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地震灾害特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应急响应与救援决策中的关键性问题。认为震害的规模、程度、空间分布和灾情发展趋势,以及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已成为整个地震应急响应和救援决策的关键;而对灾情空间分布及其不同灾情程度位置的确定是救援决策的先导与重要环节。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在地震应急搜救的信息快速获取、应急响应、救援决策、指挥、搜索与营救等救援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将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建议研发中国北斗灾害应急救援导航与指挥决策系统,包括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快速判定和决策定位导航技术系统、地震救援指挥调度技术系统和应急救援物流定位导航技术系统建设;研发北斗灾害应急救援导航装备,包括自主定位导航幸存者搜索和营救设备研发和国内外巨灾救援专用定位与导航系统研发。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并更新地震灾情和救援力量分布情况,对历次地震救援行动中产生的图件中的标识、标绘等符号进行了统计、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对中国地震救援行动图例符号进行了分类,并设计出各分类下不同图例符号的基本样式,提高了地震救援行动图制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使图件编制更加快速、便捷,信息传达准确,并实现了其在不同平台上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在芦山、鲁甸等地震救援行动及多次重大地震演练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震现场救援要素众多,部署分散,为了统一管理救援要素,综合展示救援态势,设计一种基于B/S架构的地震应急救援态势标绘系统,采用Google Maps API v3实现前端Web GIS功能,加载谷歌地图,标绘震情灾情和救援要素信息,通过AJAX方式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保存要素信息或者获取服务器端数据,系统设计聊天室功能,登录用户可以在线实时交流。本系统对使用环境要求低,支持多种移动终端,适合地震现场人员使用,实现了分布式要素标绘功能,是地震现场救援行动的有效辅助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召开伊朗巴姆地震/摩洛哥地震救援总结大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总结在伊朗巴姆地震和摩洛哥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OCHA)于2004年4月27—29日在突尼斯召开了“伊朗巴姆地震/摩洛哥地震救援经验总结会议暨国际搜救咨询团(INSARAG)欧非地区会议”。参加过两次救援行动的部分国家的代表、伊朗及摩洛哥政府代表等91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文介绍了会议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主要结论。主要问题包括灾害的预警、动员与部署;城镇搜救队的现场协调;城镇搜救队的搜救行动及其INSARAG指南的运用;其他国际救援组织及其与城镇搜救队的相互作用、国际社团内的信息管理4个方面。最后针对我国的国际地震救援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立基于地震现场救援行动跟踪监控的指挥与控制软件可以提高现场指挥人员指挥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现场救援行动跟踪监控的指挥与控制软件系统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在软件的总体设计、功能模块、数据库建设、关键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并以5.12汶川特大地震资料为例对系统功能进行了试验,给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地震紧急救援数据库与指挥决策系统现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经过三年来的开拓性发展,完成了多次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救援行动。然而,由于我国救援事业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本文回顾总结了国际上发达国家灾害紧急救援指挥决策系统现状,结合中国国际救援队两年以来多次境内外地震紧急救援行动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建立地震紧急救援数据库和救援指挥决策系统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初步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救援数据库和决策系统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场模拟及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证明,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工作是防震减灾的关键举措之一,是震后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的必要政府行为。"科学救援"是现代救援的重要理念,如何确保"双安全",即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本身的安全是救援行动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救援技能和水平的提高依靠科学的培训,现实的情况往往无法不断提供大震巨灾的模拟训练环境,而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建出逼真的虚拟震灾场景和救援废墟环境。不同规模的虚拟地震灾场,能让救援队员了解严酷的真实救援环境,并可根据具体虚拟废墟开展救援策略和方法的研讨。由此可见,开展灾场模拟和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对救援训练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地震灾害场景仿真模拟技术与方法、地震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等开展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7,(11)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灭火救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的过程中,除了要尽可能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自身的安全也要注意,尤其是在撤退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识淡薄、技术不达标的情况,可能会对灭火救援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本次讨论中首先对灭火救援撤退工作的重要性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灭火救援行动中的撤退问题,并探讨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震后救援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通信和指挥枢纽作用,为了提升现场技术系统的运维质量,并解决目前运维时上报信息分散且不易查询的问题,本文基于C/S架构设计了1套运维信息管理平台,客户端采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基于Android SDK进行应用程序开发,采用轻量级文本格式JSON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客户端用户登录平台后,可上报文字和图片信息,也可根据上报时间、内容、位置等关键字查询历史信息,实现了信息的汇总和共享;平台还设计了故障排查辅助、设备操作说明、演练信息发布等实用功能,数据汇集在服务器端,便于管理和考核。本系统已在山东省地震局部署应用,有效提升了地震现场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22年9月5日泸定MS 6.8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等立即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本刊主编修济刚先生就此次救援行动体现出的科技成果促进应急能力提升的几个问题做了一些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采用开源的java编程语言,基于Internet技术的B/S架构(Browser/Server结构),根据避难场所经纬度信息设计并实现了地震信息应急避难场所系统建设。该系统提供吉林省应急避难场所规模、位置、容纳人数等信息,实现快速定位,结合百度地图直观呈现,最终实现了对吉林省全省境内所有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汇总展示,可以让公众最大限度地了解吉林省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作用和基本功能。实现信息综合查询服务功能和科学化管理,从而为震后高效安置和救助灾民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公众服务能力,完善科学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应急领域深度融合,为适应信息技术的更替,提高救援人员对信息的掌握能力,本文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适用于社会救援组织人员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表明:社会救援组织人员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由灾害信息意识、灾害信息知识、灾害信息能力、灾害信息心理和灾害信息法律与道德5个维度和16个观测指标构成,指标体系的拟合度良好,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利用该指标体系可以评估救援人员对信息的把握能力,对救援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Mountain-rescue operations require rapid response whilst also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the rescue teams. Rescuing people in a big rock-face is even more difficult if night or fog prevent sight. The paper presents a technical solution to optimally support, under these aggravated conditions, the location of the casualties and the navigation of the rescue team(s) in a rock-face from a coordination station. In doing so, standard components like a smartphones with GPS functionality, a data communication on a client–server basis and VR visualisation software have been adapted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Remote support of the navigation in steep rocky terrain requires a highly accurate wall model which permits the local experts of the coordination station to dependably estimate geometry and structure of the rock along the rescue route and to convey necessary directives to the retrieval team. Based on terrestrial laser-scans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such a model has been generated for the mighty Dachstein South Face (Austria) and texturised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Over a twelve-month period, a transdisciplinary team of the 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formatic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artography) developed and integrated the various technical modules of the mountain-rescue support-system (digital rock-face model, optimised GPS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mobile device, server and client, data filtering, and dynamic visualisation component). In summer 2011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the prototype was demonstrated in a rescue exercise under foggy dusk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云南漾濞6.4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后开展灾情快速评估工作可为政府部门确定重点救援区域、部署救援队伍、调配救援物资等应急处置提供重要的信息决策支撑。基于云南新研制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完成了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漾濞县6.4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及科技保障任务。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经过升级优化的地震快速评估软件,在系统稳定性、运算效率、应急产品丰富度、信息推送服务等技术指标有了显著提升,灾情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满足互联网时代应急处置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救援差异性查询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介绍了地震应急救援差异性查询平台的设计思路,包括多源数据处理与集成方法、查询方式与结果展示方式设计、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关键技术等内容。地震应急救援差异性查询平台将来源于不同部门的影响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各类因素数据纳入到统一的管理平台,向各级政府、不同部门和相关地震应急人员提供便捷直观的信息查询服务,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桥梁,有效缓解了部门之间数据孤立的壁垒。  相似文献   

16.
准实时地震灾情综合评估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后如何快速获取灾区震情信息、准确评估地震灾情,是震后应急救援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县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需求出发,开发了准实时地震灾情综合评估系统,基于MEMS强震台网的强震观测数据、县域承灾体基础数据和手机终端获取的震后地震现场实时灾情信息,综合采用承灾体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和灾情动态修正算法,实现了县市地震灾区灾情准实时评估,为灾区地震应急指挥、救援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震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设计探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地震应急联动与紧急救援服务能力是国家地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的地震应急联动与紧急救援服务能力在研究和建设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开展地震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因此,地震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的构成、设计和实现方式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根据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的初步设计,对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莹  杨立庭 《地震工程学报》2013,35(S1):206-210
地震应急信息是地震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的关键因素,是震后政府、社会和公众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地震应急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服务社会的工作内容之一,直接体现着地震行业对社会的服务水平。当前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与公众需求有一定差距。本文从地震应急信息获取、处理、传递等环节全面系统地研究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旨在发挥地震应急信息的作用,进而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