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山东玲珑金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玲珑金矿区的矿脉地质特征,归纳了上部矿体的赋存规律:靠近破头青断裂的矿脉规模储量较大,断裂的分支、复合、转折及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硅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及蚀变叠加部位往往是最佳赋矿部位,中基性脉岩与矿脉的交汇部位地段矿体变大变富.对700m(-270m标高)以下的成矿有利地段(如175号脉群深部、36号脉群深部和玲珑断裂深部)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2.
玲珑金矿属于以石英脉型为主的金矿床,其矿脉受玲珑断裂和破头青断裂控制。区内脉群发育,175号脉群是玲珑金矿的主要大型金矿脉群之一。文章通过总结175号脉群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矿体赋存规律、矿石类型等;阐述了175号脉群深部成矿规律,并根据见矿工程利用地质块段法预测175号脉群11—101勘探线范围-800 m标高以下(332+333)金矿石量192.44×10~4 t,金金属量8.5t。  相似文献   

3.
张渊  张五荣  张洪喜 《世界地质》2010,29(3):408-412
10号脉是山东黄埠岭金矿区内的主要工业矿脉之一,产于玲珑花岗岩岩体中,受F10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柱状、脉状或透镜状产于矿脉内。矿石组成矿物有黄铁矿、自然金、银金矿、黄铜矿及石英等,矿石以交代溶蚀结构和脉状角砾状构造为主。矿化分4个阶段,含矿率为40%。矿化富集具有尖灭再现、侧伏和多期多阶段成矿等规律。10号脉深边部仍有成矿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辽宁东五家子金矿矿脉含矿性评价标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东五家子金矿的矿脉由蚀变岩和石英脉透镜体构成,可采矿体均为硫化物石英脉型.工业矿脉中,石英为烟灰色,发育他形、半自形的细粒黄铁矿等硫化物,有较大规模的矿体.矿化脉中,石英为乳白色,发育粗粒、自形的浅色黄铁矿,无可采矿体.在工业矿脉、次要矿脉、矿化脉的蚀变岩和石英脉样品中,Au,Hg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有明显区别.用石英脉样品的As-Ni-Ba图解和蚀变岩样品的Au-Ag-Ba图解预测,矿区外围的西沟1号脉和西沟3号脉属于工业矿脉.  相似文献   

5.
玲珑金矿田171号脉赋存于招平断裂北段破头青断裂中,在其深部探明金资源储量150余吨,确定其为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为了揭示构造与成矿、深部矿与浅部矿、石英脉型矿与蚀变岩型矿等的关系,为深部找矿提供典型实例和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大量矿区地质勘探、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剖析了矿床特征,揭示了构造控矿规律。171号金矿脉深部共有7个金矿体,均为盲矿体。其中,171_1号主矿体埋深120~1700m,呈似层状、大脉状分布,沿走向及倾向显舒缓波状。矿体总体走向60°,倾向SE,倾角36.5~43.5°。矿体长2500m,斜深510~3100 m,平均厚度4.23 m,平均金品位2.71×10~(-6),矿石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型(蚀变岩型)。矿脉和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构造、蚀变分带具有一致性。由控矿断裂的主裂面至远离主裂面,构造变形强度由强变弱,蚀变强度和矿化强度也由强变弱。招平断裂是一条切割早期韧性剪切带的脆性断裂,总体呈舒缓波状展布,大部分地段发育于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侏罗纪玲珑型花岗岩之间,断裂上盘脆性变形较弱,下盘脆性变形带宽大,是沿不同时代地质体之间发育的左行铲式正断层,类似于拆离断层,是胶东白垩纪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玲珑金矿田是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产地,但大型金矿床多为赋存于断裂构造中的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与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同一构造系统中不同构造位置的产物;一般在主断裂中赋存蚀变岩型金矿床,在主断裂下盘的次级张裂隙中产出石英脉型金矿床。胶东以正断层为主的伸展构造系统为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蚀变分带和不同类型金矿床的关系是金矿找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三合金矿位于河南省栾川县境内,主要矿体产于NW—SE向构造矿化带内,通过地表及坑道探矿工程的控制,大致查明了中浅部矿化蚀变带地质特征及含矿性,及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赋存规律、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等特征,总结了金矿赋存特征,及矿床成因,同时指出了本区的探矿方向,扩大向深部和外围空间的找矿,本区具有构成大型金矿的资源潜力,对延长矿山年限有积极意义。文章在分析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得出三合金矿为中低温热液蚀变-表生富集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王晓勇 《黄金地质》2000,6(3):42-46
大黑山金矿是赋存于大庙花岗碉体外接触带的破碎蚀变岩和石英脉型金矿,已发现矿脉8条,以27号脉为主要矿脉。矿床分为2个成矿期和4个成矿阶段。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成矿温度为260 ̄310℃,金的赋存状态为包裹体金、晶隙金及裂隙金;金矿物为自然金和银金矿。金矿的形成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成矿作用;金矿为浅-中深成矿的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8.
三合金矿位于河南省栾川县境内,主要矿体产于NW—SE向构造矿化带内,通过地表及坑道探矿工程的控制,大致查明了中浅部矿化蚀变带的地质特征、含矿性和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等特征,总结了矿床成因及金矿体的赋存规律,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本区的探矿方向,即扩大向深部和外围空间的找矿,结果表明本区具有形成大型金矿的资源潜力,对延长矿山年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北蛇屋山金矿区风化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虞人育 《矿床地质》1994,13(1):28-37
湖北嘉鱼蛇屋山金矿区风化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松散粘土层中,含不等量砾砂的粘 土为含矿寄主岩。矿体呈似层状,产状平缓呈平卧状态。矿床规模大,长约l300m,宽约350m,面积达0.5km2,矿体厚1.2~41.2m,Au品位(1.1~7.6)×l0-6。矿石氧化程度高,金主要呈游离态次显微金形式存在。成矿控制因素主要受基岩岩性、地质构造环境和松散层性质。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化原岩及下伏或附近基岩中的原生金矿体、具金矿化或金异常的含金地质体。矿床形成是表生风(红土)化作用的结果,为风化残积成因红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卡恰金矿位于化探Au、As、Sb异常浓集中心,受断裂控制;金矿(化)体分布于下—中石炭统所夹火山岩中,属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矿石主要为含金黄铁(褐铁)矿化破碎蚀变安山岩,矿化蚀变强度与金矿(化)体品位正相关。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分支脉状,厚度变化大,品位不均匀,属低品位金矿床。该矿成因与火山作用、构造作用和低温热液蚀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煌斑岩在玲珑金矿田形成过程中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玲珑金矿田发育的金矿脉以黄铁石英脉为主.发育的含金石英脉在时空及成因方面与煌斑岩脉有密切联系.在空间上,煌斑岩脉与黄铁石英矿脉呈小角度相交,且大都错断矿脉.在时间上,同位素测年显示,煌斑岩脉的形成时间范围较大,一般为80~132Ma,而石英脉的形成主要集中在100~110Ma.通过煌斑岩中金含量测定及高温高压实验,煌斑岩并非是金元素的来源,金元素与煌斑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不相溶,在成因方面,形成矿脉的大部分金元素与煌斑岩脉应同属于地幔物质;地幔岩浆含大量的地幔流体,根据金的化学性质,金易和地幔流体中的Cl-、OH-结合形成络合物,在地幔岩浆上侵过程中随地幔流体上升到地壳上部,并在适当的位置聚集形成含金石英矿脉,而煌斑岩浆从上侵的基性岩浆中分离出来,充填于构造裂隙中,形成煌斑岩脉.  相似文献   

12.
黄思东 《铀矿地质》1990,6(4):220-225,231
本文就我国中南4省区金矿分布的一般规律及金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中南地区金矿分布5大规律:空间上集中分布具一定的统一性;赋矿层位多为古老的变质岩系;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岩浆岩密切相关;金成矿在赋矿围岩上虽无较大的选择性,但仍偏重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以及有机质、炭质高的沉积岩和变质岩;金的成矿期主要是从前寒武纪到中生代。文章并以部分典型矿床为例,论述了中南4省区金矿控矿因素除矿源层(体)、岩浆岩、构造这3个要素外,还应将深部液态矿源层及区域变质作用视为同等重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和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采自乌拉山金矿床含金钾长石石英脉、石英脉以及其他类型岩石中的10 0多个钾长石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果状态,并采用R和Q模式聚类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含金矿脉、岩浆热液脉和蚀变花岗岩中的钾长石为中等到最大微斜长石,其特征为K2 O含量高,但相对而言,Na2 O、CaO和BaO的含量低。其他岩石类型中的钾长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果状态变化很大,可以从透长石、正长石到微斜长石,其特征为K2 O的含量相对较低,但Na2 O、CaO和BaO的含量相对较高。含金样品中的钾长石通常更富K2 O ,表明金的成矿作用与富钾的热液流体和碱质交代作用有关。乌拉山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分为两个阶段,主要的含金钾长石石英脉中的钾长石富K2 O ,形成温度为30 7~379℃,平均为35 3℃;第二阶段含金石英脉中的钾长石含K2 O较低,形成温度为2 6 0~318℃,平均为2 81℃。这些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流体朝温度降低、K2 O含量降低的方向演化,K2 O含量高的热液流体和2 6 0~380℃的形成温度有利于金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角顶金矿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唯一发现的产出于中酸性岩体中“似玲珑式”金矿,矿床具有重要的区域找矿意义。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类型、岩矿石原生晕特征、含金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区域成矿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矿床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含金石英脉、含金硅化糜棱岩反映了三角顶矿区多期次、多流体参与的叠加复合成矿作用,其中含金石英脉呈现浅成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的特征,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含金硅化糜棱岩型矿石与动力变质作用关系更为密切;三角顶金矿成矿深度由西向东增大,西矿区石英脉型矿体代表了该期成矿的顶部,形成了石英脉型的穹顶式金矿化层。在矿区西侧的石英脉型穹顶式金矿化层和矿区东侧的含金糜棱岩化带中,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海沟金矿区脉岩发育,主要类型有闪长玢岩、次安山岩、徨绿岩、正长闪长玢岩,按其与矿脉穿切关系划分为矿脉就位前脉岩、就位后脉岩,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脉岩具有良好的同源演化关系,它们不仅与成矿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而且为金矿成矿带来成矿流体和部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6.
新疆萨吾尔山布尔克斯岱浅成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布尔克斯岱金矿床位于新疆准噶尔西北缘的萨吾尔山东部,是准噶尔地区最典型的浅成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之一.它既与断裂构造带有关,同时也与浅成岩脉关系密切,受浅成岩脉和断裂构造的双重控制,因而区别于一般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其突出特点是:最好的矿化部位通常在浅成岩脉与沉积岩层之间的接触带附近,在浅成岩脉的膨胀部位,通常存在较宽大的富矿体.下石炭统黑山头组的含炭质泥质碎屑岩建造,也是其重要的含金建造.  相似文献   

17.
崔小军 《地质与勘探》2014,50(4):789-794
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绿岩带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金成矿区,目前已发现数个世界级的金矿床。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典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维多利亚湖东部绿岩带金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矿体赋存在受EW向、NW向和NE向三组剪切破碎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绢英蚀变岩和含金石英脉,与成矿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同时,将这些矿床与中国胶东绿岩带的“焦家式”金矿床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成矿模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豫陕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三期流体运移成矿作用   总被引:30,自引:27,他引:30  
位于豫陕交界处的小秦岭脉状金矿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出集中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脉状金矿床石英及碳酸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富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等三种类型,各热液阶段形成的脉体内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脉状金矿体的形成经历了三期流体成矿作用,第一期形成乳白色石英大脉,它构成了矿脉的主体,流体的性质为富H2O热液,但无金的成矿;第二期(成矿期)流体为中低盐度CO2-H2O-NaCl热液,它叠加在了石英大脉之上,形成(块状)黄铁矿-浅色石英矿体和(网脉状)多金属硫化物-烟灰色石英矿体,成矿期内热液的温度、压力及流体组成的变化是金沉淀成矿的原因;第三期热液又转成低盐度的富水流体,形成石英-碳酸盐脉体,金矿化微弱。  相似文献   

19.
八卦庙大型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于学元  郭健 《地球化学》1996,25(2):140-149
八卦庙大型金矿床是秦岭造山带中的一种与碳酸盐岩有关的中温热液矿床。本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矿石、围岩、含金石英脉、酸性岩脉、铁的硫化物中的稀土元素组成、关系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了这个金矿床的形成与围岩、酸性岩脉、地壳深部金的矿源层有关。在此基础上应用简化了的Gresens方程-Grant方法讨论了热液蚀变过程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并分析了样品中出现Ce和Eu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汉凯  胡萍 《地球科学》1997,22(6):570-578
乌拉山含金矿脉赋存于新太古代乌拉山群高级变质岩区(变质程度以角闪岩为主,可达麻粒岩相),受控于乌拉山断裂构造带。区内出露了大桦背花岗岩体以及大量不同成因的长英质体,含金矿脉主要由中等一最大微斜长石,石英,黄铁矿和微晶自然金等矿物组成。对矿脉微斜长石有关信息作了I值信息量,对应-聚类及成因判别的分析,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矿脉系岩浆热液成因。矿脉微斜长石钾长石组分的摩尔分数,有序度(Z)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