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登州浅滩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3年对蓬莱西庄海岸附近海域进行了水文、水深、地质地貌和泥沙等13项测量和调查。整理分析实测资料并结合数值计算,首次分析研究了登州浅滩的作用并着论述了浅滩被破坏后袭击岸边的波浪增大,波能增中到5-7倍,沿岸输沙量增中到3-5倍。文中指出西庄海岸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登州浅滩被破坏后失去防浪消波作用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登州浅滩区域2004、2010年2期水深地形资料以及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登州浅滩近期(2004—2010年)规模、形态、冲淤演变及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挖沙活动及泥沙供应量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04—2010年登州浅滩由1991—2003年间的缓慢恢复转而大面积蚀退,-10 m等深线围成的面积减少5.9 km2;受浅滩大面积蚀退的响应,登州浅滩成为表层沉积物汇聚中心,使周边区域表层沉积物净输运方向均指向浅滩。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庵东浅滩地貌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湾南岸庵东浅潍的地貌演变具有长周期、多年周期和年周期变化。浅滩舌部的进退、摆动,以及滩面高程和潮沟系统的变动,是周期性演变的主要表现。地貌过程各控制因素通过杭州湾湾口和湾顶两个高混浊带提供的输沙通道,以及浅滩输沙结构的调整,间接或直接影响浅滩的演变,出现各个层次的动力-地貌响应关系。其中长周期和多年周期响应与长江及钱塘江两河口系统的调整有关,枯水条件下河口系统上移,庵东浅滩供沙不足;丰水条件下,两输沙通道会于庵东浅滩,促进了浅滩的淤涨。在年周期的小尺度演变中,波浪条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依据2010年在登州浅滩海域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资料,划分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类型,分析了登州浅滩海域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粒度参数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沉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登州浅滩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包括砾石、砾砂、粗砂、中粗砂、中砂、细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等11种类型;浅滩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水道东侧以砾砂为主,西侧主要成分为黏土质粉砂;沉积物粒径具有自南向北由细变粗再变细,自东向西由粗变细的趋势;区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格局与水动力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砂质海岸演变的地貌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伟勇 《海洋通报》1998,17(6):71-78
70年代以来,海岸演变的地貌动力学研究成果引人注目。本文着重论述了在砂质海岸演变研究中,海滩状态,海滩地下水动力,砂坝动力学,海岸沙岸,近岸带过程等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登州浅滩的形成、动态演化及其可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登州浅滩是位于渤海海峡南部登州水道西侧海域的长条状水下沙洲,经海底地貌形态对比、沉积物取样及海区动力条件分析,初步推断为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潮流沉积体的一部分,后经波浪和沿岸流等动力的长期改造逐渐稳定成为边缘坝地貌形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登州浅滩进行的大规模人工挖沙严重破坏了沙体的动态平衡.利用水库模型估算,浅滩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原来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登州浅滩物质来源及运移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奎寰 《海岸工程》1992,11(1):32-40
通过登州浅滩陆区(含潮间带)和海区重矿物分析,登州浅滩物质来源有三个途径,主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残留沉积。物质运移总趋势是平行海岸向东北方向运移,到老北山海区物质又沿浅滩长轴方向往西运动,是否有一环流圈闭浅滩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莱州浅滩是山东半岛北部著名的海岸地貌,位于刁龙嘴外,呈NW—SE向延伸,浅滩众多,水道纵横,地貌状况复杂。目前对莱州浅滩的形成过程、沉积特征少有研究,或只针对某一方面有所论述。通过实地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莱州浅滩的沉积物分布特征、矿物组成、地貌特征、储砂量和演化过程,认为波浪作用是莱州浅滩形成的主要动力,控制着研究区地貌形态分布和莱州浅滩演化趋势。通过以上研究,结合莱州浅滩现状,指出了其目前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莱州浅滩是山东半岛北部著名的海岸地貌,位于刁龙嘴外,呈Nw—SE向延伸,浅滩众多,水道纵横,地貌状况复杂。目前对菜州浅滩的形成过程、沉积特征少有研究,或只针对某一方面有所论述。通过实地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莱州浅滩的沉积物分布特征、矿物组成、地貌特征、储砂量和演化过程,认为波浪作用是莱州浅滩形成的主要动力,控制着研究区地貌形态分布和莱州浅滩演化趋势。通过以上研究,结合莱州浅滩现状,指出了其目前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琼州海峡南岸海岸动力地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沈良 《热带海洋》1998,17(3):34-42
岬湾相间的琼州海峡南岸在海岸动力条件作用下,岸滩发生侵蚀或堆积,特别是南岸中部的南渡江三角洲沿岸岸滩演变剧烈。该文从海岸动力地貌的角度,对琼州海峡南岸的海岸动力特征、泥沙运动以及岸滩演变进行分析。根据海峡南部三维潮流场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经验公式初步分析潮流引起的泥沙运移速率和方向,得到岸外水域总的泥沙运移趋势为从西向东。根据波浪动力计算分析沿岸泥沙运移,探讨沙质岸滩的地貌演变之间的关系,得出海峡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西庄附近海域的波浪状况,分析由于人工挖沙影响,使得登州浅滩的防护作用发生变化,导致近岸波浪作用增强,造成海岸侵蚀.最后讨论设计波要素的确定,为防浪护坡工程提供必要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西北部地貌分类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次海洋调查的多波束、表层沉积物资料及中法合作海洋地质调查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对东海陆架西北部的地貌进行详细分类,探讨该区环境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存在潮流沙脊,潮流冲刷槽、暗礁等多种地貌形态;该区发育多期潮流沙脊,反映了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海进和海退过程。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北部岸滩的侵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海底冲刷演变规律,2004年6月和9月,在黄河三角洲北部、飞雁滩以东岸段进行了2次共21条水深剖面测线的调查工作。通过1985年、1999年两期历史水深资料与本次实测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发现:自1985年以来,研究区一直处于冲蚀状态,1999年以后局部区域出现微弱淤积,侵蚀中心逐渐向东南、向岸迁移。测区总体演变趋势以侵蚀为主,强度逐渐减弱,并向冲淤平衡缓慢过渡。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扁担沙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浅滩不仅为人类提供宝贵湿地资源,而且是调控河势演变的重要因素。研究河口浅滩动力地貌演变规律对航道整治、湿地生态开发及岸堤防护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最近150多年的长江口历史海图资料、实测水深与水文泥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浅滩—扁担沙动力地貌演变格局及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 1860−2016年期间,扁担沙反复历经淤积−冲刷−淤积,浅滩由最初水下阴滩发育出露而形成纺锤状沙体,随后演变为细长扁担状,沙尾切滩成爪状沙体,下扁担沙则伴随爪状缝隙被不断填充而淤长;(2)自1954年洪水到目前,扁担沙−2 m、−5 m等深线包络的面积与体积整体上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8 km2/a和0.81 km2/a,体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06 m3/a和5×106 m3/a;扁担沙浅滩在不同时期冲淤变化不同,其中1998年出现大幅度冲刷,平均冲刷厚度达到1.4 m;(3)扁担沙体积变化和长江入海泥沙的增减无直接联系,但与入海径流量的变化密切相关;(4)白茆沙“南强北弱”的河势、南北港分流工程以及东风西沙水库的建立导致扁担沙向北推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海岸侵蚀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给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关于三亚湾海岸侵蚀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阶段。从海岸动力地貌学角度出发,基于沉积物迁移理论,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三亚湾海岸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的动力演变过程。计算结果重现了海水波浪的传播形态及动态特征:涨潮时,波高极值相对较大,水位随之升高,波动现象明显,波动形态复杂;落潮时,波高极值相对减小,水位也随之降低,海面相对较平静,波形态在离岸区域较单一,仅在近岸区域相对多样化。同时,数值模拟结果也很好地显示了三亚湾岸线附近的沉积或侵蚀过程特征:三亚湾西段海洋动力条件较强,沉积或侵蚀现象明显,沉积/侵蚀能力由三亚湾西段逐渐向东段减小。此外,以海洋动力学机制为基础,定量模拟了三亚湾海岸侵蚀与演变物理过程,为该地区海岸开发利用、海岸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和水下地形数据,分析了近年来东山岛东南侧的岸滩演变特征。进一步,分别建立潮流、波浪、沿岸输沙数值模型,结合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东山岛东南侧岸滩侵蚀的动力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2年金銮湾的北侧海域海床侵蚀较为严重;1971-2003年,乌礁湾北侧湾顶呈现出侵蚀现象,2003-2012年,乌礁湾北侧湾顶由之前的侵蚀现象转变为一定的淤积趋势。主要原因如下:(1)岬角的挑流作用使得金銮湾和乌礁湾北侧岬角附近海域流速较大,容易产生冲刷侵蚀。(2)金銮湾和乌礁湾的北部波高较高,波能较大,容易遭受侵蚀。(3)金銮湾和乌礁湾北部海岸输沙强度较大,净输沙方向以自东向西为主,容易发生岸滩侵蚀。(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山岛人类活动强度增大,海滩不合理的人工建筑物、海岸防护林破坏以及养殖场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侵蚀。(5)2003年后乌礁湾北侧修建了码头工程,导致近岸潮流和波浪动力有所减弱,使得侵蚀现象转变为一定的淤积。  相似文献   

17.
东海扬子浅滩砂质底形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 198 0至 2 0 0 0年间数次专项调查获得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沉积学等资料 ,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的分析 ,探讨了东海扬子浅滩砂质底形的成因、形态特征、活动性以及发育的地层年代。研究表明 ,扬子浅滩砂质海底广泛发育沙波地貌 ,按其发育规模可以分为沙波和大型波痕 2类 ,大型波痕按其形态又可分为直线形、弯曲形和格子形 3种。平坦宽阔的地形、丰富的中细砂物源以及较强的潮流和风暴浪流是沙波地貌发育的有利环境条件。柱状岩芯分析和年代测定表明 ,发育沙波地貌的物质的沉积始于冰消期晚期 ,即 10~ 11KaB .P ,全新世中、晚期该区继续接受砂质沉积。扬子浅滩发育的沙波地貌与现今的动力环境相适应 ,仍处于发育和运移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辽东湾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文中基于GIS的地统计分析模块,对2015年辽东湾海域沉积物石油类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分别运用反距离权重法、普通克里金法、规则样条函数法和张力样条函数法进行空间插值,采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插值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插值精度张力样条函数法规则样条函数法反距离权重法普通克里金法,整体上4种插值方法均能客观地模拟出沉积物石油类含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在局部区域,张力样条函数法插值预测结果更接近真实测量值。辽东湾海域沉积物石油类宜采用张力样条函数法进行空间插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黄河口以北水下岸坡的演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2000年10月,在研究区进行4次水深地形调查监测,通过GoldenSoftware系统计算相连两次水深调查的数据得出局部冲蚀变化情况。研究分析表明:在1996年7~10月,由于洪水季节的影响,在短短的3个月内,有约4×108m3的沉积物发生淤积。其后几年,该区一直处于冲蚀状态。在1996年10月~1998年10月,有约8.9×107m3沉积物被冲蚀掉;在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有约1.4×108m3沉积物被冲蚀掉。因此,在前4次调查期间,研究区有约1.7×108m3的沉积物发生淤积。2004年7月的补充调查表明:该区近岸部分还处于侵蚀状态,海滩剖面没有到达平衡。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coast evolution and coastal protection in the area of theabandoned Yellow River mouth in Jiangsu Province,analyzes the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en-vironment,evaluates the efficiency of coas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works and designs the dimensions ofthe main seadike and offshore submerged dam.A gerneral scheme of shore protection for this area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