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论评》1986,32(6):608-608
1986年5月7日至15日,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福建省地震学会在福建泉州共同召开了中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来自地质、地震、石油、煤炭、冶金、建材、海洋、核工业和教育系统的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  相似文献   

2.
遥感方法有获取有关断裂、褶皱构造以及深部构造新信息的可能性。甘肃西城铅锌矿田的航天影象(以Landsat—2 77年3月26日的《天水幅》为例)反映出区内不同特征影象的地质区,并揭示出各地质区的构造特征,展布型式以及古老的和年轻的构造要素的互相关系。本文根据甘肃西成铅锌矿田航天影象上显现出来的线型和环状的构造要素编制的航天影象构造图,进行构造分析及铅锌矿床分布与影象构造间的关系研究,建立起成矿影象模型,提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钱祥麟 《地质论评》1981,27(2):188-189
嵩山前寒武纪构造地质讨论会于1980年9月19月至29日在河南登封召开。这是继1979年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之后,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进行的专题学术活动之一。内容包括:(1)嵩山前寒武纪构造,(2)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质论评》1979,25(1):80-81
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79年3月13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380名代表和160名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第一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付主任黄汲清教授致开幕词,第一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付主任兼秘书长马杏垣教授报告会议筹备经过。国务院付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国家科委付主任武衡同志、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地质矿产局于1992年12月17日,在长春聘请部直管局,长春地质学院和吉林省地质矿产局的有关专家,对吉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完成的《1/50万吉林省地质构造图及其说明书》进行了评审鉴定。评审认为,吉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及其编图人员在3年的时间内,全面地搜集和综合分析了省内现有资料,参照了有关学者对吉林省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的大量文献。首次运用活动论的观点,编制了吉林省地质构造图(1/50万)及其说明书。编图思想先进,构造单元划分合理,各单元的特征论述清楚,依据充分。图面内容丰富,图示图例层次清楚。较充分地再现了各构造单元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岩浆建造及其古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委会召开学术讨论会为迎接30届国际地质大会明年在北京召开及筹备参加省地质学会的四川地质工作“八五”科技成果交流会,构造地质专委会于4月7日至8日在成都理工学院召开了1995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及青年科技工作...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湖北省石油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等六单位发起筹备的“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9年11月20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共198人,其中有马杏垣等知名学者.会议收到论文摘要262篇,已汇编成册.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在室内进行报告交流,后一阶段到野外进行现场考察.11月20~21日大会报告,22~23日分为四个分会报告.四个分会场各以一个议题为中心:造山带及区域构造、沉积盆地及能源资源、断裂构造及控矿构造、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会议传达了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与大陆构造有关的学术报告和研究动向,包括从板状构造到大陆构造、造山带、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进展、大陆岩浆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8.
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床典型矿区为例,在基础地质图件的基础上,开展大比例尺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填图,把成矿、成岩、各阶段蚀变和各阶段成矿所体现出的构造岩石单元区分开来,从而为恢复各阶段的变形场和应力场,建立该区构造蚀变岩带的构造成矿演化模式,为探讨矿化矿脉分布规律提供科学评价依据,并为分析构造作用下流体的构造物理化学场结构与界面成矿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510640)《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5一8日在黄山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地质学会共同发...  相似文献   

10.
伸展构造与铀矿化研讨会召开由中国核学会铀矿地质分会地质专业组与华南地勘局联合举办的伸展构造与铀矿化研讨会于1993年11月23日至29日在广东韶关召开。会议由地质专业组负责人陈祖伊等主持,核学会铀矿地质分会代秘书长董朝贵致开幕词,杨士文理事长、王从周...  相似文献   

11.
国际大陆岩石围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笫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37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市环柔县龙山宾馆召开。这次盛大的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原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12.
张焕清 《地质论评》1964,22(4):323-324
重庆市地质学会首届学术年会于1964年5月29日至31日在重庆举行。会议收到论文70多篇,分区域地质、矿床,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测量三个专业组进行宣读和讨论。在大会上重点讨论的有四川盆地构造形成和重庆地区煤的寻找及利用等问题。对于四川盆地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地质学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日至廿八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第一次构造地质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区内地质、有色、石油、煤炭、建材、水利、地震、核工业、院校等部门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以及西北大学、西安地质学院的代表、特邀代表共70人.会议收到论文33篇,在会上宣读了25篇.近年来,新疆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新疆地质构造各方面进行了大量地质调查与研究.特别是新疆地矿局完成了西昆仑和喀喇昆仑地区1/100万地质调查,填补了我区地质调查空白区;石油局在塔里木、  相似文献   

14.
由长春地质学院、IGCP第247项国际工作组、IGCP第247项中国工作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吉林省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前寒武纪矿床、构造及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10月7日—10日在长春地质学院隆重召开。 会议的宗旨是系统总结和交流在前寒武纪矿床、构造和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于5月9日~13日,在西安召开会议,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科研项目的两个子课题进行了验收。 子课题之一是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承担的《鄂尔多斯聚煤盆地形成与演化》,该项科研报告用活动论的观点系统地总结了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层、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背景、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区域地质和构造样式、构造特征以及岩相古地理、构造古地理、构造演化、构造与聚煤作用的关系。并以自己的研究路线新编制了中国煤田地质界第一张1:50万鄂尔多斯聚煤盆地大地构造图,均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构造变形岩相形迹概念———受地壳构造作用影响或控制的,能反映其形成构造地质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那部分构造岩石单元或构造岩相建造要素。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床典型矿区为例,在该区用基础地质图件进行大比例尺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填图,把能体现出成岩和成矿、各阶段蚀变和各阶段成矿作用的构造岩石单元区分开来,从而恢复各阶段的变形场和应力场;进而研究了构造应力场转化成矿的问题,建立了该区构造蚀变岩带的构造成矿演化模式;为探讨矿化、矿脉分布规律提供科学评价依据,为分析构造作用下流体成矿的构造物理化学场结构与界面提供基  相似文献   

17.
2011年4月11日—13日,第四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构造地质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包括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全国500多名代表参会。大会开幕式由张国伟院士主持,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广东地质学会和韶关市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矿床构造学术交流会于1987年4月8日—13日在广东韶关市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生产部门的117名矿床构造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汇集论文(摘要)共210篇(其中32篇在小组和大会下宣讲)。这是继1982年海南会议,1985年山东会议以来,全国矿床  相似文献   

19.
曲国胜 《地质论评》1992,38(1):90-93
该会议共收到构造地质学论文摘要约150篇,这些论文研究领域广阔,几乎涉及到了全国各造山带、盆地和古老基底等的前沿问题,新技术、新方法大批引入构造地质各研究领域,地学大断面、新疆305项目及秦巴项目等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区域地质及构造地质学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一批成果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0.
吴淦田  张达等 《地质论评》2001,47(4):446-447432
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0年8月6日至17日在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召开。与以往国际地质大会一样,构造地质学的研讨是大会讨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次大会在一般学科讨论中以构造地质学为专题进行了4个方面的讨论。它们是岩石变形机制、大陆地区的伸展构造、岩石圈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