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矿勘查中铊的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分析铊的地球化学特性和成矿作用过程中铊与金密切共生及受共同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制约的角度,阐述了铊的找矿意义不仅局限于微细浸染型金矿,而对于多数金矿,尤其是对具有后生热液成矿特征的金矿均具指示意义。通过分析铊的富集规律,提出Cl,F,S,C等也具有找矿意义。总结了铊勘查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同时指出了铊作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贾大成  胡瑞忠 《矿床地质》2001,20(4):378-384
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是成矿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分析成矿作用和建立成矿模式的基础。在分析滇黔桂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基础上,提出该类矿床的矿质主要来源于被动陆缘沉积建造,促使金活化、迁移的矿化剂主要是盆地热卤素流体和有机质流体,促使金局部沉淀富集的沉淀富集剂则主要是沉积建造内和深源富硫的流体和热液改造的有机质。认为矿质、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在有利容矿空间的耦合是形成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的主要成矿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卡林型金矿的成因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川北陆相砂岩型铀矿主岩中有机质是铀的主要富集剂。铀在其中存在形式有:1.矿物铀;2.吸附铀;3.腐植酸合铀酰络合物。含铀有机质相当煤化程度较低的褐煤,铀矿化主要富集在结构镜质体之中。有机质对铀的富集作用表现在成煤作用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宛川河中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兰州市宛川河中段双店子河段表层沉积物元素分析,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粒度测试,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河流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富集等地球化学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Zn元素在研究河段有轻度污染;相关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重金属元素主要是在固-液平衡体系中、通过多相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污染源分析表明,造纸污水的排放是造成研究区域中上游河段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大分子有机物质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此段河流沉积物粒度的变化,且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有一定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5.
渝东南YK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发育富有机质黑色页岩,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位之一,对YK1井样品分析测试表明其TOC平均含量约为3.75%。沉积环境控制了有机质的形成,而有机质是页岩气的重要赋存场所。为了研究该套黑色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针对其中具有环境意义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Couch法古盐度范围为10.733‰~34.687‰,平均值为22.358‰,B/Ga比值为2.190~10.000,平均值为5.500,表明该区域水体大致属于咸水-半咸水范畴,渝东南YK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沉积于浅海陆棚环境。稀土元素中Ce负异常,V/Cr比值范围为1.300~13.776,平均值为4.648以及镜下观察到的草莓状黄铁矿都表明样品形成于还原环境。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不同层位曾受到上升洋流带来的深部热液的影响。有机质富集机制方面,当环境条件达到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所需的还原条件后,还原程度的强弱不再是决定有机质富集程度的主要因素;上升洋流对有机质的富集起到了促进作用;古盐度的变化对有机质的富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田巍  王传尚  白云山  李培军 《地球科学》2019,44(11):3794-3811
上泥盆统佘田桥组是湘中地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为了探讨湘中地区涟源凹陷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黑色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系统采集了区内湘新地3井佘田桥组20个泥页岩岩心样品,开展有机碳含量、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测试,分析佘田桥组页岩的古盐度、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等古沉积环境.结果表明:佘田桥组底部层段有机碳含量较高(1.28%~2.68%),平均值为1.69%.页岩主要成分为SiO2(50.27%)、Al2O3(13.66%)、CaO(11.55%).微量元素Rb、Sr和Zr富集而Co、Mo、Sc和Hf亏损.Sr/Ba、化学蚀变指数(CIA)、Th/U、V/Sc、V/Cr、δU比值表明佘田桥组富有机质页岩段沉积环境为淡水-半咸水、干旱的贫氧-次富氧环境,贫有机质页岩段为咸水、干旱-半干旱的富氧环境.结合区域层序地层特征,综合对比佘田桥组有机碳含量(TOC)与古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条件的相关性,揭示出涟源凹陷佘田桥组富有机质页岩段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为古氧化还原环境,而贫有机质页岩段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供给.   相似文献   

7.
512铀矿床Re的地球化学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明宽  赵瑞全 《铀矿地质》1997,13(5):273-278
Re是一种重要的分散元素。本文通过对512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中Re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指出Re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受地球化学环境控制,并与有机质密切相关,其赋存形式以ReO_2和有机质吸附为主。同时指出Re在该铀矿床中已达到地浸开采综合利用的指标,建议加强对其地浸工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华南碳酸盐岩型铀矿床中有机质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华南碳酸盐岩铀矿床,分布广泛,产于泥盒—二叠纪的各地层中。矿床受岩相、构造、水文地球化学等多种条件控制。矿化与有机质关系密切,而有机质的分布受泻湖相带控制。经研究对比,与成矿有关的有机质属于腐泥型,来源于海相微体生物和藻类。铀在各地层中的含量不均匀,富里酸和腐殖酸是含铀的主要有机质。  相似文献   

9.
川东—武陵山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有机质富集、保存对页岩气资源评价、勘探选区和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以川东—武陵山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和沉积岩石学方法和技术对牛蹄塘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来源及古环境演化进行了分析,对川东—武陵山地区页岩有机质富集和保存条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主要来自于蓝藻、红藻、褐藻等自生海洋藻类;相比于牛蹄塘组高位体系域,在牛蹄塘组海侵体系域页岩沉积期,温暖湿润的古气候和大规模海侵使得海平面快速上升,海侵导致深水陆棚、斜坡甚至部浅水陆棚处于贫氧—缺氧环境,该深水贫氧—缺氧还原环境(部分硫化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在川东—武陵山地区上形成大面积富有机质页岩。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粤东北嵩溪黑色页岩型Ag-Sb矿床岩石中海相镜质体和固体沥青两种不同类型有机质中银的含量。矿区有机质中银含量的变化在100×10-6~350×10-6范围内,是原岩石中银含量的几十至上百倍。有机质中银的平均值也高出该矿床工业开采矿石品位的数倍之多,具有显著的银异常富集特征。本项研究认为有机质中银的异常值主要来源于嵩溪黑色页岩矿源层的原岩和含矿流体。在沉积成岩和后期热液改造过程中,有机质能够通过化学络合作用和还原作用捕获矿源层中岩石和含银流体中的成矿元素银,并使之进一步富集(或沉淀)在固体沥青中;据此建议矿区中沥青的分布和沥青中银矿化的特征可作为矿床勘探中一种新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1.
对华北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富有机质层段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其基本特征是富有机质沉积层段的SiO2含量明显高于泥质岩中的含量,SiO2含量与TOC成正相关系,与TiO2含量成反比,Si/(Si Al Fe)比值与TOC成正相关关系;与海底热水流体活动有关的P、Cu、Zn、Co、Ni、V等元素含量明显富集,Ba/Sr比值远远大于1,且与TOC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在下马岭组剖面上,从Qb1x^3向上纹层~薄层状硅质岩夹层蹭多,有机质含量也开始急剧增高。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下马岭组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形成时,盆地拉张沉降作用强烈,海底热水活动与之紧密相伴,而且海底热水流体活动是导致该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贵州滥木厂铊(汞)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其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滥木厂铊(汞)矿床产于NE向滥木厂鼻状背斜核部和近核部,并严格受控于与背斜关系密切的NE向断裂组。矿床中矿体的产出则多与层间虚脱空间有关,且主要产于晚二叠世龙潭组(P2l)和长兴组-大隆组(P2c d)。对该矿床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其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与塑性变形关系密切,脆性变形成和塑性变形的层间滑移则为矿体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在应力作用下,导致有机质的局部富集,为富铊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实验结果与汞铊矿体和富铊矿体主要产于晚二叠世含煤岩系有利岩石组合内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目前提供了全球几乎所有的硒、碲及部分铊产量,其中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可共伴生碲、硒、铊等稀散金属。文章从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矿床类型、岩浆作用、赋存状态、稀散金属与铜金关系等方面,总结了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中有关碲、硒、铊富集机制的研究进展。碲、硒具有亲铁和亲硫的特征,而铊具有亲硫和亲石的双重特征,三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挥发性。岩浆热液型矿床伴生有碲、硒、铊矿化。基性岩浆的注入和岩浆硫化物熔离可能是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碲、硒、铊富集的主要岩浆作用。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中铜和金含量通常呈正相关性,发育有丰富的含碲/硒/铊矿物,但碲、硒、铊与铜、金的关系还不清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育多个氧化性矽卡岩金矿、矽卡岩铜金矿,伴生大规模的碲、硒、铊矿化,且已被综合回收利用,该带是探讨氧化性富金矽卡岩矿床中碲、硒、铊富集机制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成矿化集中区泥盆系海底热水沉积型和热水沉积-改造型矿床中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赋存在海相富有机质沉积层段中的两类矿床,其中的有机质富集作用与泥盆纪海底热水流体活动有关,且热流体活动导致菌藻类微生物繁盛,是沉积物中有机质富集的主导原因.  相似文献   

15.
铊地球化学和铊超常富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宝贵  张忠  胡静  田弋夫 《贵州地质》2004,21(4):240-244
铊的地球化学性质受其电子构型和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制约。铊原子处于基态时的电子构型为6S26P1。铊有两个地球化学价态,正一价和正三价,自然界多数呈正一价。铊的电子构型和地球化学性质,使其具有低温成矿、亲硫;高温分散、亲石的双重地球化学性质。在低温高硫还原环境,铊表现出强烈的亲硫性,不仅与汞、锑、砷、铜、铅、锌、铁、金、银等一道参与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而且形成铊的硫化物矿物、铊矿体和铊矿床;在高温低硫环境中,铊表现出明显的亲石性。由于铊的地球化学和结晶化学性质与钾、铷、铯很相近,因此使铊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长石、云母、闪石、白云石、迪开石、高岭石等矿物中,导致铊分散。作者尝试性提出,铊超常富集是指其含量普遍达到大于铊成矿的工业品位(n×10-4)或大于铊地壳丰度(0 75×10-6)100倍以上。铊矿区矿物、岩石、土壤、水体、生物和人体中铊含量明显高,且普遍是判别铊超常富集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银活化迁移富集的化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描述银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迁移形式、富集条件。建立了在热液和表生条件下银的活化、迁移、沉淀、富集的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卡林型金矿中铊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铊是典型的分散元素,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医药、航天和高能物理方面,近几年来又成为重要的超导材料。以往总认为铊在地壳中一般趋于分散,很难富集。但在美国的卡林型金矿及我国的滇、黔、桂和川、甘、陕的某些卡林型金矿中却有比较高的富集,甚至在某些Hg-Au-Sb-As成矿带出现富铊矿体,有独立的铊矿物。铊是典型的低温成矿元素,又与Au、Hg、As、Sb、有机质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已成为化探找金的指示元素和探途元素,所以对卡林型金矿中铊的地球化学及铊—金关系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低温地球化学过程中金的低温成矿作用的某些问题。 1.铊的地球化学铊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45ppm,比金的丰度(0.004ppm)高100多倍,但在自然界中独立矿物不多。铊的电子构型为6s~26p~1,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分别为0.1704nm和0.147nm(Tl~+)、0.095nm(Tl~(3+)),与金的离子半径(Au~+0.134nm,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东昆仑锑富集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疆东昆仑存在一条长达700 km的锑异常带,在新疆该带锑元素富集程度最高、富集规模最大。西段的黄羊岭地区,已发现大面积锑矿化,其中的黄羊岭锑矿由4个长1 000~1 500 m、宽200~400 m的矿化带组成,含矿岩系为二叠系黄羊岭群碎屑岩,带内各类矿化脉体发育,锑矿化与石英脉关系密切,品位较富,呈现脉状矿化的特点,其资源远景在大型矿床规模以上。通过锑元素富集特征、控制因素、锑矿化特征及其与异常关系的研究,认为东昆仑地区具有寻找大型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该区资源潜力巨大,是新疆最有希望找大型锑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二叠纪海相暗色岩系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皖南二叠系已成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暗色岩系的硅质来源长期存在争议,有机质富集堆积机理尚不清楚。本文通过皖南地区二叠纪海相栖霞组、孤峰组和大隆组暗色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群落、沉积特征、有机质丰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其沉积背景、硅质来源和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热液;孤峰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生物和热液;大隆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生物和热液,少量来源于生物。二叠纪属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暗色岩系沉积于具缓慢沉积速率的厌氧—贫氧的100~300 m水体环境中,有机质含量高。栖霞组和孤峰组富有机质暗色岩系的形成除受控于局限滞留的缺氧环境外,还和海底热液活动提供生物繁盛的营养元素与矿物质和上升流的作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大隆组富有机质暗色岩系的形成与长兴期多期火山喷发带入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导致初级生产力提高,生物消亡—繁盛—再消亡—再繁盛—消亡,生烃母质快速堆积,且与缺氧环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深层古老层系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四川盆地震旦系陡山沱组是中国南方这一领域的潜在烃源岩层系,但过去因关注少而研究程度低。为加深对其理解,文章以样品条件较好的四川盆地东北缘城口明月乡剖面为例,采用岩石学、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等综合分析的方法,系统探讨了陡山沱组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的泥页岩,主体沉积于次氧化—还原水体环境,显著的Eu 正异常表明沉积时受热液活动影响明显。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显著受控于沉积环境,同时由于沉积时整体处于较低的沉积速率,使得自下而上随沉积速率增大,有机质逐渐富集。此外,热液活动促进了有机质富集。陡山沱组具有资源潜力,但非均质性发育,可能与冰期—间冰期的海平面升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