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大黄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促进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大黄鱼产业的发展规律,采用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方法测度2011—2020年大黄鱼养殖产业和捕捞产业的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空间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大黄鱼养殖产业的集聚水平高于其捕捞产业;福建大黄鱼养殖产业的集聚水平相对于浙江和广东而言最高,但呈现下降趋势,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的集聚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大黄鱼养殖产业的集聚水平较低且基本维持稳定;大黄鱼捕捞产量较少,产业集聚水平相对不高,主要集中在辽宁、广东和海南,其中辽宁大黄鱼捕捞产业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广东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海南基本维持稳定,福建、山东、江苏、浙江和上海等捕捞区域的产业集聚水平较低。基于研究结果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提出3点建议:加强大黄鱼养殖和加工等技术研究;政府完善并实施相关渔业法规,增加对养殖户的培训,提升大黄鱼品质;保护大黄鱼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脊椎骨骨骼显微结构的差异,本研究运用了Micro CT技术对大黄鱼全鱼骨骼系统进行了扫描与三维重建,选取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进行了显微结构参数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鱼脊椎骨与头骨、尾骨相连,脊椎骨26个,肋骨附着在第1~11腹椎,无肌间刺,胸鳍位于头骨后,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与脊椎骨并不相连。大黄鱼野生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的组织矿物质密度和骨矿物质密度均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骨体积分数较养殖群体大(P0.05),骨小梁间隔较养殖群体小(P0.05),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结构模型指数上没有差别。推测是由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食物组成、生活环境以及活动情况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海马"牌配合饲料喂养大黄鱼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蕉南  陈金翠 《台湾海峡》2001,20(Z1):115-118
本文笔者于2000年5月17日至7月5日在霞浦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中,进行"海马"牌配合饲料(按不同比例搭配小杂鱼)喂养大黄鱼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和养殖条件下,10%幼鱼粉搭配90%小杂鱼、50%幼鱼粉搭配50%小杂鱼、膨化饲料搭配小杂鱼在提高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和降低养殖成本方面均优于单一使用小杂鱼.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性早熟问题的研究—I.网箱养殖鱼性泉发育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永强  翁幼竹 《台湾海峡》2000,19(3):354-359
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性腺发育的状况,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0个网箱(养殖期1a)中,其中6个网箱各有少数大黄鱼卵巢进入大生长期,卵母细胞胞质出现卵黄颗粒,其余网箱大黄鱼处于小生长期,在雄性,全部网箱大黄鱼精巢发育进入III-IV期。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在夏季7、8月间可能有50%~60%雌性和60%~70%雄性提早性腺成熟。  相似文献   

5.
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2005年对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养殖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和海区环境因子的监测以及收集的气象资料,对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环境因子及其变化对大黄鱼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的发病率和发病类型与气温、风速有关:发病率与水温(>20℃)、悬浮物、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pletion,COD)、细菌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对大黄鱼发病率直接效应最大的是水温,其次是风速.通过分析,推测引起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网箱养殖本身造成的水体污染,从而提出了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国和出口国。为提升我国大黄鱼的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水平,文章分析我国大黄鱼的出口贸易结构,分别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我国大黄鱼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我国大黄鱼的出口规模总体稳定,出口额增长,出口量下降;我国大黄鱼的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大黄鱼的比较优势极强但正在减弱,以出口价格反映的产品质量偶有下降但总体提升,相对于国际市场同种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强,总体来看国际竞争力较高,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影响我国大黄鱼出口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饮食习惯、相关行业发展、国际贸易壁垒和产业发展空间,未来我国大黄鱼的生产和贸易应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和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7.
<正>近5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为102.84万t,年增长6.66%[1],品种达80余种。养殖模式方面,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等多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福建省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养殖现状开展调查,并对三沙湾养殖固碳量及价值量进行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三沙湾养殖总产量66.47万t,其中贝藻养殖产量26.67万t;优势经济物种包括大黄鱼、鲍鱼、海带、江蓠和牡蛎。测定不同养殖生物含碳率存在时空差异,其中养殖生物软组织含碳率为23.67%~43.89%,养殖贝类贝壳含碳率为11.12%~15.05%;海带含碳率随生长周期降低,而贝类含碳率在生长过程无显著差异。经核算,2022年三沙湾海水养殖牡蛎、海带、江蓠等不投饵贝藻类养殖可从水体中移出碳约2.91万t,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7万t,可创造经济价值161.74万元,具有良好的固碳潜力与经济效益。鲍鱼、大黄鱼、海参等投饵型养殖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引入外来碳源约92.55万t,饵料的投入和养殖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投饵型养殖碳固存能力弱的重要因素。文章聚焦典型养殖海湾的渔业固碳能力核算,并针对投饵型养殖生物的碳固存能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区域养殖规划和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野生大黄鱼与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之间主要品质指标的差异,以鱼粉和双低菜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含量为40.0%、脂肪含量为11.8%的配合饲料,在海上浮式网箱中养殖大黄鱼12周,比较分析了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的肥满度、体色、肉色、肉质、肌肉常规成分、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研究表明:在体型方面,饲料养殖大黄鱼有显著高的肥满度(P0.05);在体色和肉色方面,野生大黄鱼皮肤有较高的背部黄色值、腹部红色值、黄色值及肌肉红色值,但具有较低的肌肉亮度值和黄色值(P0.05)。在肉质方面,野生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黏附性、内聚性、弹性、咀嚼性、pH及碱不溶性羟脯氨酸含量(P0.05)。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汁液流失率、失水率、失脂率、水溶性蛋白及碱溶性羟脯氨酸含量(P0.05)。在营养价值方面,野生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P0.05),而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脂肪含量(P0.05)。饲料养殖大黄鱼的肌肉含有显著高的各类脂肪酸含量及PUFA/SFA的比值(P0.05),但n-3/n-6值显著低(P0.05)。根据人类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总量与野生大黄鱼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大黄鱼相比,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在体型﹑体色﹑肉色和肉质方面存在差异,但从作为食用鱼的营养价值角度来看,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之间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野生与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垂直板型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福建野生与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4个群体(湄洲野生群体、宁德野生群体、宁德养殖群体、连江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个大黄鱼群体的平均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250~1.1293,多态位点百分数为12.50%~18.75%,观察杂合度为0.1250,期望杂合度为0.0636~0.0677。湄洲湾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养殖群体。4个大黄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很低,4个大黄鱼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00~0.0001,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5,遗传分化系数(Fst=0.0004)低,基因流(Nm=609.6667)大。  相似文献   

11.
闽东大黄鱼饲料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勇  李燕平 《台湾海峡》2001,20(Z1):180-183
近年来,大黄鱼养殖业发展迅速,饲料供给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冻、鲜杂鱼仍是养殖大黄鱼的主要饲料,但存在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配合饲料使用量增加较快,品牌杂、规格多、质量差异大.期待加大科研力度,深入进行大黄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究,尽快制订出大黄鱼配合饲料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  相似文献   

12.
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90年代以来,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向着多品种和批量化方向发展,各特优种类不断增加,人工种苗为海水网箱和池塘养殖提供大量苗源,科研教学单位的多项育苗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开始进入种苗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迄今为止,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成功的种类至少有14科30种,1999年大黄鱼的育苗量已超过3亿尾,其他年产种苗千万尾以上的海水鱼类有美国红鱼、花鲈、免状黄姑针、真鲷(春季生殖群体)和花尾胡椒鲷;年产种苗数百万尾的有黑鲷、勒氏笛鲷、断斑石鲈、免鱼和斜带髭稠等种类。石首鱼科鱼类已成为人工繁殖和育苗的主要对象。本文还针对福建海水鱼类增养殖的问题,提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Microstructure and submicrostructure of Leydig cell and Sertoli cell in the testis of gonadal precocity and immaturation in cultured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are studied using histology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techniqu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two kinds of cell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presents an obvious difference. The 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ar and tubular mitochondria of Leydig cell and Sertoli cell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testis of gonadal precocity, but poorly developed in the testis of immatur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reason for gonadal precocity in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may be related to the earlier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of Leydig cell and Sertoli cell.  相似文献   

14.
溶藻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建立了大黄鱼病原溶藻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方法,溶藻弧菌的特异性抗血清由新西兰兔制备,试管凝集法测定抗血清及交叉反应效价,吸附离心法去除交叉反应,荧光抗体为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现场检测对具典型弧菌病表症大黄鱼病原检出率为100%,表观健康大黄鱼病原检出率为30%,养殖海水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不仅可以用于已感染发病大黄鱼的快速检测,而且还能用于已感染未发病大黄鱼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材料,对荧光标记微卫星(fSSR)分析体系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大黄鱼fSSR分析的最佳条件.与常规的银染法相比,该方法成本略高,但其分辨率高,可重复性强,检测效率为银染法的6~10倍.利用优化的fSSR 技术进行了大黄鱼亲于鉴定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6对引物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小黄鱼是我国近海四种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黄鱼种群及其两个地理亚种群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小黄鱼的种群动力学研究,对于维持这一重要渔业的可持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仅有的两个小黄鱼种群动力学模型只涵盖了较短的时间,且没有关注其空间差异。本文研究了1968年至2015年间黄渤海和东海小黄鱼的种群动力学模型,包含和不包含空间分层结构的两种贝叶斯模型被用于分析其种群动力学的大尺度空间异质性。本文分析了不同的假设,来研究小黄鱼种群动力学潜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种群动力学特征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种群的增长速度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增加,而可捕系数从1981年到2015年增加了两倍多。与黄渤海亚种群相比,东海的小黄鱼亚种群生长速度更快,遭受的捕捞压力也更大。基于最大可持续产量MSY的参考点表明,无论是整个小黄鱼种群还是两个亚种群,近年来都有非常高的过度捕捞风险。因此我国小黄鱼的渔业管理急需更加保守的管理策略,同时考虑其地域差异。本文所用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种类的资源评估和渔业管理,尤其是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数据有限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克隆了两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摄食调控因子胆囊收缩素(CCK)、瘦素(LEP)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得到CCK基因属硬骨鱼类的CCK1亚家族,全长900nt,编码137个氨基酸,与其他鱼类的CCK1相比序列组成非常保守,特别是在20氨基酸的信号肽和8个氨基酸的CCK-8活性结构区域;而克隆得到LEP基因属硬骨鱼类的LEPA亚家族,全长1290nt,编码161个氨基酸,与其他鱼类LEP相比基因同源性较差,但在3D结构上却保留了LEP经典的4个α螺旋特征。两种因子在所检测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尤以脑、胃、肠消化道、肝脏等摄食及能量平衡相关组织中表达活性最高。8天的饥饿能使大黄鱼脑、消化道组织的CCK和肝脏、脂肪组织中的LEP表达显著降低(P0.05)。该结果说明CCK和LEP可能在大黄鱼的摄食生理和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将为深入了解鱼类食欲调控的神经内分泌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