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海西部夏季冷涡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美国海军的空间分辨率为0.5°×0.5°月平均的GDEM(Generalized Digital Environmental Model )三维温盐资料,采用P Vector方法,计算了南海西部夏季冷涡及附近海域的三维环流,分析了此冷涡的水平结构和垂向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西部夏季冷涡所占据的海域为一上升流区,对应的是低温区和气旋式环流,其温度场具有明显的垂向层化结构,冷涡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冷涡中心在上层靠近越南沿岸,在温跃层以下有离岸的趋势。此冷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5、6月份冷涡开始形成,其范围达到110.75°E,最大切向流速为8 cm/s;在7、8月份冷涡达到强盛,其范围向东扩展至112.50°E,冷涡中心也向东移至(110.50°E,13.25°N),最大切向流速增加为30 cm/s;在9、10月份冷涡开始衰减。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是建立西太平洋新生代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地区。本文以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为基础,利用微体古生物带化石资料,建立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相对精度较高的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古生态分析、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和反射地震剖面的海岸上超分析,辅以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研究,首次编制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纪海平面变化曲线。自第三纪以来,能识别的长周期二级旋回海平面变化4次,短周期三级旋回变化26次,相对海平面变化幅度在0-150m.分析发现海平面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即海侵作用速度大于海退作用速度。与Haq曲线对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的季节性振荡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ERA-Interim逐日4次600 hPa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 以及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75个气象站日平均温度、降水和相对湿度资料, 对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的季节性振荡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强度在围绕中心点顺时针运动时不断加强, 逆时针运动时不断减弱. 两气压系统呈明显的跷跷板式变化, 在600 hPa上表现为高度场空间结构沿经向上的调整; 低高压差负值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与高原季风起讫时间吻合. 高原夏季降水的起讫不仅与高原及北侧气压系统结构密切相关, 而且与高原东南或南部水汽输送条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东海磁场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磁场区域上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格局,根据磁场特征,自西向东可分为六个磁场区,为东海区域构造分区提供了地球物理场依据。东海磁场特征主要反映了上地壳的构造特征。本文结合东海断面重磁曲线的拟合成果,讨论了东海地壳结构、块体对接等问题。我们认为东海基底是晚中生代后由不同块体在不同时代对接而成,由西向东基底年代越来越新,地壳结构也由典型的陆壳过渡到典型的洋壳。 相似文献
5.
北京石花洞空气环境主要因子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洞穴大气CO2浓度不仅是影响洞穴沉积物沉积(或者溶蚀)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在旅游洞穴,它关系到沉积物景观的稳定性以及旅游环境的舒适性。本文通过对石花洞洞穴大气温度、湿度及CO2浓度近4个水文年的观测,结果表明:(1)洞穴温度在15℃上下波动,夏季约高1℃,主要与洞内外温差的季节性变化和旅游活动有关;(2)洞穴CO2浓度随着大气温度上升而缓慢升高,至每年的7月上旬雨季来临时,气温、降水及土壤中CO2大幅提高,降水溶解大量的土壤CO2并渗入洞穴中,导致洞穴CO2浓度迅速上升,8月观测到的最高浓度可达到4 334ppm,在雨季结束后,随着大气温度降低,CO2浓度缓慢下降,2月份平均值达到最低,为360~458 ppm。另外,在5月份和10月份的旅游黄金周,旅游人数的增加,洞穴CO2浓度异常增高。在进行洞穴管理与规划时,应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洞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陆生蜗牛壳体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理论上取决于壳体生长季节的降水 18O丰度、温度和湿度,对揭示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同一地区不同属种的蜗牛生长季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了解不同季节生长的蜗牛壳体氧同位素特征,是其成为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工具的关键。为了进一步阐明降水氧同位素组成和气候月际变化对蜗牛壳体 18O的影响,分别对从江苏镇江逐月采集的现生细纹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edfieldi)进行了整体壳体及壳口文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 1)不同月份采集的样品壳口的 δ18O 值变化较大,从-1.92‰至-6.79‰,幅度达4.87‰,其中,4~6月采集的样品 δ18O 值较正,平均 -2.40±0.42‰,7~9月采集的样品明显偏负,平均 -6.41±0.34‰; 2)整个壳体的 δ18O 值差别不大,平均 -2.61±0.47‰,与 4~6月壳口 δ18O 平均值相近; 3)不同月份蜗牛壳口 δ18O 值呈现出与当地的降水氧同位素组成、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模式,其中降水氧同位素组成对壳口 δ18O 变化的影响是主要的。这些特征说明,蜗牛壳体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受其生长时的环境因素(降水 18O丰度,温度和相对湿度)控制,对于中国夏季风影响地区来说,春季生长的蜗牛壳体相对富集 18O,而夏季生长的壳体 18O相对贫化。换句话说,根据蜗牛壳体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能够推测壳体主要生长季节,或降水 18O丰度及气候温湿程度的特征。对于B.ravida redfieldi来说,氧同位素组成显示了壳体主要生长时期为春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地震反射特征和层序界面性质特征,对东海陆轲盆地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并建立了层序了层格架,共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以岩心成因相的精细描述及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该盆地第三系进行了沉积体系分析,共识别出9种沉积体系,20种沉积相组和若干种成因组,对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沉积体系发育,空间展布及体系域组合等沉积响应进行了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年代化石为主要依据,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局在东海陆架所获得的区域海洋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对已有的第四纪地质孔进行统一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建立了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将第四系四分,从老到新依次为下更新统西湖组、中更新统金鸡山组、上更新统西泠组、全新统海礁组或下全新统鸡骨礁组、中全新统大戟山组、上全新统嵊泗组。 相似文献
9.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相似文献
10.
苏北东海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东海地区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岩体的矿物、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认为该区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来源于上地幔,是一种受过交代的弱亏损型地幔岩石。 相似文献
11.
To determine the center location of the Cold Eddy in East China Sea(CEECS)′s center, we analyzed typical sections of temperature fields in the sea area around the eddy and improved the proper method to acquire the eddy′s center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data of SODA from 1958 to 2001.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ECS′s mean center was located at 32.0°N, 125.7°E at the depth of 35 meters during 44 years, while the center was not fixed in one place. From summer to winter, the center of the eddy moves from north to south gradually while it moves from south to north gradually from winter to summer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n the latitudinal direction, the center is obviously in the west only in winter, while in the other seasons it is in the east and the latitude of it changes lightly. The main factor should be Tsushima Current and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which control the variance of the center′s location. The eddy′s center is not obvious in early fall, lat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which 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ality of the current fields.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2.
东海DGKS9617岩芯物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东海内陆架东北部DGKS9617岩芯以55cm为界明显地分为两个沉积相,岩芯下部(55~851cm)潮流作用明显,为浅海潮流相,而上部(0~55cm)潮流作用不明显,为浅海相沉积。岩芯的重矿物含量特征,Fe、Mn、V、Cr、Ni、Cu、Zn等7个元素的判别函数计算结果,以及碳酸盐分析和Ba-Sr-Zn三角判别图均一致显示岩芯沉积物的重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类似,柱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虽然不同沉积相的沉积环境差别较大,但其物质来源并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东海盆地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部位,是全球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研究中涉及众多基础问题的关键地区。它的生成及发展对深化中国东南陆缘地区地壳构造演化的认识,且为能源勘查,研究海平面变化,预测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及国土主权均有重大意义。就其构造机制及性质说法不一,有待商榷。该盆地内已钻井30余口,随改革开放以来,局部凹陷对外公开招标,已施工10余口井,涉及变质岩的仅2口井。变质岩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类,原岩恢复为变质火成岩(中性侵入岩,包括石英闪长岩及其相关的浅成岩),属吕梁期,原岩经多期变质或混合岩化作用所致,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部位。 相似文献
14.
东海内陆架泥区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的DD2孔和悬浮体进行了陆源物质提取,应用激光粒度仪做了粒度分析,并分析了DD2孔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序列。通过计算粒级-标准偏差的变化获得了DD2孔沉积物中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度组分,约 19和 130μm是DD2孔所属区域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级,分别对应于东海沿岸流和风暴流沉积动力过程。敏感粒度组分含量随深度变化的分析表明,该孔上段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沿岸流,沉积环境相对稳定;而下段沉积环境变化大,是风暴流和沿岸流的混合作用沉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及南海西部陆缘CO2气藏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我国东部及南海西部陆缘众多CO2气葳为依据,分析了气藏中气体组分、同位素组成及分布特征,指出该地区从北至南分布着一巨型北东向岩浆幔源无机成因CO2气藏带,莺歌海盆地中具有壳幔混源特征,其形成机理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俯冲带所形成的构造岩浆作用有关;靠近俯冲带,热源体以火山岩体、基性玄武岩为主,远离俯冲带则以泥底辟热流体为主;超壳断裂是幔源气和热源的输运通道。 相似文献
16.
东海海域油气资源与选区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优化勘探目标的选择,加快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步伐,在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战略选区评价。东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但不同区域勘探潜力不一,以东海陆架盆地最为重要,冲绳海槽盆地次之。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勘探以西湖凹陷最具潜力,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次之,其中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以始新统和渐新统为重点层系,瓯江凹陷以古新统为主攻目标,闽江凹陷以中生界为主要勘探层位。冲绳海槽盆地具备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以陆架前缘坳陷最为有利,以中新统为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勘探成果表明,南海北部到东海南部的广阔海域普遍发育中生代地层,但是除了在台西南盆地发现工业油气藏之外,其他地区的中生界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本次研究将中生代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大地构造背景分析,厘清各构造时期盆地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化机制,探讨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从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整体为一个大型盆地,盆地的演化受其周围板块相互运动所控制;晚三叠世(T3)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控制,发育被动陆缘边缘海沉积盆地;从早侏罗世(J1)到早白垩世均受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机制的控制,其中早—中侏罗世(J1-2)发育弧前坳陷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J3—K1)盆地性质为弧后断陷盆地;晚白垩世(K2)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联合控制,性质依然为弧后断陷盆地,与前期相比,裂陷强度加大;海水由东南方向侵入,地层垂向上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过渡,由东南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水体逐渐变浅,亦由海相向陆相逐渐演变;中生界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等地区发育深海相和海湾相泥岩,在东海南部基隆坳陷也发育良好的海湾相泥岩,生烃潜力大,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和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界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架平湖海域改造砂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陆架平湖海域分布的改造砂。其物质来源为晚更新世末生成的沙脊物质,是在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间,原始物质被掀起再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Masatoshi Yamada Tatsuo Aono Jian Zheng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06,25(B08):162-162
Settling partic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ix stations at the Okinawa Trough and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Activities of U, Th, Pu isotopes and ^210Pb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particles to elucidate their transport processes.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also analyzed for their isotopes. There was a tendency for ^210Pb activities to increase almost linearly with depth from 72 m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to 1019 m in the Okinawa Trough. Increasing ^210Pb activities in settling particles with depth o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may be attributable to enhanced ^210Pb scavenging by particles and removal near the front. There also was a clear tendency for total mass fluxes and the radionuclide fluxes to increase with depth, with an especially large increase near the bottom. The ratio of the observed ^210Pb flux to the ^210Pb deficiency flux in the near-bottom traps ranged between 8.9 and 46. These high values show a strong ^210Pb excess which would be attributable to large advective import to the near-bottom and resuspended particles that have settled through the water column but have no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sediments. High variability of radionuclide fluxes occurred in very short time periods. Activities of ^238U, ^232Th, ^230Th, ^228Th, ^210Pb and ^239Pu+^240Pu in settling partic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underlying surface sedim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