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良书  李成  杨春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06):794-803
在大地热流密度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中库尔勒-若羌和阿克苏-叶城两条剖面岩石层热结构特征.由岩石层P波速度分布转换成生热率剖面,用二维数值模型获得了岩石层热结构和热状态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壳幔边界温度的高低与其埋深密切相关.居里等温面深度大,地幔热流密度较低.岩石层厚度变化与其新生代期间挠曲过程密切相关.在岩石层温度分布基础上,确定了深部脆-韧性过渡带深度和岩石层屈服强度,表明塔里木盆地岩石层相对较冷,且具有刚性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重力数据采用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了南北构造带及邻域地区的地壳厚度,同时采用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研究区的地壳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根据计算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及岩石层结构进行了探讨,力图揭示南北构造带及邻域地壳、岩石层变形特征,并且对青藏高原边缘活动带壳幔构造演化的深部成因、研究区的上地幔流变性及其动力学意义进行了相应的讨论.通过分析研究表明南北构造带地区为地壳厚度剧变区,西侧为地壳增厚区,东侧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为地壳稳定区,而再向东为地壳逐渐减薄区.中国岩石层减薄与增厚的边界基本被限定在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大巴山—武陵山一带,这也是东部陆缘带和中部扬子、鄂尔多斯克拉通地区深部构造边界的分界线,其两侧不仅浅层地质构造存在较大的差异,上地幔深部的物性状态和热活动也明显不同,这说明研究区的岩石层和软流层结构以及深部物质的分布存在横向非均匀性.中部地区和青藏高原深部构造边界的分界线位于东经100°—102°左右.  相似文献   

3.
高世玉  张廉强 《中国地震》1995,11(3):204-211
本文根据白家疃台60年代以来的短周期地震记录图,分析了区域震相的强度比。研究表明:Sn/Lg波的强度比波传播路径上岩石层热结构、热状态及强地震活动等均有相关性,并就这种相关性对于强地震成因及其预测研究的直接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增厚大陆岩石层热边界层被对流地幔剥离并为软流层物质替代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初始温度分层分布、侧向均匀但存在微小热扰动的流场中,80km厚的增厚岩石层热边界层约需60Ma才能被完全剥离,剥离的速率微弱地依赖扰动的强度;在已建立好的流场中,同样厚度的增厚热边界层只需约10Ma就可被剥离.模拟结果暗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层在岩石层增厚和剥离以前就很热,其下伏地馒中可能已存在建立好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系统,而该尺度的对流系统很可能是由特提斯海洋岩石圈俯冲和消减诱发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前人和作者最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东部大陆(105°E以东)1°×1°壳-幔结构比值R(R=C/L,C为地壳厚度,L为岩石层厚度)分布图的编绘.研究了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岩石层分块、大地构造形态特征;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特征;R值分布的动力学内涵.结果表明:1.R值等值线特征反映了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R值特征与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有其深部成因上的联系;2.高R值区对应地震高活动区,因而R值可作为地震区划、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定量指标,R值是地震活动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对我国油气战略选区具有较大的意义.自震旦系成盆以来,塔里木盆地表现为一个低温的冷盆.在覆盖全盆的20条地震长剖面上,识别出83处特殊的地震反射结构,其特征为同相轴向上凸起呈尖角状,形态为直立或近直立,故名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共识别出四种基本类型的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平缓型、正常型、巨幅型、刺穿型,两个形态基本一致的基本型紧邻而组合为双相位型,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集中于某处则构成复合型.平缓型、正常型、巨幅型、刺穿型依次反映了变形增强的序列,理想状态下该反射结构由深至浅存在从刺穿型至平缓型的渐变序列,故基本类型的划分只是反映某处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的整体形态特点.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部位可能发育火成岩,与盆内钻遇火成岩钻井平面分布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地幔物质上涌至岩石圈,巨大的上拱能量造成了地层的变形,叠加构造因素的改造,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正是这一系列作用于地震反射上的响应.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是"热上涌"作用的产物.有机质的成熟、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与盆地热作用关系密切,对照塔里木盆地已有的油气田与"尖角直立"地震反射结构的平面分布,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所反映的"热上涌"现象,促进了塔里木盆地"冷盆"背景下丰富油气资源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根据前人和作者最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东部大陆(105°E以东)1°×1°壳-幔结构比值R(R=C/L,C为地壳厚度,L为岩石层厚度)分布图的编绘.研究了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岩石层分块、大地构造形态特征;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特征;R值分布的动力学内涵.结果表明:1.R值等值线特征反映了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R值特征与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有其深部成因上的联系;2.高R值区对应地震高活动区,因而R值可作为地震区划、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定量指标,R值是地震活动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8.
9.
方剑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05):660-666
搜集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的S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和2万多个实测重力点资料,将重力资料进行各种改正并网格化为30′×30′的布格重力异常.首先采用密度差与S波速度差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建立青藏地区岩石层密度的初始模型,再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得到青藏地区岩石层三维密度分布结果.反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岩石层密度分布不仅在纵向上不均匀,而且在横向存在明显的不均匀.在深度10-70km范围内,高原整体呈低密度特性,在50-70km深度范围内低密度特征更加突出,与周缘地区存在0,1g/cm3的密度差.而在90-110km深度范围内,高原岩石层地幔显示密度高.(2)岩层密度分布与大地构造有明显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青藏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  相似文献   

10.
南海经历了中生代主动大陆边缘到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的转换,其岩石层地球物理场具有明显的块、带特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南海地区深地震探测、面波层析成像、重磁异常以及地热与岩石层流变学等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地壳及岩石层的综合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深入总结,发现深地震探测剖面所确定的洋、陆壳转换位置与空间重力异常梯级带位置较为一致,据此拟定了南海洋、陆壳的转换边界;依据多条地壳结构剖面中拉张减薄的程度确定了正常减薄陆壳、洋陆壳过渡带及洋壳等属性特征,并初步圈定了南海下地壳高速层的分布范围.对比分析了南、北陆缘地壳结构及其拉张减薄的变化特征,从综合地球物理特征的相似性上推测了北部陆缘的中西沙陆块与南部陆缘的南沙礼乐滩陆块具有共轭对称性.依据S波速度梯度变化确定了南海岩石层厚度分布情况,揭示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一条岩石层厚度的减薄带,且该减薄带与高热流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深地震探测剖面与重、磁异常变化的对应性为基础,划定了南海边界构造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的观点,结合塔里木盆地的实际资料,初步建立一种新的热历史恢复模型--热史波动模型.利用该模型并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塔中10井的热历史,同时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此结果可以较客观地描述盆地热历史的复杂变化,特别为无古温标区或未钻达层位热演化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热演化分析中热史波动模型的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的观点,结合塔里木盆地的实际资料,初步建立一种新的热历史恢复模型--热史波动模型.利用该模型并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塔中10井的热历史,同时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此结果可以较客观地描述盆地热历史的复杂变化,特别为无古温标区或未钻达层位热演化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磁源空间设计模型,建立模型磁化强度和磁场间的系数矩阵,研究磁性层析成像(MCT).模型和塔里木盆地(部分)磁场反演表明,磁性层析成像能够揭示岩石磁性的强弱,磁性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形态特征,展示不同深度的线性构造.  相似文献   

14.
刘长风  王妙月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1):89-96,T001
在磁源空间设计模型,建立模型磁化强度和磁场间的系数矩阵,研究磁性层析成像(MCT).模型和塔里木盆地(部分)磁场反演表明,磁性层析成像能够揭示岩石磁性的强弱,磁性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形态特征,展示不同深度的线性构造.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代县盆地及其断裂的空间展布以及深部的延展情况,东南跨过五台山北麓断裂带,西北至恒山山前黄土丘陵区,布置了一条NW向穿过代县盆地的可控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深剖面,全长12.55km.共完成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点246个,观测频率为8533.333 ~1.333333Hz.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勇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105-113
利用中国大陆以及最近与俄罗斯拼接的中亚地区的布格重力和地形数据,采用响应函数和互相关函数技术,结合弹性板挠曲理论,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25°N-70°N,50°E-140°E)的岩石层强度,用现代均衡的观点探讨了研究区的均衡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整个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有效弹性厚度Te值为35km.其中,青藏地区Te值为85km.西伯利亚西部至乌拉尔Te值为75km,天山、塔里木盆地Te值为40km,帕米尔高原Te值为25km左右,西伯利亚中部、蒙古以及中国东北北部Te值为40km,华北Te值为25km,华南Te值为40km.均衡补偿对于波长大于几千米的地形负荷为局部补偿,对几百公里到1100km的地形负荷为局部补偿和岩石层强度所支持,短波长地形负荷基本上由岩石层强度所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内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带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内蒙古高原和其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然而全区又为第四纪以来的沙漠所覆盖,地表地质构造亦不十分清晰。本文利用了一种测量面波频散信号的新技术;即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分格随机反演理论与方法从混合路径中提取了4°×4°的计18个网络中每一个网格单元的纯路径频散,并依据频散反演出该区地表与上地幔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该区地壳为成层结构,Moho界面埋深平均为37±3km,并向东减薄,断裂分布与构造迹线在深部均有显示,并存在着一系列北北东向,近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裂,且断抵上地幔顶部。2.上地幔亦为成层结构,地幔低速层平均埋深为85±10km,南部地区则较深,地幔低速层速度均偏低。3.该区地幔盖层似一"楔板,体向北插入。4.沙漠地带与造山地带相比不论是地壳厚度,还是地幔低速层埋深,前者均比后者浅约±5km,该区有着良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航磁资料的综合解释,探讨了该区深部基底构造及区域构造特征。指出在盆地深部存在一个较古老的结晶地块,它对盆地的形成及发展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重、磁及地震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该区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等构造层发育的一般概况;并将盆地内划分为中央隆起带、西南拗陷带、塔东拗陷区、塔北隆起区、库车山前拗陷及塔东南断阶构造带等单元;指出了该区断裂发育及华力西期基性岩的分布情况。最后对西南拗陷带及塔东拗陷区的油气远景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张用夏 《地球物理学报》1982,25(03):243-251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航磁资料的综合解释,探讨了该区深部基底构造及区域构造特征。指出在盆地深部存在一个较古老的结晶地块,它对盆地的形成及发展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重、磁及地震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该区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等构造层发育的一般概况;并将盆地内划分为中央隆起带、西南拗陷带、塔东拗陷区、塔北隆起区、库车山前拗陷及塔东南断阶构造带等单元;指出了该区断裂发育及华力西期基性岩的分布情况。最后对西南拗陷带及塔东拗陷区的油气远景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