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听觉统合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听觉统合失调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20 例。3组均予以综合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1组予以听觉统合训练,对照2组予以头针治疗,治疗组予以头针联合听觉统合训练治疗。治疗40 d后观察3组的听觉注意能力测评情况、Gesell儿童发育量表评估情况(语言、个人-社交能区发育商值)、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分(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个人自理能力分值的差值)。结果:3组听觉注意能力测评情况及Gesell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3组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听觉统合训练能提高听觉统合失调孤独症患儿的疗效,能改善患儿的听觉注意力、语言、个人-社交及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温脐散加味敷脐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语言能力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 例ASD语言能力障碍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听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结合温脐散加味敷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大疗程后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Gesell发育量表积分比较。结果:最终治疗组纳入23例,对照组纳入22 例。2组治疗1、2、3个大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CARS、ABC积分均降低,Gesell发育量表积分升高,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结合温脐散加味敷脐治疗,能明显提高ASD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改善其语言障碍行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抗痉挛体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 例。对照1组采用普通头针治疗,对照2组采用靳三针头针治疗,治疗组采用靳三针头针加抗痉挛体针治疗,每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3组患儿下肢肌张力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儿治疗后的腓肠肌、腘绳肌以及内收肌的肌张力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优于对照1、2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患儿的下肢髋关节(内收度、外展度以及屈伸ROM)、膝关节(屈曲度、伸展度以及屈伸ROM)、踝关节(背伸度、跖曲度以及屈伸ROM)的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儿的下肢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1、2组(P<0.05或P<0.01)。结论:靳三针头针加抗痉挛体针能较好改善痉挛型患儿下肢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熏蒸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7%,对照组为8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GMFM、BBS、M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有较好疗效,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极佳,有利于患儿的健康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耳穴按压及五行音乐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中西医融合儿童保健专科门诊收治的单纯性肥胖儿童100 例,根据家长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患儿提供饮食指导,不进行其他任何干预;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推拿、耳穴按压及五行音乐联合治疗,5 d为1个疗程,每个月治疗2个疗程,共治疗3 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44%(57/61),对照组为64.10%(25/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体质量指数(BMI)干预1、2、3个月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2、3 个月后的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肩胛下角部、腹部和髂嵴上部3个部位皮褶厚度明显小于治疗前,且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耳穴按压联合五行音乐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效果明显,可减轻患儿体质量,减少皮下脂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联合药物疗法对更年期主观性耳鸣的疗效及其对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更年期主观性耳鸣女性患者4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例,并选取健康同龄女性20 例作为正常组。对照组予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刺激耳周穴位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耳鸣疗效并对比治疗前后2组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改变。结果:2组耳鸣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Ⅴ波潜伏期均出现延迟;治疗后,治疗组Ⅴ波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Ⅴ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药物可有效改善更年期主观性耳鸣症状,并缩短ABR V波潜伏期,可作为辅助评价方式为更年期主观性耳鸣患者病情的改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核消腺汤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AH)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AH痰热互结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采用化核消腺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打鼾消失率、打鼾起效时间、打鼾消失时间、鼻咽部侧位X线片AH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打鼾消失率治疗组为81.6%(31/38),对照组为40.0%(14/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打鼾平均起效、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H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6%(31/38),对照组为60.0%(21/35),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治疗组为97.4%(37/38),对照组为74.3%(26/3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为10.5%(4/38),对照组为17.1%(6/3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核消腺汤能有效改善儿童AH症状,缩小腺样体体积,起效时间较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推拿手法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患儿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肺炎合并AAD的患儿18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每组各60 例。治疗组辨证分型后予以推拿治疗,对照1组采用非辨证分型推拿,对照2组予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大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大便球菌/杆菌比例的变化。结果:3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大便sIgA及大便球/杆菌比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gA、IgM水平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便sIgA含量及大便球/杆菌比例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治疗可提高AAD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肠道菌群失衡,但辨证分型推拿手法在改善肠道局部免疫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味椒艾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 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椒艾丸药膏贴敷神阙、中脘穴治疗。比较2组患儿腹泻改善时间、每天腹泻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19/20),对照组为85.0%(17/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腹泻改善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治疗后第4天每天腹泻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医常规联合加味椒艾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可加快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D打印矫形鞋垫联合正骨推拿手法治疗脑瘫足外翻患儿的疗效。方法:将脑瘫足外翻患儿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3D打印矫形鞋垫联合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矫形鞋垫联合正骨推拿手法治疗。观察2组的录像步态、足印图、足底压力、足部支撑情况。结果:2组录像步态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70.00%(21/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足底压力各区域面积占比组内比较(除对照组足前掌内侧缘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足跟压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离地时相、整足接触时相方面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推拿手法联合精准造模的3D打印矫形鞋垫,对于脑瘫足外翻患儿有显著疗效,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治疗。治疗4周后评估上肢运动功能(上肢Fugl-Meyer评分)以及大脑皮质兴奋性[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2组上肢Fugl-Meyer评分、MEP皮质潜伏期、CMC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脑功能重塑,二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益肾阴法防治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多发性抽动症,并口服西药治愈且随访3个月内未再出现抽动症状的患儿9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在“冬三月”时期内,治疗组予以口服六味地黄丸,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在“春三月”观察2组患儿的复发率、耶鲁综合抽动情况以及安全性。结果:复发率治疗组为6.38%(3/47),对照组为38.30%(18/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抽动次数、抽动频率、抽动强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益肾阴法可有效防治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评价羚珠散对C57BL/6幼鼠反复热惊厥的减轻作用,探讨其防治热惊厥的药效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 d龄C57BL/6幼鼠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热水浴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生成惊厥模型,每次诱导前30 min治疗组灌胃给药羚珠散(1.5 g/kg),模型对照组灌胃同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幼鼠的惊厥潜伏期和惊厥持续时间的差异,通过HE染色比较各组间幼鼠海马体病理组织学差异,通过Real-time PCR与IHC分析比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治疗组幼鼠海马体中Gabbr1和Kcnt1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经7次热水浴后,模型对照组幼鼠的惊厥潜伏时间为(32.80±3.27)s,治疗组幼鼠的惊厥潜伏时间为(50.90±6.88)s,治疗组的惊厥潜伏时间长于模型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幼鼠的惊厥持续时间为(104.40±14.37)s,治疗组幼鼠的惊厥持续时间为(45.40±7.10)s,治疗组的惊厥持续时间显著短于模型对照组(P<0.01);HE 染色显示热惊厥状态对模型对照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细胞肿胀、核皱缩,出现空泡现象,治疗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细胞水肿及空泡等现象减轻;治疗组幼鼠中Gabbr1和Kcnt1的 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幼鼠(P<0.05);免疫组化检测幼鼠海马区中Gabbr1和Kcnt1的阳性细胞比例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P<0.05)。结论:羚珠散具有显著防治幼鼠热惊厥发作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显著提高Gabbr1与Kcnt1表达,增强GABA抑制神经兴奋作用,减轻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联合红外线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支气管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封包联合红外线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血清炎性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38/40),对照组为80.0%(3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TNF-α、IL-6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红外线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212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8%,对照组为83.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泻时间、大便性状好转时间、脱水改善时间及全身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乳杆菌、肠球菌、酵母样真菌数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衡状态,有效改善患儿腹泻、脱水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麦通脉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 例。对照组予以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营养心肌等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通脉汤,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综合疗效、血压水平、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23%(30/34),对照组为67.65%(23/34);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为8.82%(3/34),对照组为32.35%(11/3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Nt-proBNP降低较对照组显著,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通脉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症状,降低Nt-proBNP,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64 例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智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改善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2组智力评分及GMF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6.34%(7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59%(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可在有效改善粗大运动功能的同时,起到较好智力提升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4%(34/35),高于对照组的80.00%(28/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8.58%(3/35),高于对照组的5.72%(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支气管肺炎患儿,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紫贝止咳颗粒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 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紫贝止咳颗粒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发热、咳嗽、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炎性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PR)、γ干扰素(IFN-γ)、降钙素原(PC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肝毒性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76.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发热、咳嗽、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儿hs-CPR、IFN-γ、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组为6.0%(3/50),对照组为4.0%(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贝止咳颗粒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疗效颇佳,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三小”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 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 例、对照组29 例。治疗组采用“三小”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患侧胸锁乳突肌(SCM)处肿块厚度、体征(颈部活动受限程度、头部歪斜度、SCM硬度、SCM两侧对称情况及面部对称情况)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9.31%(23/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SCM处肿块厚度小于对照组(P<0.01),头部歪斜度、SCM两侧对称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三小”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