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中南段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美祥 《内陆地震》2002,16(2):126-135
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中南段受北北西走向可可托海—二台活动断裂和东侧北西走向玛因鄂博等活动断裂所控制 ,形成“爪”形 ,左阶帚状 ,右阶弧形 ,反 S形半透镜状和肘状构造。  相似文献   

2.
富蕴地震断裂带北部细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美祥 《内陆地震》2001,15(2):97-103
以8级地震时的水平位移作为地震断裂带分段依据,富蕴地震断裂带北部引张段长17km,而且水平位移不明显。富蕴地震断裂带的主体走滑段水平位移显著,除大震时的水平位移外,发震构造具多期次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3.
4.
对富蕴地震断裂带9处不同地段的平板地质测量结果表明:北部引张段地震断裂 带宽约220m,断坎平均高0.4m;中部主体走滑段地震断层长达535m以上,断层水平位移为1.8 ̄7.8m断坎高0.4 ̄1.2m,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之比为5.7 ̄8.6;南部末端破裂段地震抛掷巨石距离达40m,地震断层水平位移为0.4 ̄9.9m,断坎平均高0.2m,末端及副断层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之比高达25 ̄28。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由弹簧—滑块模型来模拟走滑断层的地震活动,讨论了模型中断层强度、断层滑块间弹簧强度、滑块与驱动盘之间片簧强度、滑块摩擦力的影响,以及初始条件敏感性。并以我国最为典型的一条走滑断层———鲜水河断裂带为例,运用试错法调整模型参数以使发生的地震最大限度地逼近实际发生的地震,并利用最终结果讨论了鲜水河断裂带今后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6.
地震构造类比法的应用—以川东地区华蓥山断裂带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荣军  唐荣昌 《地震研究》1997,20(3):316-322
本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和系统的年代学样品的采集与测试,对华蓥山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该断裂带可能存在的分段特征。  相似文献   

7.
邹谨敞  邵顺妹 《地震研究》1997,20(2):236-243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海原断裂带西段断层泥的粒径分布,5微米至1厘米的粒径段,断层泥具有自相似特征,断层面的粘滑摩擦的特征位移参数可由分维上限(约1厘米)确定。同时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断层泥粒度分重量百分比的分形结构特征,探讨了粒度成分分维值与断层运动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主要从区域性的断块运动、深部构造特征及走滑断层的枢纽运动等方面对1850年西昌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蔡仲琼 《内陆地震》2000,14(4):297-301
通过对富蕴地震断裂带北段4个横切断裂测线的地球化学土壤气体Rn、Hg、CO2、He的探测与分析,认为该地震断裂带的地球放气现象至今仍然十分强烈,断层碎碎带上测点处的气体的含量普遍高于断裂两侧,极震区地下气体逸出量明显于外围地区,其脱气强度与地震强度分布基本吻合,富蕴断裂带现今活动强度为北段大于南段,主干断裂旁的分支断裂也比较活跃,水磨沟沟口剖面还显示出次级断裂活动强于主干断裂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根据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剖面测绘成果,结合区域第四系测年结果等资料,对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新发现的桃源断裂、刀郭断裂、合江村断裂及已知的龙蟠—乔后断裂等4条主要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研究。成果表明,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在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明显,活动强度中等,龙蟠—乔后断裂和合江村断裂属全新世活动断裂,桃源断裂和刀郭断裂属晚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龙蟠—乔后断裂和刀郭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而桃源断裂和合江村断裂则表现为正断走滑为主。这些断裂的活动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研究区及附近区域的地震风险和构造稳定性。新的调查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提供了新的资料,并可为深入理解该区的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工程建设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阜康-吉木萨尔断裂带的几何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尤惠川  任利生  张玉梅 《地震地质》2003,25(3):375-T002
根据详实的野外资料对新疆阜康 -吉木萨尔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断裂带由东、西两大段组成 ,西段由 4条次级S倾逆断裂左行斜列组成 ,东段由 3条次级S倾逆断裂右行斜列组成 ,总体上呈向北微凸的近EW向展布 ,长达 14 0km ,控制着东天山北缘的第四纪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 ;组成断裂往往是低角度的逆断层 ,与褶皱共生 ,切割深度 5~ 6km ,第四纪晚期多期 (次 )活动 ,以间歇性稳定滑动为特征 ;断裂带端部段落倾角较大 ,活动量较小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0~ 0 4 0mm/a ,中部段落以低倾角的推覆为特征 ,活动强烈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达 0 80~ 1 0 0mm/a以上  相似文献   

12.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贵宣  郑大林 《地震研究》1995,18(3):221-226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最新地面活断层的不连续性,断层滑动速率以及古地震研究的角度讨论安宁河断裂带北段的地震潜在能力,认为不连续的活断层可能成为各自独立的地震破裂单元,从而决定了地震的潜在能力,其中,野鸡洞破裂段的潜在地震能力最强,可达7级。上次地震至今的平静时间已接近古地震的平均重现间隔,因而具有高度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古地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古地震探槽剖面及断坎年代资料,综合分析了北祁连山东段活动为裂带的 震活动特征。沿断裂带的古地震具有非均匀性活动的特点,表现为活动期次的差异性、空间上的分段性和中段时间上的准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在对拟建的惠州钢铁厂址及平海、碧甲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莲花山断裂带东南段在稔平半岛的展布方向、发育和组合规律以及(车免)近期以来的活动性,进而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6.
吴小玲  王桂岭 《内陆地震》1999,13(2):127-134
断裂密度衍是引自吉尔吉斯斯坦的一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新方法,用以探索大震之前某一区域或地段面断裂密度的异常变化。应用该方法对新疆天山部分地区进行系统研究后,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了具有一定信度的定量或半定量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7.
Given the scarcity of research on the activity of Xinyi-Sihong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Zhangshan segment where there are quite evident geomorphic features to complement the shortag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northern part of Xinyi-Sihong segment. This study enriches evidences for the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and paleoseismological events on the Xinyi-Sihong segment. The Zhangshan segment is located at Xiaodian Town to Jintou Village of Suqian City, stretching towards NE for 7 kilometers with a dip angle of 60~80. Research of tectonic geomorphology shows that gullies in northern part of Zhangshan segment were evidently displaced, while in the southern, two NE-trending right-stepped fault scarps are developed, with an average height of 3 meters, which generally suggests that the fault was dominated by thrust and dextral motion. Two trenches were excav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Zhangshan segment, numbered Mayao trench 1 and Mayao trench 2. Both trenches reveal that:(1)within this segment, Tanlu Fault shows periodic fault activity, that is, normal faulting during Pliocene epoch while thrust faulting in Quaternary period; (2)an event occurred between 15.12ka BP to 11.82 BP; (3)the latest event possibly took place around 3 500 a BP. Based on integrated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we identify the dates of paleoseismic events on the Xinyi-Sihong segment as follows:more than 960 thousands years ago, early to middle period of late Pleistocene, (15.12~11.82)ka BP, (11.76±0.05)ka~(10.53±0.05)ka BP, (10.15±0.05)ka~(8.16±0.05)ka BP and 4 960~3 510a 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