多处发育现代海岸风成沉积, 采用现代风砂所总结的特征作为识别标志, 研究了3000-4000年前产生的某些生物碎屑岩和3-4万年前开始形成并广泛分布的老红砂, 证明它们皆为风成, 因此晚更新世以来这里就具有风成沉积发育的条件。海岸风成沉积大规模发育出现在高海面之时, 分布也不遵循地带性规律, 这些均与沙漠地区的风砂不同。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北部榆林第四纪地层剖面的粒度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根据榆林剖面及其粒度分析结果,讨论了剖面中地层的沉积相、古气候和环境演化.  相似文献   

14.
浑善达克沙地黄柳活沙障防风固沙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研究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上黄柳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对设置3 a后的不同类型的活沙障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沙障设置3 a后,沙地趋于固定,障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多;设置黄柳活沙障的区域内下垫面粗糙度显著增大,风速明显减弱,而且黄柳网格沙障降低风速的能力较带状沙障强,其顺序为:4 m×4 m黄柳网格沙障>6 m×6 m黄柳网格沙障>间距4 m的黄柳带状沙障>间距6 m的黄柳带状沙障﹥流沙;当旷野平均风速为7.86 m·s-1时,只有流沙和间距6 m的黄柳带状沙障起沙,其他几类活沙障内均不起沙。  相似文献   

15.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mineralogy, sphericity, and weather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eolian material deposited on four snow patches in the alpine zone of the Colorado Front Range are reviewed against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the role of eolian transport. A comparison is also made with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s from various tundra surfaces and other soil-loss processes. The eolian deposits exhibit propertie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ose of loesses and cover sands. Eolian transport exhibits a sharp drop in competence from alpine ridge crest to valley bottom.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晚全新世沙漠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室内分析, 探讨了玛曲地区沙漠化过程。结果表明, 该区晚全新世以来的沙漠化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 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受控于全球变化。据14C测年, 沙漠化主要经历2600-1990 a B.P..1990-750 a B.P..750-220 a B. P.和220 a B.P.至今四个阶段, 而220a B.P.以来的现代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迭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Relict eolian dunes on the Georgia Coastal Plain line the north and east sides of many SE-trending streams and contain important paleo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four dune fields characterizes dune geomorphology, stratigraphy, sedimentology and soils. Georgia's inland dunes range from parabolic to infilled parabolic to irregular in form, typically merge to form long chains that parallel source streams and can occur as distinct bands. Typically, the dunes are composed of >95% quartz sand grains, with more than half the sand falling in the medium sand fraction. Dunes overlie flood plain and pointbar sands, backswamp and peat deposits, fluvial terraces and other dunes. In places, organic deposits occur on top of dunes. Cross-bedding is observable in dunes more than about 4 m thick and indicates eastward dune migration. Paleosols found within some dunes indicate Holocene reworking. Conditions favoring dune formation likely included at least seasonal aridity. Postdepositional modification of the dunes includes a smoothing of the dune surface, a clay increase in the C horizon, spodic horizon development, bioturbation, removal of weatherable minerals and fluvial incision.  相似文献   

18.
烟台附近海岸风沙地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振克 《中国沙漠》1995,15(3):210-215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烟台附近海岸风沙分布、风沙地貌类型及地貌发育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全新世海岸变迁是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基础,6000aB.P.以来有5个风沙堆积期,前4个风沙堆积期与4个海平面下降期一致,第5风沙堆积期与小冰期一致。  相似文献   

19.
西藏中西部风成沙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位于青藏公路以西、雅鲁藏布江以北。这里存在着明显的风成沙搬运和堆积现象。大部分地区的风成沙中缺失-2~+0.9 mm粒级段,优势粒级出现在-0.3 mm粒级段中,比例高达85%以上。多数样品中元素含量分布均表现出从粗至细粒级逐渐降低,在-0.45~+0.3 mm或-0.3~+0.2 mm粒级降至最低;然后,向细粒级方向含量再次升高。Hg则从粗向细粒级含量逐渐增高,中间变化很小。但在风成沙来源地有矿区存在时,则出现相应元素的明显升高。藏北双层风成沙丘中两层沙子各粒级中元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Hg除外);推测两次堆积的风成沙来源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中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地貌与第四纪环境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栓科 《地理学报》1991,46(2):224-232
本文论述了阿什库勒盆地的地貌和沉积物的发育等问题。认为:(1)阿什库勒盆地的火山锥至少有11座,1号火山1951年不可能有岩浆喷发,火山泥石流体是不存在的;(2)黄土物质是全新世风积物,戈壁荒漠是其物源区;(3)阿什库勒湖与乌鲁克库勒湖均是火山堰塞湖,前者是18kaB.P.前熔岩流阻塞盆地东部出口而成;后者则是6.5kaB.P.新期火山喷发物拦截阿什库勒湖的部分水域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